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223):觞酒豆肉——释“豆”

 秋琰 2021-03-28


朱英贵

今天的人们一说到“豆”,便会联想到它的含义是指类似于球形的小颗粒粮食(例如黄豆、绿豆、豌豆、蚕豆等),或者是指豆类植物的总称。然而,“豆”字的造字本义却与之相距甚远,最能体现它的本义的说法应该是“觞酒豆肉”这个成语,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一杯酒一碗肉”,“觞”是古代的盛酒器,而“豆”则是古代的盛食器,这有象形的古文字字形为证。

一、“豆”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图片

 “豆”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豆”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形一脉相承,均为独体象形字,象一个高足的托盘形状的容器,容器内的一横表示容器中所盛之物,有些字形在容器上部还有一横,一般认为是指事符号,强调容器中所盛之物,也有人认为是表示一种带盖的豆。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还有方形的豆。

图片

“豆”字的本义是指古代一种盛装食物的容器。《说文解字》卷五豆部:“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依据《说文》的解释,“豆”就是用来盛装肉食的器具,它是一个象形字。大凡跟“豆”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豆”作为它的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大体是不错的,只是其中“从口”的解释与构字理据略有偏离,因为既然说它是“象形”,就不必再说它“从口”了。

至于“豆”是否是用来盛装肉食的器具,据考证“豆”最早是用于盛放黍稷的,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最早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金属质地的“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还常作为礼器与鼎、壶等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因而也就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物。

图片

二、“豆”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豆”最初的意思是指盛装食物的容器,例如《周礼·考工记》所载:“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意思是说能吃一豆肉的人,是有中等饭量的人。再如《孟子·告子上》所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段话说的是:一竹篮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路上的饿汉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人,那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的。又如明·刘基《卖柑者言》所言:“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卖给别人的柑橘,是将要用来装满在笾豆这一类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灵、招待宾客的吗?还是要炫耀它的外表用来迷惑傻瓜和瞎子的吗?做这种欺骗的事,实在太过分了!

“豆”字由盛装食物的容器这种初文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图片

其一,用作装酒肉的祭器或礼器。例如:“一曰干豆。”(《公羊传·桓公四年》)何休注:“豆,祭器名,状如镫。”再如:“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史记·乐书》)又如:“荐豆奉觞亲玉几,配天合祖耀璇枢。”(唐·张昭《汉宗庙乐舞辞》)

其二借指食物。例如:“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诗·小雅·楚茨》)毛传:“豆,谓肉羞。”高亨注:“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足盘。此指豆中的食物。”再如:“校猎之夺禽也,攘人之兔以为干豆,而发弦者不厌其余胾,虽少非廉矣。”(章炳麟《訄书·不加赋难》)

其三,指类似于球形的粮食。因为“豆”是圆形器具,特别是后来的有盖的“豆”去掉下边的长柄和圈足,只看上部,盖与盘合拢近似于球形,于是便将类似于球形的粮食也称为“豆”(其实有些豆并不一定圆,例如蚕豆、芸豆)。例如:“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战国策·韩策一》)再如:“不如峡农饱,豆麦终残年。”(宋·范成大《劳畲耕》诗)又如:“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却望着碟子。”(鲁迅《呐喊·孔乙己》)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用作豆类植物的总称。例如:“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再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又如:“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

二是指称样子像豆的东西。例如:“太太取了十个金豆,三十个银豆,递与童奶奶道:'这是宫里的,你拿到家里顽去。’”(《醒世姻缘传》第七一回)再如:“(糖葫芦)材料种类甚多,诸如海棠、山药、山药豆、杏干、葡萄、桔子、荸荠、核桃,但是以山里红为正宗。”(梁实秋《雅舍谈吃·酸梅汤与糖葫芦》)

三是用同“痘”,病名,指天花。例如:“是方极畏出豆。每十二年逢寅,出豆一番,互相牵染,死者相继。”(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

图片

其四,古代用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例如:“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再如:“稻米一豆实于筐。”(《仪礼·士丧礼》)郑玄注:“豆,四升。”又如:“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豆四谓之区。”(《小尔雅·广量》)

由此引申也可以通“斗”。例如:“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周礼·考工记·梓人》)郑玄注:“豆当为斗。”陆德明释文:“豆,依注作斗,旧音注亦多口反。”

其五,古代用为重量单位,十六黍为一豆。例如:“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汉·刘向《说苑·辨物》)再如:“房孺复妻崔氏,性忌,左右婢不得浓妆高髻,月给胭脂一豆,粉一钱。”(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

根据上面对“豆”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豆”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图片

图片

四、含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豆”字在常用成语中的含义主要有两类:

其一,“豆”字在成语中指盛装食物的容器例如:成语“觞酒豆肉”,“觞”是古代盛酒器,“豆”是古代盛食器,这里指装满一“觞”的酒,装满一“豆”的肉,因以“觞酒豆肉”泛指饮食。而成语“司笾执豆”的意思则是手持笾豆,执持祭器。借谓掌握礼法。

图片

其二,“豆”字在成语中指豆类植物及果实例如:成语“瓜剖豆分”的意思是就像瓜被剖开、豆从荚里分裂出来一样,比喻国土被人分割。源自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而“煮豆燃萁”这个成语中的“萁”是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还有一个成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借以比喻做了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