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夷寻茶之旅,瞻仰岩茶之王

 人在西京 2021-03-29
-----简识武夷山及其名茶-----
没去过武夷山,或者去过但没有认真研究武夷山茶的朋友,对武夷山的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一般的印象里,武夷山的名茶包括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含金骏眉)两大名茶,去了武夷山,就能同时与这两大名茶亲密接触。而事实上,当你真正去了武夷山(指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却只能看到武夷岩茶,根本看不到正山小种红茶。
这是为什么?笔者以前也是这么片面认识的,经过这次武夷山寻茶之旅,补充了全面认识,这里分享给驴友和茶友。
我们通常概念里的武夷山,或者狭义理解上的武夷山,是指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辖区内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这个范围内的“武夷山”很小,南北长约14公里,东西约7公里,总面积不过100平方公里。最高山峰为三仰峰,海拔729米。著名景点如天游峰、九曲溪漂流、大红袍景区、一线天、水帘洞、虎啸岩、武夷宫等等就在这个范围内。一般的游客也就是冲着这些个景点去游武夷山的。以大红袍为首的武夷岩茶也都生长在此。

而广义上的武夷山,比狭义武夷山要大十倍,最高山峰为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整个华东地区最高峰。

(广义武夷山与右下角的狭义武夷山)

而更广义的武夷山脉,则是包括北起浙江境内的仙霞山、南至广东境内的九连山的南北狭长的广袤地带,这个咱们就不去关注了。

(武夷山脉)

在广义武夷山的西南部,有一个隘口叫桐木关,桐木关下有一个村庄叫桐木村,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
狭义武夷山景区到广义武夷山桐木村距离65公里左右,也就是说武夷岩茶茶园相距正山小种茶园约65公里左右。距离还是相当长的,且都是山路,崎岖难行,所以如果旅行时间不充裕,或者体力有限,一般一次只能去一个地方寻茶。笔者这次选择的是狭义武夷山寻武夷山岩茶,顺便饱览武夷山风景名胜。
-----寻茶路线-----
武夷山名胜风景,网上介绍的文章很多,笔者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总的来说,武夷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地处亚热带,阳光雨露充沛,自然风景极其优美;人文足迹也相当丰富,柳永、朱熹、辛弃疾、白玉蟾等历史名人都在此留下了文化足迹;寺庙、道观也有,只是没甚香火。
风景一笔带过,下文主要讲述寻茶之旅。

(九曲溪漂流)

(站在天游峰俯瞰)

游览风景宜从景区南入口进,事实上大多游客也都是从此进入,这里离天游峰和九曲溪漂流竹筏码头更近。因景区较大,景点分散,建议购买门票时连同游览车通票一起买了,靠两条腿生走是不可想象的。
虽然有游览车,但是,寻茶的朋友还是要做好准备,因为茶树一般都长在坑里、涧边、岩上,车无法开到,只能靠走,要有走十几乃至二十多公里的心理准备。
寻茶之旅建议从北入口进,坐车到水帘洞站下车,然后就开始了漫长、辛苦而又充满欢喜的寻茶之旅。
从车站走到水帘洞,大约二十分钟。水帘洞只是个很高的瀑布,要在雨季时才能领略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这个时候水流很小,几乎断流。水帘洞边名枞很少。
从水帘洞往前有两条道,一条是翻过水帘洞,笔者选择的是从水帘洞脚下另一条路。其实,寻茶目标很明确的朋友不想看瀑布可以不用爬上去看水帘洞,直接在下面就走另一条通往大红袍景区的道路,节省体力和时间。
沿着水帘洞下面一路走过去,经由车天架、鹰嘴岩、慧苑坑、流香涧,然后到达大红袍景区,这一条漫长的道路有个异常优美的名称叫“岩骨花香漫游道”,“岩骨花香”为武夷岩茶的特征概括,也就是茶人们津津乐道的“岩韵”。

(慧苑坑)

(慧苑坑)


