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武冈邓氏(1)
2021-03-31 | 阅:  转:  |  分享 
  
武冈邓氏

武冈邓氏实际上是指老武冈州邓氏家族。武冈州是明清两朝武冈州行政区,辖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也曾管过绥宁县。州治在武冈县城。老武冈县历史上曾经分分合合经营着今武冈市、洞口县、新宁县、城步县、隆回县一部及邵阳县一部。老武冈县区域很广:1952年,析为武冈、洞口两县。此外,今绥宁县之白玉乡,隆回县之南岳庙、沙子坪、横板桥、三阁司、紫阳河等乡镇,今邵阳县境之金秤市、白仓、黄亭市、塘田市、五丰铺等乡镇,今新宁县之廻龙市、马头桥等乡镇旧时均隶属于老武冈县,解放后陆续析出并整合到邻县。老武冈县之所以辖地如此之广,是因为从汉文帝置县以来有2200多年,汉武帝时在此设过“都梁侯国”,五代时建州,宋徽宗时升格为“军”,元代改“军”为“路总管府”,明洪武时改“路”为“府”再改为州,明永乐年间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驻藩武冈州为封地,先暂居州县衙门,后另修府邸。王城府邸的建设与岷王子孙后裔的供养大部从地方赋税中截取,是以老武冈县所辖区域广大。

老武冈邓氏家族的形成。

老武冈邓氏家族均由远祖东汉开国元勋元侯邓禹发派,陆续迁徙至老武冈县,后蔓延辐射至整个武冈州。

共两大系统。其一是武冈邓氏九大房,从明初开始,先后由外地迁入。其后裔主体经明清两代中共同生存发展于武冈,长期抱团取暖、相濡以沫,最终融合为血浓于水的体量庞大的整体(据《湖南邓氏联谱初辑》所载,当时武冈邓氏人口就达两万五千左右,当时全县人口估计只有三、四十万)。

老武冈邓氏家族先人经多年酝酿筹划,“道光癸卯(1843年)合族,议分九大房。首政钦、次世吉世安、三富钦、四祖清、五元泰、六必祥、七庙凤、八天军、九子贤。并从二十一代起公立新班。曰:星集联昭穆、彝伦品序清、升恒观益晋、履泰復咸临。自此班序一致相同。……而必祥公房亦异名世安公许妣族。”(见政钦公房道光乙巳年《续修(四修)族谱序言》)

民国十一年就县城石牌坊购买信全当及左右店房为总祠,价金照九房分派。原老武冈县城仅三座祠堂,即武冈邓氏总祠、邓氏政钦公祠与刘氏宗祠。可见老武冈邓氏人口之众、经济与文化实力之盛。武冈邓氏总祠规模宏大,1950年之后辟为武冈邮政局机关及业务场所,直至2000年以后。今虽面目全非,但仍存断壁残垣及些许房屋构架遗存。老武冈邓氏还在原“放生街”建有“九公庙”,祀邓氏远祖邓禹及儒释道三教神祗。体现武冈邓氏大家族最大凝聚力的创举是1947年—1949年创修了武冈九大房族谱,原定1949年清明节颁谱,却因此前发大水浸损而停发;在政钦公房则是第七次续修了。1949年中秋节时,武冈解放,大家族组织机构不复存在,这一届的九大房总族谱就散佚了。

一、政钦公房

始迁祖曰政钦,“由河南官居湖广指挥”,任职期间“宦游南楚”(即今之旅游观光),择居黔阳(今洪江市府所在地黔阳城),卒葬黔阳鸬鹚滩;德配杨氏。“子三:仲保仲伍仲民。永乐时兄弟同迁武冈”。仲保择居城东南(今武冈市迎春亭社区等地),仲伍择居西乡(今洞口县花园镇),仲民择居城西北(今武冈市龙田社区),分别命名择居之地为鸬鹚头(保公房)、鸬鹚塘(伍公房)、鸬鹚坪(民公房);兄弟去世后合葬今武冈市龙田乡斜头月形地。仲保仲伍仲民兄弟后裔各自向四周繁衍迁播,六百年来,又各成大族,政钦公房现有人口约四万,仍是老武冈邓氏大家庭的首族。(见《政钦公房道光癸卯年四修《邓氏族谱》)

