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了解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病理

 大乘老师 2021-03-29

肝细胞肝癌术后长期生存率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微血管侵犯(MVI),本文将从MVI的定义、病理分型、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意义这几个方面作一解读。

什么是MVI?

MVI又称微血管瘤栓,主要指在显微镜下于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见到癌细胞巢团,癌细胞数目在50以上。术前预测MVI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宏观的肿瘤特点以及血清标志物,并不能准确判断患者MVI的发生情况。

MVI多见于癌旁组织内的门静脉小分支,其次可见于肝静脉分支、肝动脉、胆管及淋巴管。HCC术后或肝移植后MVI的发生率15% ~57. 1%。MVI 的检出率与肿瘤体积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肿瘤瘤体<3cm、3~5cm、5~6. 5cm、>6. 5cm MVI 的发生率分别是 25%、40%、 55% 和 63%。

MVI病理分型与分组

根据与肿瘤的远近、数目,MVI分为三组:M0,M1,M2。

MVI M0:未发现

MVI M1:此为低危组,≤5个MVI,且发生于近癌旁(<1cm)肝组织区域。

MVI M2:此为高危组,>5个MVI,或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区域(大于1cm)。据统计,MVI>5,距离为1cm以外的远癌旁时与患者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显著相关。

MVI的发生机制
HCC发生MVI的确切机制并不完全阐明,目前认为这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原发肿瘤的癌细胞通过特定癌基因获得了浸润的能力,与肿瘤细胞巢脱离,浸润周围组织,进入血管壁。参与HCC浸润血管的分子通路包括 生长因子、Wnt/[3-catenin 以及RAS/RAF/ MAPK以及表观遗传学的改变。Yuan等发现与MVI有关的肝癌患者体内长链非编码RNA(MVIH)大部分过度表达,动物实验结果表明:MVIH通过降低蛋白激酶G1浓度诱导血管生成 ,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从而降低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XU等研究发现叉头框蛋白c1(FOXC1)的表达在MVI阳性患者中较MVI阴性患者高,敲除叉头框蛋白c1可以逆转上皮-间质转化进程,并使细胞骨架发生改变 ,从而使细胞增殖 、侵袭 、转移能力下降。

MVI的临床意义

MVI是HCC患者独立预后因子,与术后复发及远期生存率相关。根据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549例肝癌病例。其中直径≤ 5 cm的小肝癌319例,直径>5cm的大肝癌230例。生存分析显示,小肝癌组MVI(-)与MVI(+)1,3,5年DFS(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55%、44%vs53%、30%、27%。大肝癌组MVI(-)与MVI(+)1,3,5年DFS(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9%、40%、36%vs35%、14%、14%。多因素分析显示,MVI和肿瘤直径是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从病理角度看,通过门静脉播散是肝内转移的主要途径,MVI和肝内转移是早期多结节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MVI微血管侵犯强烈预示肝内转移,且多结节复发,生存率显著降低。

肝细胞肝癌伴MVI的治疗

足够的手术切缘是降低术后复发率的重要手段。与非解剖切除相比,解剖性切除可以完全切除带有肿瘤的门静脉分支,更有效地根除肝内MVI,降低复发率。术后辅助TACE及口服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对于HCC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辅助治疗可能成为合并MVI患者术后标准治疗。2018年ESMO上公布了一项评估肝癌伴MVI患者索拉非尼辅助治疗获益的研究。手术联合索拉非尼组的累积RFS(无复发生存期)率及累积OS率均高于单纯手术组,1年RFS率提高51.1%,3年RFS率提高32.1%,1年OS率提高45.5%,3年OS率提高41.9%,表明术后索拉非尼辅助治疗可显著延长MVI阳性患者的术后生存,减少术后复发。

微血管侵犯是肝细胞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是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以及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病理成功检出MVI非常重要,有助于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总体预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