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凤军|已经消失的社火活动——耍火球

 燕山诗文 2021-03-30

关注燕山诗文,阅读百味人生

过去,在我们冀东一带,每当进入腊月农闲,农村里便自发办起许多丰富多彩的社火活动。有练武术的(农村统称少林会)、有扭秧歌的,有扮花会的,有唱皮影的,有讲古迹的,也有唱地方戏的。真是各色各样,其乐融融。春节期间,从腊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五,社火达到高潮,其中有一项最刺激的群众活动便是耍火球。

耍火球是一项古老的活动,据说,它源于人类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为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由于人们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便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耍火球,取材很方便。在农村,就是平时家里厨房用完的炊帚疙瘩和扫地、扫炕的笤帚疙瘩,攒起来晒干,在正月十五的晚上集中在一起,蘸上各类油脂点燃后高高扔起。人们欢呼着、争抢着,比着谁扔的越高越好,以祈求天神降下风调雨顺,获得来年五谷丰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个春节里的正月十五,家里五叔对我说“今晚带你和你妹妹到村外去耍火球”。听了五叔的话,我们兴奋得午饭都没有吃好,急切地盼望着快点天黑。

那天,太阳刚刚落下西山,小山村里,焰火齐放,鞭炮轰鸣,把个偌大的山谷震得嗡嗡作响,回音袅袅……这时,成群结队的大人便领着孩子涌出了大门,去到村外的空地里开始了耍火球活动。那时差不多都是男孩子们去跑、去抢、去耍,五叔领着我们女孩儿在旁边看热闹,偶尔也抢着过把隐。

要说耍火球,重点在“耍”和“躲”字上,虽然不是正式比赛,但也是一种自发的竞技表演。会耍的只见那些大大小小的火球,上上下下翻腾,左左右右画圈,忽高忽低有层次、有节奏,甚是好看。不会耍的,扔不高就掉下来。特别是正当你弯腰抢火球时,不知是谁的火球砸在你的背上,棉袄着了火,立刻就会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如果你手疾眼快,即扔得高、躲得快,就不会挨砸。因为火球起得快,乘着冷风火苗也将越烧越旺。当火球扔起来纷纷落地时,已找不准哪个是你的了,谁抢着谁扔,有时很像在篮球场上一样,你争我抢的乱作一团,大人还得做裁判劝解,非常有意思。

耍火球也是一件力气活,耍好了很不容易,首先扔不高,抛不远,掉在地上的火很快就灭了。越是着急,扔的越低,落地越快,捡的时候越多,挨砸的机会也就越多。我们女孩儿个小力气小,很快就累得气喘嘘嘘了,可谁也帮不了你。这时自己还不忍心落后,棉袄很快被汗水湿透了,仍然不肯停下来……

夜深了,硕大的月亮像个银盘,挂上了蓝蓝的夜空。空旷的火球场上,火球此起彼伏,人们有说有笑,耍得起劲,玩得痛快,笑得甜蜜,人们早已忘记了回家的时间。这时,不知道谁家的大人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召唤孩子回家睡觉了,五叔这才领着我和妹妹恋恋不舍地回到了家里。我和妹妹只有期待着下一年再来耍火球!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电视的普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走进了山村的每一个家庭,社会文明程度有了大大的提高,农村古老的社火活动也逐渐减少,特别是因生态环保问题,耍火球这项活动已经基本绝迹了。但是,作为老祖宗多年遗留下来的一种群众社火活动,一种精神企盼和美好寄托,想起来还是让人深深地留恋着。

作者简介

周凤军,爱好写作与摄影,熟悉各类文体。散文《新农技改变了家乡面貌》获得《中国老年报》花旗杯“全国散文大赛”优秀奖;《家乡的小河》《迟来的爱》《我参加了祭祀敖包》《难忘的岭南侨乡之旅》等多篇散文被《唐山劳动日报》刊载;部分文章被《四季风》《金秋文苑》采用。摄影作品曾在国家、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顾  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  篱  王立新  马  良  张国印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现代诗歌:王翠红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燕山诗文

遵化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置顶公众号,每日第一时间阅读

长按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