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北解词︱敬吊, 拉钩, 家窝子

 村庄物语 2021-03-30

敬吊

方言读音:jìng  diào

简明释义:丧俗。在灵堂前行礼。

颍淮乡间的丧葬事项中,有一种习俗或程序,俗称“敬吊”。网上查了一下,它可能还是颍淮人独有的俗语呢。

一户人家的老人辞世。四邻八庄的乡亲,一般按门头,都是要来“吊纸”的,也就是吊唁。通常,三五人,也可以十个八个人,在灵堂前要行礼。灵堂旁边,有个知客人高声喊:

“点纸,有客——”声音拉得很长,为客人行礼,以及孝子谢礼留下时间。然后再喊:

“请啊——”

此时,客人就要面对灵堂,行跪拜之礼。一般三叩头之后,知客人再喊:

“孝子谢客——”

这时候,灵堂中跪着的孝子,一般都是两个年龄不大的孩子,要向来客磕头答谢。这才算完成了整个“敬吊”的程序。

“敬吊”是啥意思呢?据说,这是亲朋好友,向故去的人做最后的告别。有点像城市里的遗体告别仪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敬吊是吊唁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后来,随着社会开放,自由度明显提高。敬吊有简化、弱化的趋势。跪下磕头的敬吊,越来越少;一行人行鞠躬礼的,越来越多。再后来,有的干脆就不敬吊。

如今的乡间的丧事中,仅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固执地坚持敬吊。知客人“点纸,有客——”;“请啊——”;“孝子谢客——”的声音苍凉而悠远,让人一下子“穿越”到过去的时光。

拉勾

方言读音:lǎ  gǒu

简明释义:圆场。

人们都熟悉这样一个段子:

拉钩,上吊,

一百年不许变。

这是两小无猜的小伙伴之间,互相许下诺言时的习惯性动作。通过拉勾的方式,表示一种郑重。但在颍淮大地,“拉勾”则另有意涵。

旧时的颍淮,“拉勾”就是“拉场”,有时候也叫“打圆乎”。可能还不怎么通俗,那就从打比方开始。过去这里农业兴盛,商事平平。人们农耕之余,顶多有些富余的农副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但买卖双方,常发生价格谈不拢的情况,僵持不下了。这时候,往往就需要一个“拉勾”的人,站在中间的立场,说服双方各让一步。一般情况下,双方都要权衡利弊,给“拉勾”人一个面子,生意就做成了。

通过“拉勾”,结束了僵持的场合,是谓“拉场”;让事情得以圆满解决,是谓“打圆乎”。

不仅仅在小买卖中需要“拉勾”。人与人之间,亲邻之间,有了小纠纷、小矛盾而怒目相向,很多都需要通过“拉勾”来解决。这时候的“拉钩”或者“拉场”,考验的是“拉场”人——他的立场,他的声望,以及他“拉勾”的技巧。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打圆乎”的成败。

用现代话语来说,“拉勾”,其实就是寻求共识,是朴素的求同存异思想的萌芽。“拉勾”的过程,就是强化共识,凝聚共识的过程;“拉场”的过程,也是消除分歧、化解矛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勾”抑或“拉场”,不啻为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

家窝子

方言读音:jiǎ  wǒ  zi

简明释义:同一姓氏的自家。

有关家族问题上,颍淮人创造了一个叫“家窝子”的词。它常常出现在这样两句话中:“闹家窝子”,“护家窝子”。

所谓“闹家窝子”,是说有的人不分亲疏,专门跟同宗同族的人找茬,作对,或者闹事;看似小而不言的事,他都斤斤计较,而且不依不饶。待到他跟“外人”发生纠纷时,就一副奴才相。一般,对“闹家窝子”的人,族人都会在背后指指点点,戳他的脊梁骨。

所谓“护家窝子”说的是,族人中有人有了出息,或致仕,或致富,总之得是个体面人。凡族人子弟,都能跟着沾光:遇到不好的事,他帮着“摆平”;办事有阻力,他帮着疏通;谁家遇到了过不去的坎,他出头露面给予帮衬。对他这样的人,族人也包括“外人”,都会送他“护家窝子”的美称。人前人后,对他竖大拇指。

在颍淮乡间,还有个跟“家窝子”意思相近的词,叫“家班子”。一般而言,“家班子”的范围要小一些。比如谁家遇到了丧喜事,上赶着帮忙的“家班子”,多是这家没出五服的近门人。但也不尽然。比如“护家窝子”的人家有了事,抢着帮忙的“家班子”,就多了去了。这该是人们对他长期“护家窝子”的赞赏。

从来,宗族都是人与人之间血脉亲情的勾连。各地的人,可能都有很浓厚的家族观念。从“家窝子”或者“家班子”中,是不是可以体味到,颍淮人的家族观念或许更浓一些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