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在即合理”一直都被用错了...

 山爷wzs0718 2021-03-30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ID:raistlin2017)

作者:雷斯林

01

这几年看到很多人在提“自律即自由”这个概念,而且都表示这句话是大哲学家康德说的,而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

图片

至于引申到自律可以让人获得成功,自律可以让人人生幸福的各种鸡汤更是数不胜数。尤其在学习、健身等品牌宣传上,尤其喜欢引用康德的这句话。

不过我一直挺怀疑这句话的,尤其感觉这句话并不来自康德,因为康德并没有这么热爱灌鸡汤。

正好康德用德语写作,我又恰好学过德语,所以就去查了一下,这句话的德语原文是这样的:

Freiheit als Autonomie.

Freiheit是自由的意思没啥好说的,类似英语里的freedom。
Als 是个连词,类似英语里的as。
但Autonomie在这里不应该是自律的意思。

它在德文词典中是这样的:

Au|to|no|mie, die; -, -n [griech. autonomía]:
1.(bildungsspr.) [verwaltungsmäßige] Unabhängigkeit, Selbstständigkeit: die A. dieses Landes ist gefährdet; A. fordern.
2.(Philos.) Willensfreiheit.

这个单词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日常所用,指“不依附的、独立的。”
还有一个意思,特别在哲学中使用,指“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Autonomie的反义词,是Heteronomie,意思是依附他人,由他人给你制定法律。

所以Freiheit als Autonomie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即自己给自己设立规则,自己给自己立法,就是自由,和现在很多人理解的“自我约束即自由”,不是一个意思。

康德在这里更多强调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自己给自己设立规则,不依附他人生活,而不是强调约束自己。

如果真要翻译的话,我觉得“自立即自由”或者“自治即自由”可能更好。

现在很多商家用这个概念,去强调人要多约束自己,还说约束自己可以让你获得成功,能让你幸福,最后表示这是大哲学家康德说的,肯定没有错。

我觉得是一种巨大的误解,而且听来还挺讽刺。

02

同样经常被误用的哲学概念,还有不少。

比如“他人即地狱”还没被用作韩剧名时,曾经是我们社交网络上出现概率最高的丧逼概念,其出现频率可能仅次于太宰治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被人骗了,“他人即地狱”。

看到杀人新闻了,“他人即地狱”。

父母骂自己了,“他人即地狱”。

甚至王者荣耀被队友坑了,也“他人即地狱”

图片

总之这是我们这些丧逼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词,仿佛有事没事来这么一句非常酷,既展现出“世界是个修罗场”的事实,又透露“人性很坏,而我洞悉了人性”的睿智。

乃至于最近营销号热爱总结“击中你内心深处阴暗的句子”:

图片
图片

萨特这句话赫然上榜。

然而这句话并不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出自萨特的戏剧作品《禁闭》,作者用了一整部戏来解释“他人即地狱”的概念。

图片

《禁闭》的主角有三个,都是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以及报社编辑加尔森。

图片

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

加尔森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

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

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

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

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

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

——
“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图片

看完戏剧应该能明白,在这里,“他人即地狱”并不是说别人都是恶魔,都要对你做坏事。而是说如果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在意别人的目光,那就无时无刻都在地狱中。

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共情能力,但人和人终究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就算理解了,你是你他是他她是她,你对于任何一个“他者”来说,都是客体。或者说难听一点,你对别人来说,其实和一个物件没啥区别。

如果你太在意这些人对你的评价,被环境和“他者”的目光所左右,那你就宛如走入地狱一样。

就像戏剧中的几位主角一样,总是希望从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丧失主体意识,把自己放在客体地位,所以这些人就被“异化”了。

图片

所以“他人即地狱”这话,没办法简单解释,但真要简单理解的话,更多强调的还是自我主体性,要自立、自治,不要活在别人的眼中。

从这个意义上,反而更接近于“自律即自由”的概念。

03

当然,这一切都没有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被滥用的离谱。

现在只要你质疑一个事情不合理,一个事情需要被改进,总有人搬出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来教育你,告诉你这些事情都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接受它。

总之黑格尔这句话,常常被用来给恶人洗白。

然而你真要说,其实黑格尔根本就没说过这句话....百科告诉我,这句话来自黑格尔著作《法哲学原理》的序言,德语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这句话你直译过来,确实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现实存在,凡是现实存在的东西都合乎理性。”

那不就是存在即合理吗?

但就像上面康德的话一样,这些德国哲学家讲东西总是很长,而且其中的概念和日常用的德语有很大不同,必须深入到具体哲学概念中才能理解。

区别就区别在,黑格尔这里提到的“vernünftig”,和我们中文日常语境中理解的“合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我不想长篇大论的解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以你们可以简单把这个词理解为“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事物都会显现,而凡是显现的东西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显然是没啥问题的。即使一个落后、错误的东西,既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当然有它形成的条件和契机。

但我们中文语境,以及很多洗白者说的“存在即合理”中的“理”,指的是道德、法理等概念。并且一些人会认为,既然一个东西存在,那就让它存在着吧,不需要去改善它——这可以是你们自己的观点,但这和黑格尔就没啥关系了。

包括黑格尔自己,也在后续著作中解释过,这里的vernünftig指的是“绝对理性”,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法律等东西。

所以这又是一个用错了的话。

04

虽然我们说这些哲学家的话讲出来就不属于他们自己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过于强调这个点,就会让我们掉入到虚无主义中,毕竟你吃着一个苹果,当然可以硬说你在吃葡萄,但要是人人如此,交流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所以我们在用名人名言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最好也知道它大概的原意是什么,毕竟这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它的原意,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最后说个有趣的。

前几天翻看以前发的朋友圈,发现2014年的时候,我曾经在学校图书馆读过这么一本书:

图片

书里的内容没啥特别的,就是一个西班牙的心灵鸡汤作者,挑了尼采充满力量的99句话做注解,让人内心充满力量不再焦虑。

但这个书名,实在让人感觉怪怪的,主要因为1889年,45岁的尼采在都灵引发了一场骚乱。

关于当时那场骚乱没有定论,但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

1889年,尼采在都灵的一家酒店门口驻足。他的目光被酒店外的一个马车吸引。不远的地方,停着一辆小马车。马车的车夫遭遇到了一匹倔强的马。不管车夫怎么喊叫,马匹根本没有要移动的意思。最终,车夫失去了耐心,拿起了鞭子,朝马匹打去。尼采见到此番情景,挤进人群,冲到马匹跟前,阻止住马夫,抱住马的脖子,痛哭起来。

“我那可怜的受苦受难的老伙计啊。”

但那场骚乱之后,这位和时代格格不入,桀骜不驯却一生孤独的哲学天才彻底精神错乱。

图片

所以你要说尼采治焦虑,总给人一种南辕北辙的错觉。

就好像《英国王室防脱发秘籍》:

图片

《丘吉尔教你戒烟一百招》:

图片

《康德教你精简句子》

这条可能很多人不太懂,解释一下,康德的著作中充斥着这种“从句套从句,从句再套从句,从句再套从句的超长句子”,我当年买回来一本德语原版的《纯粹理性批判》打算自己看着玩,结果看到一个句子横跨两页纸....让人泪流满面....

图片

或者《王尔德的说话之道》。

图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