政钦长子仲保公房主要分布在今武冈市全境、绥宁县白玉乡;外迁四川屏山等县、贵州省毕节黔东南、水城的亦已各自成族,迁云贵川桂其它地方的也不少。政钦次子仲伍公房主体居住在今洞口县花园镇蓼水河上下游十五里两岸,另有居住今武冈市龙田乡斜头、荆竹镇(屈原庙)九塘、晏田乡毛家井;外迁洪江市铁山庙乡,湘乡市栗山铺镇,邵东县界岭乡,双峰县洪山殿镇、花门楼镇,隆回县三阁司镇龙潭铺,衡阳县对江,益阳市田心谭家洲等地及外迁四川宜宾市、南溪县、永川市、富顺县,贵州安顺市普定县的也各自成族;外迁云贵川桂其它地方的也很多。政钦三子仲民公房主要分布在今武冈市龙田乡、龙溪铺镇、洞口县毓兰镇榬山,绥宁县水口乡、瓦屋塘镇,外迁四川省秀山县等地,还有外迁云贵川桂其它地方的。

政钦公房属明代开国元勋之一的宁河武顺王邓愈后裔。

政钦公房赖祖宗庇佑、得山川灵秀、继列祖遗风、世代自强,人兴财旺,敬祖尊宗,极重谱牒。先后于康熙甲戌(1694年)创修家谱、雍正甲寅(1734年)、乾隆甲辰(1784年)、道光乙巳、丙午(1845-1846年)、光绪壬辰(1892年)、民国癸亥(1923年)、民国己丑(1949年)不断续修,一以贯之。

政钦公房溯源文献:

“角木居天星之首,三登传世第之荣。衍及卫公建绩中原,为有明开国元勋,吾族之盛其来久矣。”

(清康熙甲戌政钦房创修之《邓氏族谱》《原序一》)

“吾族之性皆姓也而始于商汤,汤之裔武丁时封邓侯于南阳,历数百年至春秋,楚子伐申及邓。厥后子孙遂以邓为姓。又历数百年至东汉,邓禹佐汉中兴,封高密侯。禹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载在史册,班班可考也。自汉魏至明初,三十五世千有余年,有邓愈为开国勋臣,封卫公,盖十三人之后一人所出也。公之少子曰子林,林二子曰政钦政辅,辅无嗣。仲保、仲伍、仲民同出政钦,入籍武攸。”(武攸,武冈县历史上的名称。)

(清康熙甲戌政钦房创修之《邓氏族谱》《原序二》)

其它乾隆、道光、光绪序言,还有同样的溯源,文字略有出入,在于表明少子是“季子”。

“我邓氏肇自邓侯,其累朝之声称烂灼者,经传彰彰、概不枚举。惟明初开国元勋卫国公追封宁河王谥武顺者有季子,字子林,生子政钦、孙仲保仲民仲伍,远适武冈。”

(乾隆甲辰政钦公房续修之《邓氏族谱·序》)

宁河王家族世系。宁河王家族最早谱牒,由居住老家之第三房、宁河王第三子邓镛之子仲缨携其子邓杰编修,名曰《宁河王世家勋谱》。世系图由仲缨父子提供,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命儒臣先为缵集昭穆图序,掇拾邓氏前后翰墨记载,类为一卷,秩然易观。至于序跋首末,校复事实,皆余亲为之焉。”(《宁河王世家勋谱·朱权序言》)

“王之先世旧有家乘,经丧乱沦落不存,王常恨之。厥后欲修葺而不能。”(《宁河王世家勋谱·朱权序言》)“既奉宁河王为祖之始,王之先似不可远溯,而又尊其三代弁其于卷首,明王之所由启,亦已申报本追远之意。”(《宁河王世家勋谱》)

本房有宗祠二,一在县城转龙街,祀政钦公;一在洞口县花园镇油麻田,祀仲伍公。仲保公派下支词一,在龙溪铺,祀良祯公;仲伍公派下支祠四,分别是洞口花园镇高坪“思龙公祠”、花园镇燕岭“百岁公祠”、衡阳对江塘“邓柏公祠”、益阳(20里)熊家湖木鱼崙“邓文名公祠”。

政钦公房老班序:

仲保、仲民(其间略有差别)

政仲添仕文浩宗曰朝一继国维明敦孝友圣代陈

仲伍

政仲如志子友思宗祖祥文林光南阳大祚圣代陈

下接武冈邓氏九大房统一班序

宁河王家族简介

曾祖讳某,居凤阳府虹县(今安徽泗县)龙宿里,性勤稼穑,隐居不仕。明洪武初,以王功赠谘善大夫,中书右丞护军,临淮伯。妣孟氏,封临淮伯夫人。寿终葬虹县屏山北麓。

祖讳谋,居虹县故里,积德好施,乡邻称善人。洪武初以王功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南阳侯。妣戚氏,封南阳侯夫人。寿终葬虹县屏山北麓先茔之侧。

