分享

【名医屡试屡效方:疮疡方4首】

 石门易卜 2021-03-28

疮疡——内消确效散(牟玉书方)

(组成)酒大黄15g,桃仁、牡丹皮各12g,冬瓜子、败酱草各31g。

(功效主治)通下驱邪。用于外科疮疡。

(方解)牟老认为外科疮疡是肌肤积热而产生的现象,一般为发红疼痛、肿胀以致化脓溃烂,在治疗中如要控制这些过程的发展,必须解除积热的继续蔓延,故牟老运用通下驱邪法,用家传方内消确效散加减达到内消的目的。方中酒大黄活血祛瘀,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引诸热从二便而下,以缓解因积热所引起的热症;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以和解血中积热,凉血消痈;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以恢复血中损失的水分;冬瓜子健脾胃排脓,故泻下而脾胃不损,其排脓功效与败酱草共用泻积热,而使脓血从大便排出达到内消的目的。

(加减)疮痈加连翘、白芷;化脓发热,加青蒿,甚者加止雪丹;痛甚加乳香、没药;恶寒加柴胡;瘙痒后感染者加蝉蜕、白芷;肿势较甚加茯苓皮、冬瓜皮;上肢发者加桑枝;下肢发者加焦黄柏;头部加菊花;面部加薄荷、桑白皮;背部加苍术。

(验案)腿痈曾某,男,50岁,农民。因右大腿内侧结一肿块,红肿疼痛,于1998年7月15日初诊。诊见右大腿内侧结一肿块约20cm×12cm,有数处脓点,按之有波动感,伴口苦、纳差、便秘,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证属湿热凝聚。治宜清除湿热,消肿止痛。方用内消确效散加减:酒大黄15g,桃仁、没药各12g,紫花地丁、连翘、冬瓜子、败酱草各31g。每日1剂,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黄散。服药后每日泻3次,脓肿逐渐变小,余症减轻。原方加减1个月后诸症尽消。

乳痈李某,女,28岁,干部。因右乳房肿痛、发红、恶寒发热3天,于1999年4月16日初诊。症见右乳房肿块较大,皮肤发红,拒按,按久有波动感,自述疼痛剧烈,全身高热,憎寒壮热,烦躁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证属脾胃湿热。治宜疏肝理气,清热止痛。方用内消确效散加减:酒大黄15g,牡丹皮、白芷、橘核、乳香、没药各12g,柴胡9g,冬瓜子31g。1日1剂,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黄散。3日后肿消痛减,寒热渐退,原方加减,半个月全消。

(按语)禁忌:大病后,大吐大泻后;身体虚弱者;婴幼儿。

(方源)肖荣粹.牟玉书运用通下驱邪法治疗疮疡经验.四川中医,2000,18(5):3

疮疡——沈氏箍消膏(沈祖昌方)

(组成)麻黄、细辛、肉桂、干姜、白芷、川乌、草乌、南星、僵蚕、白芥子、山慈菇、丁香、降香、猪牙皂、赤芍、乳香、没药、急性子、硇砂、辰砂、硼砂、火硝各9g,川椒、腰黄、干蟾皮各4.5g,藤黄18g,蜈蚣6条,蓖麻油63g,松香137g,白蜜63g,葱汁30g。

(用法)上药中松香用蓖麻油炼制成膏,藤黄醋化,余药共研细末,用葱汁、白蜜搅匀成膏。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和营通络,化痰散结。主治一切疮疡半阴半阳证、阴证。

(按语)本方系选用回阳玉龙膏、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铁桶膏、温煦丹及家传验方藤魏散诸方化裁研制而成。对肿疡,可箍毒聚肿、消散;对溃疡,可提脓拔毒。特别是在阳证化阴,阴证不能回阳之际,僵块石硬,疼痛甚剧者,贴之可化阴转阳,疼痛自止。但红肿热痛典型的阳证外疡不宜。阴证大毒,肿疡期宜将本膏摊于阳和解凝膏,贴肿疡上;诸溃疡,结块不消,疮色紫滞,经久不收,亦摊于太乙膏上贴之。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疔疮——大红八宝丹(沈祖昌方)

(组成)飞朱砂15g,生蟾酥4.5g,月黄3g,红升丹3g,关西黄0.15g,麝香0.3g,冰片0.9g,红硇砂少许。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瓷瓶收藏备用,或加面浆控成条。

