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钱首相小泉 2021-03-30

通俗地说,盘长是中国传统结饰艺术的统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各种形态的盘长结

在传统社会中,曾被普遍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轿子、窗帘、彩灯、帐钩、折扇、腰带等等,不仅花样十分繁多,配色考究,而且还寓意深邃、丰富。如在李白的诗《捣衣篇》中就有描述:“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盘长源自于华夏民族古老的绳结编织工艺,是一种被艺术化了的中国民间传统绳结手工工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根据考古资料,在距今一万七千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许多钻有小孔的砾石、石珠、兽骨、海蚶壳等等,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象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人为的用于穿系的绳带,原始的最简单的绳结,此时已经产生了。

此外,这种绳结工艺在文字产生之前,还被用于记录捕获猎物数目,记载某些部落事件等的活动。比如当时利用绳子打结,就是部落间彼此传递信息,表达思维、辅助记忆的一种方式。如《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比类万物之情,作绳结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可以说,“结”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

自元代起,因汉藏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又因为蒙古统治阶层尊崇佛教,盘长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而且在八吉祥这一序列纹样中,盘长是最后一个纹样。它的重要性正如一句中国民间谚语“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成为了佛教八吉祥图案中的一个重要纹饰呢?在探究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结纹”的历史

吉祥观念的产生,为“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分和土壤

在中国史前新石器时代的诸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几乎均绘有网纹,这不单单反映了当时渔猎活动的普遍,而且也是对古代先民使用工具的现实、客观的反映。重要的是,这里面还含有先民对网的特殊崇拜观念。

众所周知,鱼在上古时期被先民们作为“祈望多子嗣、延族类”的圣洁之物加以崇拜。那么,可以获得吉祥的网,同样也被视如神圣之物进行崇拜。而彩陶上的网纹恰恰是这种观念意识的反映,即借以祈望可以多多获鱼,多多获子、得福、享运。

这种观念流传下来,并逐渐扩大了象征物的范围。人们将一些神兽、神树处理成“交缠盘结”之状,整体呈网状构图以表现其神异、超现实的状态,比如青铜器上的盘螭纹、盘虺纹等成交织网状构图的纹样,即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网结发展而来。虽说,这些纹样表现的是一些螭纹、虺纹、树枝交织在一起,但已传达出了“结纹”盘环连续、绵延不断的意向。所表现的盘结方式,应是比照于织物编结的组织而做的,已经初具“结纹”的规模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及至唐宋时期,绳结艺术发展至很高的艺术水平,“结纹”并被广泛运用于石窟壁画、佛像雕塑衣饰、金银器、雕塑、陶瓷器与织物上。如唐代敦煌199窟菩萨的衣服上就缀有中国美丽、吉祥的花结,这在印度佛教造像上是看不到,是典型的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内容。

这一时期,人们将花结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尤其是象征忠贞不渝、甜蜜美满的“同心结”,备受人们钟爱,作为爱情的信物在成双成对的爱侣手中传递,将颗颗相爱的心牢牢的结在了一起,并以诗歌等文学的题材记忆热情歌颂,如南齐钱塘女妓苏小小《西凌歌》:“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凌松柏下。又如宋代的《少年游》:“合卺杯深,少年相睹欢情切。罗带盘金缕,好把同心结。”

而且以同心结在日常生活中做帐饰、束带发饰、身上佩饰、腰带结饰、织锦图案等装饰物,以象征夫妻“永结同心,白头偕老”这一类描写的唐诗、宋词俯拾皆是,如温庭钧《织锦词》:“鸳鸯艳锦初成匹,锦中百合皆同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可见,结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装饰物了,而是被寄予了中国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纯洁、忠贞爱情的赞美与祝福,进而升华为了中国所特有的“结文化”,它就像一张覆盖在中国大地上的“吉祥网”,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它将中国人牢牢地凝结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巨大的吉祥结。

