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美食】转轮岩风肉

 流星雨工作室 2021-03-29

转轮岩风肉 

  刘鑫

兰溪风肉起先是指挂在屋檐下风干的猪肉,在兰溪城乡广泛流行,其中梅江镇转轮岩一带的风肉别具特色。在转轮岩岩下俗称“五社”的唐店、下仇、前倪、观岩陈、里井等村,自古有挂风肉的习俗。目前,转轮岩风肉已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兰溪市神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道响为代表性传承人。

    关于转轮岩风肉,有一个有名的典故。

    相传,元末时期,朱元璋战败后逃至转轮岩,他在当地品尝到了风肉美味后便久久难忘。建明后,朱元璋派人寻访,将转轮岩风肉封为贡品,“糖蘸风肉”成为宫廷御宴之珍品,而他的第八代孙朱厚照在游历兰溪时,更是写下了“兰荫深处,风肉飘香”的千古御题。宋代抗金名将宗泽还用风肉来犒劳士兵,士兵得其鼓舞,大胜金兵;元代名儒柳贯用风肉来款待得意门生宋濂;戏剧家李渔、文人曹聚仁以及当代画家方增先都和转轮岩风肉有着不解之缘。为何转轮岩一带制作的风肉口感极佳?据考证,这是由于梅江镇转轮岩空气温润、风力均衡这一特殊的地理气候,使得转轮岩山麓一带拥有了制作风肉的独特优势,从农历立冬之后至次年立春之前制作风肉无需撒盐,便可保证风肉不腐烂变质,且保持了极佳的口感。

    制作风肉的工序看似简单但又很挑剔,选取本地优良的五花肉,截取长30~50cm、宽15~30cm的条状,这样才能保证风肉的美观和食用时的方便。切分好后用棕绳穿挂于通风条件良好的风干架或阁栅上,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再做好风肉的防潮、降温和防虫工作,25天后将风肉修理包装即可。如此制作的风肉红白相间、色泽剔透如玉,观其色便知质地好次。

    转轮岩风肉的整个制作过程精细环保,由于日久风干,油性挥发,故风肉的脂肪含量低,肥而不腻,吃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因此转轮岩风肉成为当地人们逢年过节餐桌上最美味的绿色食品。

    据《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介绍,转轮岩风肉有三绝:不加佐料不变坏;老鼠不吃风肉;色、香、味俱佳,肥而不腻。

    转轮岩风肉之第一绝就是不加佐料不变质。不加任何辅料,直接风干风肉,这样放在兰溪其它地方,不加盐的话都会变质。据考证,这与转轮岩所处的特殊地理气候环境有关,是墩头盆地回旋风所致。夏季风吹来,东南风被金华北山山脉所阻挡;冬季风从北方吹来,被龙门山山脉所阻拦;其中一部分经冠山转入转轮岩一带,又经金华北山所阻,在墩头盆地回旋。由于地形落差之故,唐店、下仇等村的风肉质量比前倪、观岩陈、里井等村的要上乘,迪塘钱、汪宅、分路头等村的风肉口味较淡,而其它村庄往往难以制成风肉。

    转轮岩风肉第二绝就是老鼠不会吃风肉。据民间传说,这是因为朱元璋当皇帝后曾有口谕:老鼠不得吃风肉。陈道响分析说:“可能是因为风肉的油脂风干了,老鼠不喜欢吃。但是,鸟特别喜欢啄风肉吃。”

    转轮岩风肉第三绝就是:色、香、味俱佳,肥而不腻。成品风肉用刀切成薄片,蒸熟后,色有三层:上层猪皮呈黄色;中层肥肉呈白色,有的夹褐红色的精肉层;下层精肉呈褐红色,色泽透亮。风肉刚出灶台,余热袅袅时,则香气扑鼻,细嚼慢咀则满口清香。或用土蜂蜜蘸之,则味甘,或不蘸佐料食之,则淡中有香,回味无穷。

    翻开今年6月出版的《中国浙菜·乡土美食》一书,在金华地区的众多乡土美食中,“兰溪风肉”赫然在列。

    有人说,美食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对于兰溪人来说,记忆中的乡土美食———风肉,都会在心里永久地刻上魂牵梦绕的印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