(功效主治)拔毒透脓。主治一切疔疮及脑疽发背等症。

(验案)宋左,年65岁。发背偏左,已延旬余,多头集成,大如覆盆,四周僵硬,疮顶深陷,无脓无血,乍寒乍热,纳谷减少,舌苔薄腻,脉象薄弦。背部两旁属足太阳,虽系阳经而为寒水之府,痰湿内阻,气血为之凝滞,此阴疽也。高年当此,特非轻浅。姑拟助阳去毒,和营卫而化痰湿,冀其表寒得散,真阳来复,庶能疮顶升起,脓毒外泄。外用:箍消膏摊于太乙膏上贴疮口。内服:川独活9g,全当归9g,生黄芪15g,抚川芎6g,宣红花6g,老紫草9g,广陈皮6g,仙半夏9g,象贝母9g,生甘草4.5g,炮山甲片9g,皂角针9g。

1剂后,疮顶不起,根脚平散,坚如顽石,胃纳欠馨。舌苔白腻,脉象弦紧。此寒邪盘锯,气血凝塞不行,宜其不易化脓。敷大红八宝丹,并以箍消膏摊于阳和解凝膏上盖贴。内服阳和汤加减。2剂后,疮顶渐见高起,四周根脚收束,肤色红活,按之应指,白苔渐化,脉亦转滑。症情已见转机。外治切开,得脓不多,脓栓不脱。插大红八宝丹药条,仍以箍消膏摊于阳和解凝膏上盖贴。内服汤剂,按原方稍事出入。此后病情逐渐好转,脓液由少而多,由多而少,每天换药。六诊后改敷黑虎丹、十面散等。内服益气养血、调理脾胃之剂,前后诊治10余次,终至脓净结痂而愈。

(按语)本方是沈氏父沈怀仁所制。治疗疔疮时,将药敷于疮头上,用千捶膏盖贴,能使疔根化脓而出;脑疽、发背敷药后用膏药盖贴,如脓栓不脱,将药条插入,能使脓栓脱出,根脚收束。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阳证疮疡——消痈膏(徐廷素方)

(组成)山栀子粉、漏芦粉、明矾各25g,马铃薯粉100g,冰片1g,白蜡10g,香油500g。

(用法)将山栀子粉、漏芦粉、明矾用水适量浸合,蒸半小时,然后加入香油、白蜡,待冷却后再入冰片、马铃薯粉即成,贮存备外敷用。

(功效主治)一切阳证疮疡初期(中期亦可使用)。

(验案)吴某,女,28岁,农民。右乳房红肿痛5天,伴全身恶寒发热,恶心,口干,纳差,大便干。检查:右乳房外方有6cm×8cm大小之肿块,质稍硬,局部皮肤发红,温度增高,触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乳痈(瘀郁期),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外用消痈膏敷之,用药3天后痊愈。

(按语)徐老师认为:临床使用消痈膏,要辨证精详,严格地选择适应证,方可获得满意的效果。若在阳证疮疡之初期外敷消痈膏,借局部经络通路,发挥药物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能使患部火热之毒壅聚迅速消散,气血凝滞疏通而恢复正常。在成脓期,尤其是跳痛(或持续性搏动痛阶段)敷之,可促使炎性病灶局限而痛止,脓液吸收而愈。如用于半阴半阳证疮疡往往吸收效果较差。该配方精奇,效佳功专而力宏,药源丰富,价钱低廉,制作简便。通过观察认为其消肿止痛作用较如意金黄膏(散)为佳,所以用于治疗一切阳证疮疡初期(中期亦可使用)的患者,疗效十分满意。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关于马铃薯粉的应用:通过临床观察,徐老师认为其作用机制是:马铃薯有效成分渗入组织内,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性物质吸收,使局部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耐受性增加,免疫力提高。其外敷既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功,又是一种理想的新型赋形剂。它可宣导诸药直达病所,从而起治疗作用。该膏之所以有十分满意的疗效,可能马铃薯在其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我们以消痈膏外敷治疗痈肿初期患者(局部红肿热痛或肿硬热痛)90例,中期(局部肿硬,中心部已成脓)10例,其中痊愈9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00%。

徐老师认为本膏还存在柔软度差,持续时间短、12小时左右,每天需换药2次等不足,还有待于逐步改进提高。

(方源)白崇智.徐廷素老师运用消痈膏的经验.陕西中医,1986,7(9):3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