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山,那人,那学校

 印象黄陂 2021-03-29

  

文 | 余献忠

木兰山,在祖国名川大山里也许不太出名,但在黄陂人心中,都向往——春可登高远望,秋赏红叶漫山。滠水河,由北向南,穿陂而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木兰山因木兰将军而传名,木兰将军因山而千古流传,滠水两岸,山峦叠嶂,层林尽染!

春天花开两岸,天稻香扑面,秋天万山红遍,冬天银装素裹。众多痴情儿女把人生美好的瞬间定格在木兰山下的滠水河边,洁白的婚纱、金色的沙滩、蓝色的天空,妆扮着滠河两岸,千姿百态青春美丽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滠水河,可谓黄陂人民的母亲河。

木兰山脚下,滠水河边有座百年老校——黄陂三中,一代代北乡儿女从这里走向世界。黄陂三中,写满父老乡亲的期待,成为众多学子成长的摇篮,它见证了黄陂百年的故事人文,为时代变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众多家庭带来巨大改变。

五六十年代,能读黄陂三中是北片少年的梦想。那时,学生从乡间赤脚走来,食不果腹,衣履布满补丁,朴素透着艰难,艰难中孕育着希望。他们不攀比衣着、吃喝,以书为伴,却也其乐融融。其时,我的父亲、叔叔均在三中求学,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走出了山村。



1978年黄陂三中恢复招初中生,北片几个公社的小小少年百里挑一进三中读书,塔耳公社联合小学首次考进三中初中部大概有7、8名学生(陈保柱,陈智,余俊,陈淑英,及后来从三中走向高等学府的柳清菊)。三中让我们那个小村声名远扬,也让我们那所小学在塔耳小有名声。

黄陂三中给予我们知识、力量、营养。众多前辈及同学在三中吸吮知识,强健体魄,从这里起步飞扬,在家乡,在远方,书写着自己的梦想。我们有理由回忆那峥嵘岁月,记下青葱岁月中的点滴——灯光下演算的我们,课堂里辛勤讲读的老师……

1982年,我有幸进入三中上学,在三中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度过了自己幸福快乐的时光。简陋的教室,简单的寝室……虽然生活艰苦,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也觉得快乐!彼时,三中从南门进,厚重的铁校门,长长的林荫道从南向北穿校而过,道两旁绿树掩映,林荫道旁总有掩卷思考的少年、苦读的学子。

早晨天微亮,道旁就有早起晨读的同学,晚自习结束后,又有同学在此秉烛夜读。知晓窗外事,乐读书中诗。每天早晨,我们都要到校门左侧的简陋操场上做广播操,“第六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伸展运动预备开始……”伴着欢快的乐曲,我们舞动青春的节拍,开始一天快乐的学习。



那一年进三中恰逢文理分科,文科一个班,实行两年制,高一年级班主任杨瑞林老师,讲授历史,板书工整,条理清晰,史料讲述严谨。杨老师塔耳人,和我本湾本家大妈为亲姐弟,自然给予我很多的鼓励与照顾。近年在黄陂偶见杨老师,年已80,一脸和蔼,从不惑之年,到耄耋老人,岁月不居。

地理老师胡才发,胖胖的,天南海北,滔滔不绝,山川内外,平原沙漠,高原盆地,七大洋五大洲,赤道南北极。天山南北牛羊成群,湖广熟天下足,让我们领略到山川秀美,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河山壮阔,心向往之。政治余杨老师,讲授政治经济学,中气十足,神采飞扬,肢体语言丰富,抑扬顿挫。一句话,余扬老师博学多识!

