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米造车,“雷布斯”要变“雷斯克”?

 再会熟 2021-03-30

图片

在苹果公司的引领下,科技巨头纷纷下场造车了,的确也不差小米一个,这不今天下午小米宣布斥资150亿美元造车。作为互联网手机开创者,定位于“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中低价位车,小米能否借助潜在的米粉成为一股造车新势力?

首先,从股票投资角度,我并不看好小米集团股价。

先往深层次想一下,小米千亿进军汽车,说明手机及其产业链到头了。前阶段跟一个小米省公司的副总聊起来,小米因为华为受到打击势头不错,但最大的变数是荣耀。说白了这个类似一次性收益,不可持续。其实,三星实力非常强,在安卓手机市场份额,除了中国地区人家总份额妥妥第一,真正国际化能打的智能手机,中国可能就华为。

汽车并不好玩。汽车是除了房子之外,全球各个国家家庭部门最大的耐用品,花费很多钱但更新频率非常慢。耐用品,除了把衣服这种个性化的产品归为耐用品,其他大小黑白家电,玩家都非常少,甚至全球出东亚,两只手都可以数过来。你看电动车,中国多少新老玩家?这么多玩家,意味着没有人可以赚钱,这是价值灰飞烟灭的地方。放眼国内外,汽车行业从来不缺流星。一个一个车型火1-2年,然后没有然后了。一个汽车平台的设计寿命是以十年计算的,每年十万,寿命周期内百万,恐怕最后才是利润不错的。注意这里说的是平台,比如大众dq500,meb等等。或许,现在新能源造车方便了,但是,也没手机方便。汽车一个新车型的投资,可是手机产业链的十倍起步。更为关键的是它有一二三等不同层级的供应商,里面不少核心供应商都是欧美日企业,这跟手机不一样,需要主机厂一次性支付模具费用,甚至于研发费用及样件费用。样件费用多贵?我们量产产品售价600块,能给大众5万块,一辆样车200万都正常。汽车这个行业,跟女装非常类似消费者喜好变化很快。福特为什么不行了?因为一直没有价位合适的真正新车型上来,上汽也是, 特斯拉未来也会。汽车产业链阵亡名单,当然不在乎多一个小米和鸿海。

先不谈成本,看看目前市场蔚来、小鹏、理想这几家造车势力的情况。各自销售量都很小,就以二月榜单来看,且不说干不过国产SUV三万多台俱乐部的长安CS和长城哈弗,新能源三家加起来,也跟不上特斯拉。

再看看三家的路径,蔚来对标的是BBA,但国产智能化水平较高的长安,未来在华为的赋能下,会直接上宝马L4水平的SUV。本来就是做SUV见长的,直接在智能化决战,且产能之大,蔚来根本无法在3年内追上。而传统汽车本来就是互相较劲的,长安北汽突进,长城广汽这种就会跟进。小鹏在技术路线上加了激光雷达,L3水准上赢面还是比较大的。但随着特斯拉不断用资本优势和产能优势挤压市场,尤其是价格不断下降,迟早会影响小鹏的盈利水平。小鹏如何快速达到100万辆的保有量,是其生存的关键。而以现在的产能和交付速度推测,到时候特斯拉已经实现在华年交付一百万台了。更不用说,在同赛道上,还要面临国产中高端的竞争,尤其比亚迪。至于理想走混动路线。混动在特定场景下是好用的。但随着电车成本穿透油车之后,混动就势必变成最贵的技术路线。混动节能的角度看没毛病,但因为节能而带两套系统就鸡肋了。以往的技术演变,没有太多资本的力量。现在技术迭代速度,会受资本快速催化。所以全固态一旦成熟,混动就会因性价比退出舞台。因为在成熟端,打不过固态。在资本眼里,又没氢那么有吸引力。

不止新势力会洗牌,未来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中,传统车企并购重组少了一半都正常,尤其是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物。还有,小米下场做自己的自有品牌,那么势必会有一种担忧:拥有自有品牌的小米,是其他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对手,还是伙伴?一边赋能生态商,一边推出自有品牌,很大程度是在试探汽车行业的容忍度。在车型合作的基础上,和有产能,有资本实力的企业,进行资本合作,这个也是后续不得不搞的。比如把合作车型放进多方合作企业,但主导权在小米。这种中间路线,既减少汽车业的抵触,又能加快产能的形成,但需要合作的第三方资本可以按照协议到一定时间退出。此外就是找一个小产能听话的,先试试水,直接让他代工,形成直接经验,并且向市场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

道阻且长。今天看到这个消息后稍微聊一下。个人并不看好小米集团股价会上涨,希望各位看官也谨慎投资。

                    后市走势预测

继续看多,大盘3500点、创业板2800点收复后,赚钱效应会打开。看好超跌白马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