漫步小道,两边山壑,溪涧水流淙淙,武夷岩茶名枞就在身边,伸手可触,俯首可嗅,岩骨花香,细细观赏,心旷神怡。
沿途就有著名的“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

武夷岩茶按地域分三等:第一等的茶就生长在“三坑两涧”,称为“正岩茶”;次等的茶生长在正岩区之外、洲茶区以内,如水帘洞、虎啸岩等,称为“半岩茶”;最末等的茶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区的边缘地区,如黄栢溪、崇溪等,称为“洲茶”。
一路走去,过了流香涧之后,继续往前走就是大红袍。若要想去看牛栏坑、倒水坑,得走另一条岔道,走完岔道,观赏完倒水坑和牛栏坑就又回到了水帘洞。这时,要么走回头路,要么干脆走到水帘洞车站,坐车直接到大红袍景区。

(倒水坑)

(倒水坑)

到大红袍景区之后,要想去悟源涧,得从另一条路,往天游峰方向走,才能到达。很遗憾,由于路不熟悉,绕来绕去,加上体力有限,笔者最终没能去到悟源涧。

(牛栏坑)

(牛栏坑

所以,整个三坑两涧要想完整地走下来,山路盘桓曲折,非常耗时耗力,最重要的是耐心。整个路程大概20多公里,耗时大约3-4小时,走完了基本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而且,深入山谷,行人甚少,几乎是独行,需要对岩茶有真正的欢喜心才能有耐心和毅力坚持转完整个“正岩区”。
“正岩茶”由于生长在坑里、涧边,受日光直射时间不长,所以大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观赏时留意区分。正岩区的茶为什么好?一是光照不强,水雾弥漫;二是砂砾岩土壤丰富的矿物质。总之,大自然造化使然。
在“岩骨花香漫游道”的最后一程,终于来到了大红袍景区,见到了举世闻名的大红袍母树,在九龙窠的崖壁上生长着四棵并排的母树,在右下方另有两棵母树,总共六棵。

(六棵大红袍母树)

这六棵大红袍母树安静地生长着,灌木状,不伟岸,远远望去,并不惊奇,和其他灌木状的岩茶树外表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其产出的茶叶“大红袍”却是天价!因为好,更因为少。
大红袍母树下,一批一批的人围着拍照,高低远近,长枪短炮,闪光不停。旁边有一个武夷岩茶的专卖店,坐在店里的茶桌上,欣赏浑身红艳艳的茶艺小姐姐泡茶手艺,品咂着大红袍的香气与滋味,岩骨花香,缭绕喉舌,不禁又抬头看向不远处的大红袍母树,身心惬意,感慨万千。只是这一泡茶需要人民币450元,要舍得哦。

出了大红袍景区大门,右手边有一条上山的路,沿着这条路一路爬上去,大约半小时的路程,即可以观赏到著名的“马头岩”肉桂。从马头岩下来,基本是累得抬不动腿,赶紧爬上游览车,出景区,回宾馆休息。

(马头岩)

 
-----起源与历史-----
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是闽北乌龙的代表,闽南乌龙的代表是铁观音,在闽南安溪县。因制作工艺不同,铁观音与武夷岩茶差别很大。铁观音详解请见笔者“寻访茶王源头”一文。
武夷岩茶因生长在武夷山的岩石上而得名,武夷山的岩石属于砂砾岩,适合茶树生长。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上细碎疏松的砂砾岩正是适合茶树生长的上等土壤环境。
武夷岩茶的品种根源是菜茶,菜茶是播种有性繁殖,群体种。菜茶原本是野生茶种,后来被人们发现质地优良,就开始人工种植,并且给她起了学名叫“奇种”;由于繁殖快、长势良好,日常生活也可以当“菜”用,所以当地人更喜欢叫她的生活名“菜茶”。
菜茶,自然生长,杂交繁殖,茶叶大小、质地参差不齐,这是自然状态。后来茶农慢慢把其中比较优秀的单株移出来单独培植,这就产生了单株茶,岭南地区一般称“单株”为“单枞”,所以很多单枞品种就是从这里来的。据萧天喜主编的《武夷茶经》中记载,单枞品种多达830种。
后来茶农进一步从单枞中挑选培植更优秀的品种,这就形成了今天的武夷山几十种名枞,比如:铁罗汉、素心兰、不见天、不知春、夜来香、正碧桃、金柳条、白奇兰等等。

