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重点关注: ● 央行:9月新增信贷1.9万亿M2同比增长10.9% ● 海关总署:我国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0.7% ● 猪周期进入尾声,CPI时隔18个月回落至1时代 ● 央行官员表示今年以来资管产品风险状况得到改善 ● 证监会释放大信号!易会满:适当时机全面推进注册制 ● 银行理财、券商加入,ESG投资热浪席卷资管圈 ● 分级基金退出倒计时 整体规模却“逆势”增长 ● 中国信登:信托业标准化监管数据首次全量采集成功 ● 一大波信托公司增资在路上 年内至少10家正在进行中 ● 信托业提前“入冬” 三季度发行不足6600亿 ● 近300亿元的信托赔偿准备金躺在账上睡大觉 ● 中融英大等信托机构获交易商协会批准备案受托管理业务 ●【观察】募集规模“大滑坡”地产信托还有新出路吗? ●【观察】为何300亿信托赔偿准备金分文未动? 一、财经视点 ■ 央行:9月新增信贷1.9万亿M2同比增长10.9% 中国人民银行14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2047亿元。从货币供应看,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0.23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1个和4.7个百分点。同日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显示,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0.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6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01万亿元。 点评:9月信贷数据增长较为温和,增速中枢进一步得到确认,信贷增长更多得益于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受到政府债券发行高增的带动,社融增长节奏继续加快,非财政性的融资需求也较为旺盛。未来通货膨胀和经济恢复如何演化,货币政策以何节奏调整,信贷市场是否会持续收紧,在市场存在估值泡沫的情况下,需要密切关注。 ■ 海关总署:我国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0.7% 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今年以来外贸进出口累计增速首次转正。第三季度,我国进出口8.8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5万亿元,增长10.2%;进口3.88万亿元,增长4.3%,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点评:前三年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由负转正,表明我国疫情得到控制后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作用开始显现,而正值全球经济在第二波疫情正在肆虐,经济复苏可能出现反复,这对于我国外贸来说将受到严峻考验。四季度我国外贸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 猪周期进入尾声,CPI时隔18个月回落至1时代 国家统计局周四发布数据称,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7%,涨幅较8月回落0.7个百分点,是201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至1区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1%,降幅较8月扩大0.1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3%,环比上涨0.4%。1-9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6%。 点评:9月以来食品价格涨势减弱,周频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涨幅较小,平均为139.7点,环比小幅上升0.3%,同比涨幅收窄到5%左右。猪肉价格环比回落,同比涨幅显著收窄,带动9月食品价格环比涨幅显著收窄,预计同比涨幅收窄到个位数。 ■ 深圳派发数字人民币红包 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即将亮相 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该红包采取“摇号抽签”形式发放。据了解,此次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共5万个,每个200元,而申请者则超190万,中签率仅2.6%。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工作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正逐渐掀开“神秘面纱”。此次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将是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首次在大众面前亮相,为部分试点地区消费者带来新奇的支付体验。 点评: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的数字化、全球数字货币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发行主权数字货币是大势所趋。此次数字人民币试点是深圳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开展的创新实践,也是数字人民币研发过程中的一次常规性测试。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 ■ 央行连续3个月超额续做MLF 年内降准降息概率下降 本月MLF到期规模为2000亿元,央行此次续做对冲到期资金外,还向银行体系净投放了3000亿元中长期流动性资金。