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乳腺增生一针灵”

 陕西诚林 2021-03-30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非炎症非肿瘤的乳腺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及胀痛,中年妇女为易患人群。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精神压力的增加,使得本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之势,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健康。

乳腺增生病属于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又被称为乳痞、乳栗。主要表现为经前或月经期间出现乳房胀痛。

"乳癖"一名是在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中首先提出的,但该书描述的“乳癖”与如今乳房疼痛和肿块并不相同。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的论述乳腺的症状、病机、治法与今类似。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详细描述了乳癖的命名及症状特征。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提出“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随喜怒消长,名曰乳癖”。余听鸿所著的《外证医案汇编》中强调了肝郁气滞在乳癖致病中的作用,由此为临床治疗乳癖所采用的舒肝理气治则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现代用针灸治疗乳腺增生,首见于50年代后期,采用火针之法,疗效明显。以后报道不多。从70年代末起,本病的治疗才逐渐引起针灸界的重视。

武氏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丰富,在三十多年的临床总结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认为乳癖的发病,往往与患者的情绪密切相关。

妇女平素情志易受影响,情绪抑郁不舒,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久则与邪气互结于局部乳络故见乳房结块,经脉因邪阻而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故见乳房疼痛,而且上述症状表现也受到情绪的影响,其随喜怒而消长。

在早期治疗时取穴相对较多,如合谷、内关、曲池、期门、肩井、天宗、肝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多有使用。经反复实践后,独取内关穴,仍旧可以取得相应的疗效,且随着实践的增多、总结,至今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临床患者呈站位或坐位、仰卧位,取患侧内关,常规消毒后,武氏飞针直刺一定深度,进针时嘱患者进行深呼吸,待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配合呼吸泻法,5~7次补泻后出针,不留针,也可待到肿块变小或疼痛有所减轻时,留针30~6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不行针。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该治疗方法在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中运用越来越多。相比之下治疗效果更有优势,在减轻患者疼痛、缩小肿块大小、改善其他伴随症状等方面优于一般针刺方法。

又此法简便,容易掌握,取穴少而痛苦小,且方便治疗,患者乐于接受,可推广试用。

按:

内关最早见于《灵枢·经脉》篇:“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关隘也。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脉与足三阴经会于任脉,与足阳明相合,这些经络均循行于胸胁脘腹。

针刺内关穴可以疏通胸中气机,沟通联络上、中、下三焦,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疏通胸胁瘀滞。《标幽赋》云:“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拦江赋》云:“胸中之病内关担”。《针灸聚英·八脉八穴治症歌》:“……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内关独当”。四总穴歌云:“心胸内关谋”。内关穴长于调节气机,可以治疗因思虑恼怒、情志失和、气机阻滞的病变,调节情志不畅;又兼能通心络、止痹痛。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出胁,经脉循经经过乳腺和附近组织区域。针刺内关配合呼吸行针以行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行则通,通则不痛,且有形瘀滞肿块可化作氤氲浊气,而随针和呼吸消失,故痛可减、肿块可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