这些名枞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如果换了地方种植,品质就明显下降。也有换了生长环境而品质能保持良好的,这就是更优异的名枞,茶农把这些优异名枞升格为“名品”,比如大红袍、肉桂。
顺便说一下,有些优良品种是从外山引进的,比如水仙,原产于建阳县小湖乡大湖村,并非武夷山土著居民。
 
-----武夷岩茶排座次-----
【岩茶之王——大红袍】
“大红袍”是花名,学名叫“奇丹”,当之无愧,一致公认,岩茶之王,下文专述。
【二大王——北斗】
北斗,因产于正岩区北斗峰而得名,是最接近大红袍的珍贵名枞,曾经一度被误认为就是大红袍,后来经过基因检测,才发现与奇丹大红袍还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岩茶之王”是大红袍,那么北斗可以说是“岩茶之二大王”,位列所有名枞之上,仅次于大红袍。
【长老——铁罗汉】
铁罗汉,是武夷岩茶历史上的第一个品种,早在宋朝即已出现;其后是石乳、白鸡冠;武夷岩茶大部分品种都是清朝才出现的。至民国林覆泉记载有280多个名品。铁罗汉生长在慧苑坑的鬼洞,那里产出的肉桂称为“鬼肉”。
【大当家——肉桂】
肉桂,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是目前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代表品种。
特征:无性系,大灌木,中叶,晚生,二倍体。五月上旬偏后采摘。
香型为桂皮香,牛栏坑产出的肉桂花名为“牛肉”,滋味醇厚,为肉桂之冠;马头岩产出的肉桂花名为“马肉”,特点是滋味辛锐,霸气。
【二当家——水仙】
水仙,与肉桂一起并列为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水仙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本是外山品种,引入后备受当地茶农喜爱,其实最主要还是消费者喜爱。
水仙兰花香,木质味,滋味醇和,非常适合女性或新茶友。
特征:无性系,小乔木,大叶,中生,三倍体。五月上旬采摘。
【四大名枞】
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
【十大名枞】
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金锁匙、白牡丹、金桂、白瑞香、北斗。
 
-----武夷岩茶的品鉴-----
1 外形:条索紧结,匀称饱满。
2 色泽:青褐呈“宝光”为最佳,一般多呈乌润色,砂绿似“蛤蟆背”,总感觉用“蛤蟆”来比喻名茶,实在不高。
3 香气:(1)第一泡闻香气高低,感受地土香;(2)第二泡闻香型,如肉桂桂皮香,水仙兰花香等;(3)第三泡体会香气持久度。
4 滋味:(1)“足火”味,焦糖味;(2)浓而不涩,纯而不淡,回味清甘,顺滑爽快;(3)“岩韵”。
“岩韵”是什么?有“大红袍之父”美誉的陈德华认为:“岩韵”说到底就是品种品质+地土香。《武夷茶经》主编萧天喜论述比较具体,“岩韵”体现在几个方面:(1)香、清、甘、活;(2)岩骨花香,骨是指茶汤醇厚爽滑;(3)齿颊留香、持久;(4)地土味:如青苔味、岩石味等。
5 叶底:软亮,完整,三红七绿,“绿叶红镶边”是乌龙茶的典型特征,岩茶要求这个红绿比例为三七开,可见工艺要求之高。
6 汤色:清澈明亮,橙色或深橙色,焙火越高,颜色越深。
-----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六大茶类中最为讲究最为复杂的,有“一年采,一年制”之说。通常是五月采摘,然后进入漫长而循环往复的制作工艺流程:采摘-->萎调(晒青+凉青)-->做青(摇青、凉青交替进行)-->初炒-->初揉-->复炒-->复揉-->初焙-->摊晾-->扬簸-->拣剔-->复焙-->团包-->补火-->成品。成品时,通常已经进入冬季。武夷岩茶为什么贵,是有道理的。
制作工艺分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和现代机械制作工艺。传统工艺无疑是最好的,但耗时耗力都是相当惊人的,现代工艺就快多了,人也没那么累。
科技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对于很多讲究个性和艺术性的传统产品来说,机器永远不如人工,茶叶制作就是这样,喝茶的紫砂壶也是如此。
 武夷山岩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岩茶之王大红袍-----
一 特征
官方定义五个特征:无性系;中叶;晚生种(一般5月中旬采摘);灌木型;二倍体(指基因)。
树叶外形:叶长一般6-7cm,偶有11cm,宽一般3cm,偶有4.3cm,采摘一般3-4叶。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齿27-28对,叶脉7-9对。梗细,叶尖,茶青颜色较深。
内含物质:以春茶1芽2叶为例,茶多酚含量24.8%,咖啡碱4.2%,氨基酸3.3%;1芽4叶的话,物质含量相对更高些。
茶叶成品相较于其它岩茶,外形略带卷曲褶皱,香型为桂花香,冲泡七八泡后香气转粽叶香,十泡后不改味色,滋味醇厚、回甘生津、清幽。
二 发展历史
据记载,九龙窠上的大红袍母树一开始只有三棵,至今这三棵树的树龄已有370年。
后来不知何故,多出第四棵。然后福建省茶科所分别从第一、三棵树上剪枝,在并列的四棵母树右下方,通过扦插培植出第五、六两棵母树。