10月15日,央行宣布开展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5000亿元,中标利率为2.95%,与9月持平。此为央行连续三个月对MLF进行超额续做。 点评:有分析称,这表明央行正在向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流动性,释放“稳货币”信号。 ■ 多城出台稳地价新政,四季度地价将趋稳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10月13日发布的《全国百城居住用地价格报告》显示,1至9月份,全国100个城市居住用地价格为5937元/平方米,同比上涨6.9%。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今年下半年全国至少有14个城市出台了稳地价的政策,预计四季度地价整体上涨势趋缓。 ■ 国资委:实施混改已引入社会资本超1.5万亿元 10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吹风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翁杰明介绍,国有企业积极推动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混改,有效探索电力、通信、军工、民航等重点领域混改。2013年以来累计实施混改4000多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提高近20个百分点,超过70%。中央企业通过产业基金、投资入股等方式,参股民营企业超过6000户、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 二、同业新闻 ■ 央行官员表示今年以来资管产品风险状况得到改善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至2021年底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10月14日在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有序推进资管产品的整改、转型,资管产品的风险状况得到了改善。首先,净值型产品占比提高。第二,去通道的进程在加快,同业交叉持有的占比明显下降。第三,杠杆率回落,8月末资管产品的负债杠杆比年初回落0.8个百分点。 ■ 证监会释放大信号!易会满:适当时机全面推进注册制 近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表示,注册制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了市场的初步检验,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此外,易会满还表示,试点注册制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有序展开,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逐步具备。证监会将深入总结试点经验,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选择适当时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着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 点评:从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运行情况来看,注册制改革主要制度安排已经受住了市场的初步检验,未来两年注册制或有望在主板、中小板落地。这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银行理财、券商加入,ESG投资热浪席卷资管圈 10月15日,海通国际旗下资产管理推出首只在港交所上市的宽基ESG ETF—海通MSCI中国A股ESG ETF。该产品也是目前香港唯一一只提供关于A股ESG广泛投资机会的ETF产品。同一天,银行理财子公司光大理财第三只权益类产品,光大阳光红ESG行业精选成立。ESG并不是新鲜事物,但近年来,ESG投资理念逐步升温,逐渐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热词”。继2019年以来公募基金的ESG产品大幅扩容后,今年以来,银行理财纷纷抢占ESG投资风口。 点评:在宏观政策及各行业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始对ESG给予更多关注,交易所也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推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于投资者而言,中国企业的ESG表现可以帮助投资人评估公司的可持续能力,同时也是识别潜在下行风险或上行机会的指标。 ■ 分级基金退出倒计时 整体规模却“逆势”增长 在保本基金全部退出公募市场舞台后,分级基金也面临着全面“落幕”的命运。在距离整改截止期限仅剩2个多月的时间里,基金公司正在对旗下分级基金加速转型或清算。在监管层敲定了分级基金最后的期限后,尤其是在2018年,分级基金规模快速萎缩。然而,近期记者发现,分级基金整体规模正在呈现“逆势增长”态势。截至10月15日,分级基金的最新规模为1183亿元左右,较今年年初增长95亿元,增幅超8%。 点评:今年以来结构性行情持续向上演绎,市场上涨导致分级基金整体规模有所增长。尽管在市场行情的推动下,分级b基金的回报率可观,市场部分投资者也仍有选择分级基金的'余温’。但从资管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分级基金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不会停步。 ■ 保险资管公司扩容 注册资本寻求“一步到位” 保险资管公司队伍近日迎来扩容,国华兴益保险资管获准筹建、招商信诺资管获准开业。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注册资本都达到了5亿元,远高于保险资管公司1亿元的资本门槛。加之今年3月开业的中信保诚资管也是5亿资本金,新的保险资管公司出现了在起步阶段就有较高注册资本的趋势。业内人士表示,注册资本达到5亿,有一定好处,将不再对管理险资规模形成制约。不过,注册资本也非越高越好,特别是对资管机构而言。 点评:对于资管公司而言,注册资本金并非越高越好,但太小,也对业务扩张和公司发展不利。