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近日来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关于堵塞事件的经济影响,笔者非专业人士,无法准确评判。但借着此事的热度,我们不妨来回顾一番苏伊士运河的历史。 一百多年前,海洋霸主英国和新兴列强德国曾为了苏伊士运河明争暗斗,最终促成了一场世界大战。 提起一战,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马克沁重机枪、斐迪南大公遇刺、凡尔登绞肉机...但殊不知,苏伊士运河也是一战的重要诱因。 时间回溯至19世纪末,大英帝国蒸蒸日上,享受着不列颠治世的荣耀。皇家海军所向披靡,控制了多个贸易要道,其中就有苏伊士运河。这条1869年通航的运河,时至今日仍是全球贸易的关键一环,12%的货运需通过这里。 德国作为新兴列强,在海洋争霸中落于后手。即使全力发展海军,与英国争夺关键水道也绝非易事。所以,德皇威廉二世将目光对准了陆地。 1889年,德国开始筹建柏林-巴格达铁路;1899年,德皇访问奥斯曼帝国,商定了铁路合约。巴格达铁路自柏林始,经伊斯坦布尔横穿小亚细亚,直抵巴格达(见下图)。建成后,德国不但能取得美索不达米亚的油田,而且能通过巴士拉港-巴格达-柏林,直接与东方相连,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他们不再需要走苏伊士运河,看英国人的脸色。 德皇的设想很宏大,理由也很充分: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脉,大国崛起,难道有错吗? 没有错,当然没有错。但德皇漏算了一点:巴格达铁路既是崛起蓝图,也是对英国的战书,而且是决战。分胜负,等于决生死:
作为陆权强国,德国或许很难理解海洋霸主英国的思维。但英国的核心诉求其实很简单:
以上两个雷,德皇都踩了。或许他只是想崛起,或许他只是想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脉,但就实际效果而言,修建巴格达铁路(包括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就是对英国的决战通牒。 德国有做好与英国决战的准备吗?如果他知道巴格达铁路的后果,会不会搁置项目,等待更好的时机呢? 历史没有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败了,英国胜利,但王权没有永恒。1956年,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以比威廉二世更直接的方式挑战英国的霸权。老迈的大英帝国联合法国,进攻埃及。联军节节胜利,复兴帝国荣光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美国出现了:艾森豪威尔总统致电艾登首相,亲自向英国施压。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美国还否决了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并停止了对英国的经济援助。最终,英国不得不屈服,放弃苏伊士运河。 诚然,英国是美国的盟友。但相较于余威尚存的英国,苏伊士运河由弱小的埃及掌握,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 因为通航自由。再者如前文所述,埃及此举无异于对英国的决战通牒,决胜负等于定生死。美国自然不希望英国“死”,但他希望英国的霸权“死”。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国失去了苏伊士运河,也失去了霸权。美国则乘势巩固了其霸主的地位。如今,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教训永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