(前排的四棵大红袍母树)

1964年,福建省茶科所又派人从这六棵母树上剪枝带回省里培育,获得成功。1985年,武夷山茶科所所长陈德华从省茶科所培育成功的后代中要回5棵幼苗,并在御茶园进行推广培植,现在武夷山上所有的大红袍茶园的茶树都是当年这5棵幼苗的后代。据统计,现在武夷山上总共有4万多亩大红袍茶园。
由于供不应求,后来陈德华又研究推出商品大红袍,即用大红袍和其它武夷岩茶混合拼配,这样使得大红袍产量大幅提高。
就品质而言,六棵母树大红袍所产茶叶肯定最好,称为“母树大红袍”,但这不是普通市场能买到的,都是通过拍卖获得;其次就是现在的4万亩大红袍茶园产出的茶,称为“纯种大红袍”,普通市场可以购买,但价格较贵,基本都是万元以上每斤;再次就是商品大红袍,毕竟是拼配的,价格比较亲民,拼配工艺好的话,也是很好喝的。
三 大红袍之贵
1941年,国民政府中央茶院廖存仁在武夷山参观制作大红袍后写道:三株大红袍母树,采茶青两斤四两,制成茶八两三钱。品质上乘,产量又少得可怜,自然就贵了。
1921年,《蒋叔南游记》记载:1917年,大红袍每两16银元,折合大米2000公斤,实实在在比黄金贵。
1995年,福建银芝董事长吴文南,3万元购得1公斤大红袍。下表是历年大红袍的拍卖纪录:
时间
地点
20g母树大红袍
拍得者
1998-8-18
武夷山
15.68万元
许荣茂
2002-11-25
广州
18万元
广州南海鱼村
2004-12
香港
16.6万港元
蒋小红
2005-4-13
上海
19.8万元
北京马连道茶缘董事长马武
2005-4-17
武夷山
20.8万元
新加坡陈汉民
六棵母树大红袍,年产茶叶不足500克,绝对的人间稀物,全世界的富人们都在盯着这一点点的产茶。武夷山市政府一直派有专人负责看守,其实历史是一直有专人看守这六棵树,否则可能早就被偷走了。为防意外,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对六棵母树进行1亿人民币的投保。
2006年,母树大红袍最后一次产茶捐赠给故宫作为国宝收藏,之后政府决定“封树”,对这六棵母树进行重点保护,禁止采摘。
从此,茶叶江湖重归平静,只留下越传越久的传说,透着岩骨花香,越发撩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