一年级语文游老师,身材高大,讲授语文知识,正统的老学者。让我们读社会,触摸心灵,触发良知。数学老师龚育农,函数三角,几何,进教室大大的三角尺,笨笨的圆规,作图严谨,推算仔细,逻辑慎密。一道题认真讲解,提问演算,归纳总结环环相扣,学生黑板演算独立成行。

二年级语文彭光荣老师,蔡店人,文学知识丰富,厚厚的眼镜透出文人的睿智!二年级时数学任佩兰老师,端庄秀丽,讲授数学细分析,慢讲解。讲课轻言细语,对学生耐心细致。英语柳发启老师,塔耳人,却一口标准的武汉话。体院毕业的彭老师,年轻英俊,打篮球,练跑步,百米跑,接力棒,简陋的操场,是我们追逐梦想的摇篮!



83年冬天,一场如期而来的雪,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天冰雪的世界,雪花飞舞,厚厚的积雪铺满校园,远眺木兰山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近的田野,铺上一层厚厚的白色地毯,白雪纯洁无瑕,像一张洁白的画纸,让站在人生起点的我们手握画笔,抒写人生的壮美风光!

学校旁边的滠水河那时没有挖沙的船和工人,枯水季节沙滩绵延很长,金色沙滩,赤脚行走,信马由缰。我们总会在星期六晚饭后短暂的时间里跑到河滩,金色的阳光照在金色的沙滩上,双手伸进沙中,感受着自然的力量,享受少年时光的天真快乐!

83年,学校组织登高拉练,长长的队伍从那条简陋的木兰桥行走,登山的小路上,同学中有的瘦小体力有限,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在木兰山金顶眺望远方,天蓝地绿,鹰击长空,想那么一天我们是否也会自由飞翔。彼时的我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成就团队精神,集体力量初现。

从教室到宿舍有一段距离,窄小的寝室开有两个门,塞进上十张高低床,班上男生都在其中。为了安全,相邻的两张高低床被绑在一起,你带垫絮,我带被子。寝室的夜晚,总有喋喋不休的夜语——单词古诗,时事政治,秦皇汉武,热点话题,你问我答,古今中外……也曾家长里短,理想梦想。

在三中有位胖胖的老人,东北人,几时大学毕业,来三中,我们不知道。其实,他也没和我们有过接触,但这老头和蔼可亲,先教俄语,后统一学英语,可亲的老头每天准时把当天报纸换到阅报栏,一张报纸,成为我们知晓天下大事的桥梁!



那时,木兰山有棵木棉树,传说千年木棉树开口说话,吸引我们的好奇心,上完课的晚上,班上所有男生结伴徒步去倾听木棉树声音。月亮很圆,星星满天,虫鸣欢歌。同学热情执着,连跑带走不知什么是累地冲到山顶,却让班主任杨老师一直守候在最后一个学生回到宿舍才放心回家。木棉树的声音我们没有听到,但对世界的好奇和憧憬却伴随永远,杨老师对我们的爱让我们铭记。

进大门右手边低处的教室,是两个文科毕业班,三中文科班82级近30个学生,经过老师悉心教导,以及各自的努力,后来多半都接过老师的教鞭,传道授业解惑。鲜花绽放也有绿叶扶持,学霸张衍前从蔡店来,家里条件艰苦,衣着朴素,每月从家里带一坛酸菜,吃得嘴唇干裂,因缺维生素,嘴起泡,虽出寒门,却目标坚定,立志改变命运,正应那句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居京城。更多的我们也走出乡村,过着平淡却也幸福的生活。

王平来自祁家湾,每次坐火车到横店,再转汽车到黄陂来三中,同在一城却火车汽车,让人好不羡慕和憧憬。丁智博小小身材却也灵活,一套南拳北腿把我看得眼花缭乱。班上一位广东借读生,一年级时开主题班会,高歌一曲《北国之春》,让情窦初开的我们也久久回味。是三中改变了我们,三中让我们铭记!

黄陂三中在共和国灿若星河的学校里也许只是一颗星星,百年来,这颗星星用自己的光照亮着那方山水养育的儿女,一代代的三中人薪火传承,用自己厚实的肩膀支撑着莘莘学子前行。

本文作者余献忠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余献忠,60年代出生于木兰乡经堂庙村,1984年11月入伍,2000年转业,现服务于金融机构。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投稿&联络:admin@mulanguli.com
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