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梅江镇塔山村:有座著名的通州桥

 流星雨刘鑫 2021-03-29

走进梅江镇塔山村:有座著名的通州桥

梅江镇塔山行政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南8500米,村民委员会驻塔山脚自然村,村以下去内有塔山为名。地处丘陵,区域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3亩,山地1334亩。下辖塔山脚、榭头、溪田和白岩寺4个自然村。有4个村民小组,232户,688人。村民大多以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柑桔为业。

塔山脚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王姓,明嘉靖癸巳年(1533年)由外道王衍分迁入定居,地处塔山下,故村名塔山脚村。塔山亦名挂钟尖,因形似挂钟而得名,后山上建塔,便称塔山。有村民小组1个,149户,407人,耕地279亩。村民大多以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柑桔为业。村内有钟尖亭、通州桥、文昌阁和曹聚仁夫人王春翠故居等文物古迹。

榭头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80米。因地处古通州廊桥水榭口,故村名榭头。有村民小组1个,29户,91人,耕地63亩。村民大多以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柑桔为业。

溪田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面400米。世居倪姓,明季由石溪迁入定居。因村落紧靠梅溪北岸田畈中,故名溪田。有村民小组1个,10户,36人,耕地25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柑桔为业。

白岩寺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150米。地处古白岩寺旧址边,村以寺名。有村民小组1个,44户,154人,耕地106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柑桔为业。

塔山脚自然村王氏,据墩头外道王《潭溪王氏宗谱》,主修:清代王贤重,宗族堂名:三槐堂。

民国戊子年(1948年)三槐堂续修,木活字本。本谱始修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此为第五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九世。排行字为:量。共八卷,计八册,线装本。

卷目内容:卷一:序、铭、诗、凡例、图、传赞等。卷二:议约、堂判、坟图、祭产;卷三:世系图(第一世远祖至第三十一世);卷四:世系图(三十一世至三十九世);卷五:行传(十五世至十七世);卷六:行传(二十八世至三十一世);卷七:行传(三十二世至三十四世);卷八:行传(三十五世至三十九世)。

始祖,王佑,宋代。

始迁祖王曾二,元元贞二年(1296年)自睦州迁到浦江县西南四十里地曰潭溪,今兰溪墩头外道王。

排行字为:万曾寿福德富荣华昌盛仁信礼杰俊英敏恺悌祯祥醇满厚道量广存诚修齐治平。

本支名人有:民国炮兵团长王兴方,现代曹聚仁夫人王春翠。

珍贵史料有:宋苏轼《三槐堂铭》,南宋咸淳《王禄公诏》,宋文天祥赠诗及《王氏缙绅诸公像叙》,宋黄庭坚《宋懿敏素公之赞》,曹梦岐《王承滨公暨陈氏安人序赞》,曹聚仁《乡贤王贤鈖先生传赞》等三篇。

本谱与外白坑、塔山王氏宗谱相同。

兰溪市建设局规划批准的兰溪市梅江镇聚仁中心社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塔山村背山面水,沿梅溪聚居,昔为金华、兰溪、义乌、浦江、建德五县间交通要道。据兰溪县志和碑文记载,通洲桥创建于康熙年间,现存的通洲桥为清道光三年的建筑。康熙年间是一座木桥,乾隆二十三年改为石桥,嘉庆五年的被洪水冲垮,暂不木桥,道光三年重修并筑水榭21间。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桥。桥身全长84.8米,桥面宽4米,拱券矢高8米,净跨9米。拱券为纵联砌筑。桥面铺条石,两侧设条石护栏。桥上建廊屋21间,两端为重檐歇山顶门楼,中悬通洲桥匾,桥中部设重檐歇山顶神龛。桥头有一座小山,名曰“挂钟尖”。山顶建筑有一座玲珑剔透的“文昌阁”,桥阁交相辉映。

王春翠故居平面呈四合院形,七开间一弄,两侧厢房各两间,鹅卵石地面天井,砖木构楼屋。 前进进深较小,两柱落地。后进为主要建筑。明间楼下四柱,以扁作梁承重,其余各间五柱,设穿枋,前檐全用木板壁及格扇门窗。格扇门束腰板上刻有治家为人的格言。前檐柱置雕刻花草纹牛腿,屋顶硬山式。

塔山村背山面水,沿梅溪聚居,昔为金华、兰溪、义乌、浦江、建德五县间交通要道,成为很多人歇脚的地方,相继有一百年左右得历史,经济一时繁荣。

塔山村下辖塔山脚、榭头、溪田、白岩寺4个自然村。塔山脚自然村世居王姓,明嘉靖癸已年(1533)由外道王衍分迁入定居,地处塔山脚下,故村名塔山脚。塔山亦名挂钟尖,因形似挂钟而得名,后山上建塔,便称塔山。

村内具有宗祠、通州桥、文昌阁、通州亭、王春翠故居、厅堂、四合院等,街巷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梅江高粱烧据推算约有数百年历史。

夏天人们多爱喝梅江高粱烧,有防暑作用。烧酒师傅发放酒娘,居民接受了按比例的酒娘后,就算约定,就不得再接受其它人的酒娘。

每年农历下半年8月、9月、10月三个月烧制。

土制梅江高粱烧是好酒者的宠儿,是较高档次的宴席上的上品之一。它可浸各种类的药酒,可浸杨梅,可治跌打损伤,有消毒、消炎功效(外用),烧酒泸可吃,但有炎症者慎吃,烧酒麦可当喂鱼、猪、鸡等的饲料;如烧蕃芋烧时,将烧酒麦伴入蕃芋糟当酒糟,可使之玲珑不粘糊透气,使蒸气上升。

塔山村位于兰溪市东北部的丘陵地带,西南距镇政府8.5km。梅溪流经村南面。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植被良好,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1371.4毫米。

村内保存大量较为完整的典型建筑和传统风貌,大部分建筑为明清时所建,建设布局多合院形式,构成小青瓦、粉白墙、木源屋架,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深的建筑群体风貌特色。

近年来村庄整治和生态示范村建设,现村庄有完善的电力、通信、给水设施。排水设施尚不健全,缺乏污水处理设施,现状污水由管网收集排入村庄四周农田以及梅溪中,电力线沿墙设置,影响古村落的景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