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碳中和”不仅是能源变革,而且也是经济结...

 罗宋汤的味道 2021-03-30
“碳中和”不仅是能源变革,而且也是经济结构的变革,是生产技术的变革,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

为什么碳中和涉及的变革会这么广泛。

“碳中和”为什么是经济结构的变革。这体现在两点上:

首先,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比较领先,因此能源需求已经达到了巅峰。现在那些国家需要做的只是“减排”和“中和”。比如英国和德国,碳排放都在20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峰值,随后有相当一段时间保持平稳,然后才开始下降。如今英国和德国的碳排放量,相对峰值已经分别下降了40%和35%。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中国经济仍然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由城镇化和工业化驱动的,这必然会带来更高的能源需求、更高的碳排放。

比如随着城市化继续推进,居民的用电量会继续提高,建筑行业的供电、供暖都会产生更大的碳排放;再比如说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工业消耗的燃料、电力也会水涨船高。建筑业、工业给中国碳排放量贡献了23%,这个比例显著高于全球的18%。

即便在根子上,实现碳中和的方式的确是能源变革,但是决定底层能源需求的,却是经济的上层结构。实现碳中和,必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同步进行。

除此之外,“碳中和”和经济结构的关系,还体现在区域经济的不均衡上。高瓴的报告指出,北京、上海这样的高收入地区,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但是这些地区并不是生产能源的大户。反而是一些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比较弱的地区,比如山西、内蒙古,是能源供给大户。如果减排的任务都压在这些地区,那很可能会让它们跟高收入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所以实现碳中和,肯定要考虑怎么能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进度,避免加剧不平等。这是“碳中和”和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第二个体现。

第二点,“碳中和”是生产技术的变革。这里面的生产,重点指的是工业生产,因为这部分流程给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贡献了24%,接近1/4。

怎么能减少工业生产的能耗,提高效率,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碳排放。要实现碳中和,还需要在生产的流程中,实现所谓的“深度脱碳”。

混凝土的生产在全球碳排放中贡献巨大,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看到的数字有说贡献了3%的,有说贡献了8%的。

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是水泥,水泥生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碳排放量?

一方面是燃料,生产水泥,需要加热到1600摄氏度。这个过程燃烧了煤炭、焦油等等,释放了大量的碳。但是,燃烧燃料的碳排放,实际上只占到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总量的40%。剩下的60%,是来自锻造的过程:石灰石、黏土和其他杂质被压碎之后,送入锅炉当中进行高温的煅烧。在高温下,这些材料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原料当中的碳元素与氧气结合,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只有当“碳”被赶走了,我们才能获得遇到水会硬化的水泥。

这意味着如果水泥行业想要深度脱碳,那就不仅是替换燃料的问题了。水泥生产的原材料,石灰石,可能也需要被彻底替代,生产的方式也需要彻底的革新。

钢铁行业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现在钢铁行业有两种生产路线,一种是通过高炉或者碱性氧气炉炼钢,一种是通过电弧炉炼钢。后者的效率更高。但是无论哪种方式,生产过程当中,都需要用煤炭和其他的化学燃料作为“化学还原剂”。如果要深度脱碳,不仅需要用电气化的方式来提供能量,还需要寻找化学还原剂的替代品。

第二点,“碳中和”是生产技术的变革。

第三点,“碳中和”也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碳中和,很可能需要人们改变衣食住行的基本模式,尤其是饮食。

食品生产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需求还没达到峰值,却需要减排”的领域。

食品全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能占到全球排放量的26%。但是与此同时,到了2050年全球的人口会超过90亿,这意味着粮食的产量至少要增加70%才能养活全球的人口。这是一个典型的进退两难的挑战,既需要增产,又需要减排。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有1/3都来自于畜牧业。像是牛和羊这样的反刍动物杀伤力格外大。它们不仅排放二氧化碳,而且消化的过程中会产生甲烷。我看到吴军老师在他的《硅谷来信》中讲过,单位质量的甲烷气体对于温室效应的作用远远超过二氧化碳,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8倍。

有不少环保主义者现在在推动素食主义,倡导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这张图显示的是每100g食品蛋白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豆类对应的排放量,只有牛的1/10。谷物对应的排放量,只有牛的1/20。
长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