了解了结纹的历史,我们再来探究其被纳入佛教八吉祥范畴的原因。

盘长艺术符号所蕴含的内涵,吻合了佛教生命“轮回”的教义

关于八吉祥中的“结纹”,藏传佛教称为“吉祥网”,有捞取、获得之意,藏传佛教认为吉祥网象征着代表有关宇宙的所有理论和哲学的《梵网经》,它还象征着如果跟随佛陀——达摩之网,就有能力从生活的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的珍珠和觉悟珠宝。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八吉祥纹 盘长结

而在中国汉地传统民间习俗里,称此“结纹”为盘长,概取其貌“回环往复,无有始终”之意。

尤其是这个“长”字用的得十分准确、合适,长字古意颇多,《诗经.商颂.长发》:“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笺云:“长,尤久也。”《老子.道德经》:“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长字古体也颇多,如有“镸”作部首构成的“镹”,《集韵》:“己有切,音久,长也。”可见,长与久在表达时空的观念上是相通的。

又如《诗经.秦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远”意;《世说新语.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中的“大”意;《晋书.乐广传》“论人必先称其所长”中的“善”意等等。

“盘长”将这些意义加以引申、凝练,并以中国“花结”的形象将其凝固,被众多热爱和平、追求吉祥的民族所钟爱,被看作是幸福、吉祥的符号。

由于盘长结所使用的材质是一种没有断头的绳线,其首尾绵绵不断的一贯性,又被赋予了贯通天地万物的“天人合一”的最本源的华夏文化观念,作为自然存在的“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生生不息,作为天地之间的人,应该效法自然,以求达到心与天地万物合一、生息永恒不灭的至高境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可以说盘长结以一根绳线盘绕打结,用无终止地绵延连接作为材料的形式工程要素,对应着宇宙“无限”、“往复”、“永续”的生命力,编结成了一个精神期许的空筐,承载着华夏民族对一个种群生命连续体血脉绵延无限、往复、永续的祈望。这正好吻合了佛教教义的轮回生命思想,佛教认为:生命是六道轮回。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域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盘长艺术符号所固有的形态和结构,吻合了佛教“回环贯彻、无穷无尽”的教义

根据考古资料,在两汉的画像石上就已经出现了近于标准的“吉祥结纹”,并且与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莲”、“双鱼”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上,可见这个纹样在当时也已被视为是一种吉祥图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这种结纹出现在汉代,可能与当时盛行的营造尺度“九宫格”有关,即可能是由九宫格中变化而来。九宫格来源于中国的建筑布局,即四方八位的九宫布局。这是汉代的一种制度,于是就产生了象棋盘格一样的底盘,汉代图案构成的一线一划,都落实到“规矩”、“方圆”之中,不作虚构,不务空想,事事都有基本,实打实地的九宫格、米子格,条条框框把纹样扣住。这是汉代纹样的特点,这种作法在历史上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创造发明,而且也促进了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如把出现在汉画像石上的“结纹”放入“九宫格”中,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图1)。

无论是元代佛教“八吉祥”中出现的“结纹”(图2)。还是流行在民间的“结纹”,其结构与汉画像石上的结纹一致无二。即便是常见的结纹,亦是在九宫格之中的变化(图3).如果以九宫格作为一个单元,作四方连续展开的话,就会出现一张“无边无际的吉祥网”(图4)。如将其中的任何一个小格子放大,则又能进行无线的分割,形成无穷多的吉祥结,犹如宏观的宇宙世界,微观的粒子尘埃,可谓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中蕴涵着深邃的哲学理念,与佛教大乘的“三千世界、十方诸佛,如恒河沙砾一般,无穷无尽.......”等教义相合,因此被佛教大乘纳入八吉祥范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的“盘长”,因何被佛教纳入了八吉祥范畴?

结纹与汉代九宫格结构分析图

总之,盘长(结),不论是从形态、结构,还是内涵,都与佛教教义相暗合,如轮回说、自善、聚德、结法缘等等,因此盘长(结)慢慢地被佛教吸收和完善,遂成为了中国佛教中的“八吉祥”之一。并凭借佛教在意识形态里的显著地位以及历史政治和佛教文化的远播而深入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