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 | 中国建筑史话语的建构与被认知

 昵称14934981 2021-03-29

中国建筑史系统的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尤其以营造学社为代表。

营造学社的研究可以说为新中国的古建研究搭起了框架——一套以《营造法式》和中原古建为标准构建的年代谱系

图片

《营造法式》书影

由于调查的方便、文献资料的充裕,中原地区的古建术语最早被学者掌握,利用这些术语可以描写讲述主流地区的古建筑,比如为山西的木构建筑断代。

图片

佛光寺大殿斗拱

但是在南方和很多边缘地区,这套话术就很不合适。可以说,营造学社构建的这一套话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参照,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地域差异,以至于为研究一些地方建筑造成了阻碍,甚至导致研究滞后。

图片

通海秀山古建筑

对于云南古建筑的研究就是过度置信旧有的的建筑史话术的反面案例。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云南很多建筑的做法相较北方、江南地区显得更为滞后。

比如疏朗补间、宏大斗拱、不用普拍方等。在北方、江南地区这些算是早期的做法,但是在云南,类似的做法至少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因此,拿北方建筑发展的脉络来为云南古建筑断代容易出现问题。

图片

另一方面,云南本土木作发展的脉络又没有人详细梳理过。所以,在断代时,依靠以中原木构为标准构建的“类型学”方法或者是方志记载,断了很多不靠谱的“元构”。比如建水指林寺大殿,方志、碑刻中明明有写元代始建,兵燹毁,某某于永乐重修(建)……

图片

指林寺大殿斗拱  图源:@khudzhand

但是罗哲文老先生来调研时,从中原木构的类型学角度来审视指林寺大殿,将大殿指认为了元构。

最近在指林寺大殿后檐板壁上新发现了三幅明永乐的佛教白描壁画,结合志书的记载和隔壁洪武年间的朝阳楼的做法可以看出,指林寺大殿更可能是永乐的遗物。

而潮汕、闽南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文保爱好者,通过大量的观察与整理,建构了当地的建筑史话语体系。

图片

奉国寺大殿建模  图源:白岩

另一方面,一些预设的结论,比方说“礼失求诸野”,也影响了学者的判断。由于边缘地区的木构常常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学者认为边缘地区的木构就保留了早期木构的一些做法。

但这是不一定的,或者说,这还是拿以中原为中心构建的话术考察当地建筑的一种表现,在当地人看来,这种做法就是自然而然的演变,并不存在“滞后性”。一些看似存古的做法,也是拿中原体系作为参考的,当地人并不以为它们有多么存古。

主 讲 人


图片

周淼

浙大城市学院建筑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考古学、古代木构建筑技术史。在《建筑学报》、《文物》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作: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