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不是个只能哭泣不能问好的节气

 品茗客人 2021-03-30

  他们,行动得已经有些滞后了。

  今天,又有这条新的信息在传播。

  应该说,最先编发这个信息的人自己也感觉到疑惑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清明前后不问好,不问候啊?

  其实,自打微信普及了,尤其是在众多中老年人群用上了微信之后,这样的信息并非第一次流行,也不止是在清明节的时候流传,端午节,不也是说要有一周的时间不能互相问好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不知是受到了这一首诗的影响,还是因为清明节前要上坟、烧纸祭奠,许多人会觉得,清明节就是一个与死人、逝者有关的节,与人们的哭泣有关的节。

  小学西边不远处便是小镇上的一个坟场,每到清明,我们这些还没懂事的孩子特别喜欢到坟场去看人家哭。小学三年级之后,学校会组织我们去祭扫烈士墓,默哀时,有同学笑了出来。回到学校,就在班级里开“斗私批修会”,对那几个人展开了批斗,有人还因此迟迟不能加入红小兵呢。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在报纸上看到,城市里的人们,利用清明出去春游,觉得特别不能理解。

  1998年,有一个机会去探访了广州“七十二烈士墓”,那是个夏天,不是清明的时候。墓碑不远处就有几十号人在大树下跳舞。当时特别气愤:怎能如此对等待先烈?

  “烈士的牺牲不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天天唱歌、跳舞,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从广州回来的路上想到的一句话。

  我还想到了清明节祭奠的一个习俗:“早过清明,晚过冬”。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在清明之前去祭奠;一是要在一大早就去祭奠。

  “早过清明”,不就是让大家利用清明去祭扫的机会去踏青春游嘛。

  清明,不应该是也从来不只是一个流泪的节日,不应该也从来不只是一个去追思怀念的节日,更应该是一个面向未来,稳步走向前的节日和节气

  于是,就能理解了“清明时节雨纷纷”,却要“借问酒家何处有”了。

  于是,就能理解了丰子恺先生的这幅画了。

  于是,就能理解了城市的人们为什么要早早地去祭扫,然后去踏青春游了。

  于是,就能理解了《清明上河图》中那番热闹的景象了。

  清明,原本就不是只专为了祭奠先人的。清明,应该有着丰富的春游活动项目。

  祭奠祖先,是感谢祖先护佑能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再来说说问候、问好吧。

  无论什么时候,人与人见了面了,总得互致问候吧。这是做人的起码礼仪。

  问候的语言可以有不同。

  日常,可能就是“你好!”“早上好!”“早安!

  过节了,互道一声“节日快乐!”“节日好!

  清明节、端午节,可能不适宜说“节日快乐”,但互相之间问一声“好”,肯定是应该的礼俗吧。

  既然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与人碰到面了,一个稍有些修养、略懂得些礼节的人,要打个招呼、问个好,那凭什么在微信里就不能问个好呢?

  用上了现代化通信工具的当代人,不能不稍动一下脑子,就那么稀里糊涂地跟着某个人编造的一个民俗,在“究竟何意不知晓”的情况下,“糊里糊涂跟着跑”啊。

  清明时节能问好,要问好,才是应有的礼仪。

 相关文章:

小镇记忆碎片91|清明前,那些简单的美食

近寒食,话清明

识花故事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