最好是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和效应不断增长和增加,并适当超前,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行业竞争和持续发展。 ■ 前三季超七成获正收益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赚钱效应显现 据Choice统计,今年前三季度,3986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6.4%,有超过76%的产品收益率为正。在大类产品中,FOF型产品平均收益率最高,成为业绩黑马。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券商资管发行的FOF型产品平均收益率接近16%,居各大类集合理财产品之首;权益型产品紧随其后,233只股票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15.7%,其中174只产品为正收益。 点评:相对于公募、私募基金,券商资管的固收及股票权益类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而FOF型产品业务则还是一片蓝海,中小券商资管在这一领域布局可借机实现“变道超车”。 ■ 9月私募基金发行创年内新高 百亿私募成备案主力军 私募排排网12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9月共3171只私募产品完成备案登记,其中证券私募备案产品2323只,在新增备案产品中占比73.26%。其中有77家私募备案了5只及5只以上产品,23家私募机构9月备案基金数量超过10只。在23家备案产品超过10只的私募机构中,7家为百亿私募,分别是灵均投资、迎水投资、宁波幻方量化、九坤投资、东方港湾、林园投资、汉和资本,其中灵均投资与迎水投资9月各自备案40只私募产品居首。数据还显示,9月新增备案私募管理人共计131家。其中,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依旧占多数,备案69家,占比52.67%;新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62家,数量占比47.33%。 ■ 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桥水备案第二只境内私募基金 全球资管巨头近来在中国市场动作频频,继贝莱德获得中国首张外资全资控股公募基金牌照之后,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也在9月底备案了其第2只中国境内私募基金——桥水全天候增强型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二号。种种迹象显示,尽管全球市场仍充满不确定性,外资机构布局中国的步伐并未因此减慢。另据统计,目前外资私募备案的私募基金合计85只,今年以来外资私募新发基金有20只。 三、信托动态 ■ 中国信登:信托业标准化监管数据首次全量采集成功 按照中国银保监会监管要求,为建成全国统一的信托业标准化监管数据信息库,日前,基于今年9月投产上线的监管数据服务平台系统,在全国各信托公司的积极配合下,行业标准化监管数据信息首次在中国信登全量采集成功。信托业标准化监管数据体系融合了信托公司业务与监管应用两大方面思路,旨在发挥监管引领作用,打造行业数字生态,提升信托业风险识别、监测、防控能力,督促信托公司主动强化数据治理及数据运用,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与公司治理水平。 ■ 一大波信托公司增资在路上 年内至少10家正在进行中 10月12日下午,皖维高新发布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向国元信托进行同比例增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至少10家信托公司正在开展增资扩股,分别为国元信托、江苏信托、华信信托、四川信托、安信信托、云南信托、五矿信托、陕国投、民生信托、华澳信托,这还未包括已通过监管批复的信托公司。 点评:信托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增强信托公司的实力无疑为接下来的业务创新和规模效应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 信托业提前“入冬” 三季度发行不足6600亿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 9月份全市场共发行1813只2034.1亿元的集合信托产品,较8月份的2309只2204.5亿元大规模,在发行只数上,环比降了21.5%,在融资规模上也下降了7.7%。至此,信托产品的发行已连续3个月下滑。从三季度来看,由于7至9月份连续下滑,导致整个三季度数据“大滑坡”。具体来看,68家信托公司在三季度共发行了6738只6520.9亿元的集合信托产品,相较于二季度的8856只8899.6亿元的规模,发行只数下降23.9%,融资规模锐减26.7%。 点评:受监管部门限制非标信托产品规模的影响,信托业迎来真正的寒冬。对于摆脱对给非标的依赖,信托公司一直难以下决心,这次监管部门的决心将倒逼信托公司放弃幻想,坚定转型,只是在目前的环境下,信托业的转型或更加艰难。 ■ 近300亿元的信托赔偿准备金躺在账上睡大觉 近年来,随着信托公司盈利水平提升,行业赔偿准备金也大幅增长。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官方数据表示,截至2020年2季度末,信托赔偿准备金已达296.01亿元,同比2019年2季度末266.38亿元增长11.12%,环比1季度末295.39亿元增长0.21%。信托赔偿准备金占所有者权益比例从2019年2季度末4.45%提高至2020年2季度末4.56%。 点评:目前来看,信托公司存在赔偿准备金、信托保障基金等多种保障投资者权益的举措,但是这些举措实际应用都不理想,浪费了资本资源,有必要进行整合,或者按照资管新规要求,提取风险准备金。 ■ 中融、英大等信托机构获交易商协会批准备案受托管理业务 10月15日,近日交易商协会公布了新一批完成备案的银行间市场受托管理人名单。新一批备案受托管理业务的机构包括光大证券、中融信托、英大信托、东方资管等4家。目前已累计有67家机构完成受托管理业务备案,涵盖银行、券商、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多种类型。据了解,受托管理业务备案、带受托管理人的债项注册发行工作仍然正常推进,通道内有多个项目自愿聘请了受托管理人。 ■ 西藏信托接连踩雷退市公司 相关信托贷款逾期额超3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上月中旬,今年从A股退市公司总数上升到16家,因“面值退市”有11家,因“财务退市”有5家。其中,不乏千山药机(现更名:千山退)、康得新这种明星公司被勒令退市,多家信托公司被卷入其中,西藏信托也赫然在列。除上述踩雷退市公司事件外,近期,西藏信托陷入多起案件诉讼中,且大多与其持有质押股权盘锦龙驿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有关,并该公司已于6月10日被吊销营业执照。 ■ 华信信托3000万股权遭拍卖 旗下产品大规模延期兑付 近日,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大连坤达铸铁管有限公司持有的华信信托3000万股股权被挂网拍卖。公告显示,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于2020年10月29日10时至2020年10月30日10时止在阿里巴巴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上进行公开拍卖活动。华信信托官网显示,近一个月来,华信信托连续发布公告,由于融资企业未按期偿还融资本息,“华冠系列”包括323号、324号、325号、326号、327号、328号、329号,“华悦系列”包括17号、18号、19号、42号、43号、44号,均延长30个工作日兑付本金及收益,11月能否兑付成为关注的焦点。 ■ 信托业增资扩股潮起 国元信托拟增资至42亿 继江苏信托获大股东力挺拟大手笔增资后,安徽国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的增资之路也已开启。10月13日,皖维高新发布关于拟以自有资金向国元信托同比例增资的公告,公告显示,国元信托拟在现有30亿注册资本的基础上,增加不超过12亿元的注册资本,如若顺利,国元信托的注册资本将达42亿元。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五矿信托、陕国投A、建信信托、江苏信托等纷纷宣布增资。 四、市场观察 ■ 募集规模“大滑坡”地产信托还有新出路吗?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9月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资金347.7亿元,环比减少39.86%,规模占比24.77%,环比减少11.01个百分点。那么,严控之下的地产信托未来发展模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于信托行业来说,又能否平稳度过转型的“瓶颈期”? 业内观点: 1、这或与房企融资受到“三四五”新规影响有关。 2、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对资产端客户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影响较大,客户需求将有所压缩。同时,近年来信托的风险资产比例不断攀升,少部分信托公司的舆情事件发酵,引发负债端客户忧虑,不利于产品的有效发行,因此内外部的环境因素都将影响到信托产品规模有所下滑。另外,行业利率下行或者保持低位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未来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也将有小幅的下滑。 3、房地产类信托产品的展业模式预期会出现显著的变化。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业会持续深耕,只是业务开展方式会更多元化,业务精细度会显著提升。 4、严监管下,目前百强房企的融资策略和融资步伐开始变得异常保守,主体资信、评级优质的开发商融资尚且困难,主体偏弱的中小开发商的融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5、在新规正式落地之前,短期内房企选择信托方式融资的现象会有增多。一直以来信托融资方式灵活性高,成为房企青睐的融资方式之一,但融资成本也相对更高。在面临新规的严格限制下,一些高杠杆的中小房企或将开启高息融资的道路,更加依赖成本较高的信托融资等方式。 6、在资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房地产融资正面临着供给端、需求端严格管控的情况,以往地产商“高负债、高杠杆、高扩张”的日子或一去不返。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趋势更倾向于股权投资、精准投资。因此,估值的阳光化、净值化越来越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目标,真正做到打破刚兑。 ■ 为何300亿信托赔偿准备金分文未动? 截至2020年2季度末,信托赔偿准备金高达296.01亿元,同比增长11.12%,环比增长0.21%。信托行业景气度明显下滑,以吉林信托、中泰信托等为代表的信托公司暴雷不断,风险项目此起彼伏,而近300亿信托赔偿准备金依然分文未动。一边饿殍遍野,一边富得流油,为何不用信托赔偿准备金兑付风险项目? 主要观点: 1、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提取赔偿准备金的要求,但却没有特别明确的使用要求,诸如赔偿准备金的使用情景及流程等均不清楚;二是信托公司处置信托风险时,更倾向于使用表外的方式处置,不愿意动用表内资产,造成净资产损失;三是动用赔偿准备金意味着信托公司存在未尽受托责任的问题,对于声誉有影响。 2、实力强的信托公司宁愿动用自有资金,不愿意用风险准备金;而实力弱的信托公司使用时流程复杂很难得到支持。 3、信托赔偿准备金对于超出自身金额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信托产品,一旦发生信托赔偿事件,很难形成有效的赔偿效果,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 4、近几年信托风险项目的攀升,而近300亿信托赔偿准备金依然分文未动,这是不正常现象。这极大地浪费了资本资源,有必要进行整合,要充分发挥信托赔偿准备金的作用,应当出台专门详尽、系统完整的信托赔偿准备金管理制度。同时,有了风险准备金坚实的后盾,信托也更加靠谱,投资人认购信托项目也更加放心。 来源:用益信托网
|
|
来自: 新用户0145NhQ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