父讳顺兴,居故里,性倜傥,有勇力。元季集乡兵保障邑里,殁于

敌。洪武初以王功赠荣禄大夫,都督府右都督,右柱国,追封卫国公。妣张氏,封卫国公夫人,寿终薨于南京府第,葬聚宝门外凤台乡。后奉旨迁葬于葬安德门里西山之原。

(安徽泗县邓镛家族六修《虹县邓氏宗谱》)

宁河王兄弟

邓友隆,卫国公长子,宁河武顺王胞兄,承父业率军抗元,疾卒,士民皆哀。妻某氏,生忌日无考,合葬卫国公茔西北隅。生女一,适长兴侯耿炳文子睿。据传,后裔落脚在湖南。

邓哻,卫国公三子,宁河武顺王胞弟。明初累建大功,官至山东指挥佥事。天下既定犹习弓箭,武略过人。洪武五年卒。妻徐氏,讳妙明,洪武二十三年卒于五河府第,葬原祖茔,后迁葬于金陵西山。生女一,适庐州卫指挥张标。据传,后裔落脚湖南。

始祖宁河王邓愈,卫国公邓顺兴次子。生于元至元丁丑(公元1337年)二月十五日子时。像貌魁秀,面有七痣如北斗状。年十六,父兄相继而殁,众推王领军事。元至正十五年(乙未)率众至盱眙谒明太祖于滁阳,授管军总管,赐名愈,以旧名友德为字。每战必建奇功,屡升元帅、枢密、参政、平章、御史大夫,加太子谕德。洪武三年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食禄三千石,子孙世袭。洪武九年征西有功。奉旨班师,行至寿春以疾薨,时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也。享年四十有一。历镇广德、宣州、徽、严、饶、抚、南昌、襄阳。八州之民畏威怀其德。讣闻,上(明太祖)哭之哀,辍朝三日。柩至龙江关,车驾亲迎奠之。追封宁河王,谥武顺,肖像配享太庙。敕建墓兆于金陵安德门里西山之原。太子主丧,御驾亲临视葬。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为宁河武顺王像题诗并跋:

“天生元辅兮,佐我底定乎九州。

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

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留。”

“邓友德事朕二十余年,辛苦备尝,有功无过。兹复没于王事,朕甚悼之。命画工肖像,配享太庙,用致尊崇。并将副本略誌数语,赐其长子邓镇,以示笃念功臣至意。”

明太祖并撰《祭卫国公文》、《祭宁河武顺王文》。一时太子、诸世子、王公大臣纷纷撰文写诗,倾朝悼念邓愈,举国哀恸。哀荣至极。

宁河王以一介布衣志系天下,崛起垅亩,应时顺势,南征北讨、拓中华西北疆域数千里,战功与徐达比肩;胸怀仁德,每掠城获州,辄“经略军政”,“善能驭士治民”,百姓奉为城隍;宅心仁厚,“朶甘、乌斯藏、吐蕃诸部之酋长悉纳印归附”,敌寇无论华夷“慕义来归如脱虎口就慈母”,(《明太祖实录》)堪同诸葛武侯并美。竟有明一代乃至清末李鸿章等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竞相赋诗缅怀不息,实乃千秋佳话。

夫人曹氏讳妙善,虹县人,生于元至元乙亥(公元1335年)五月初六日,卒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十二月初六日。生子三,镇、铭、镛,女一,册秦王妃。侧室夫人汪氏讳善贤,卒于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公元1388年)。生子三:钦、铎、铨,女一,适河南护卫都指挥使周俨。夫人徐氏讳善智,某年七月七日生,洪武三十五年卒于金陵三山门内陡门桥西府第,俱葬于王茔。生子二:鑑、太平奴。女二;一适定远候王弼子侑。一册齐王妃。(永乐元年)

宁河王诸子

镇:王长子,字子山,曹氏夫人生。授羽林卫镇抚,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袭封申国公拜征南将军。元至正乙亥年(公元1359年)六月初七日生,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初四日坐李善长冤案遇害。妻程氏,封申国公夫人,夫死殉节,合葬于金陵安德门里先莹之侧。妾杨氏,封夫人,亦死节。抚铭子源为嗣,其后裔分别迁往陕西西安、湖北武昌、安徽桐城、北京祖固山等地。邓镇有一子潜逃至河南商丘,其后裔2016年归宗。

铭:王次子,字子新,曹氏夫人生。自号观物道人。元至正庚子年(公元1360年)六月二十九日卯时生于徽州官舍。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授明威将军(正四品),迁西安右护卫指挥佥事。十六年调云南普安卫指挥使,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殁于征阿资战役。妻廖氏,封夫人,生忌日及葬地无考。生子二;源、泾。源出继镇为嗣;妻张氏,生女二,长册楚庄王妃,次册汉王妃。铭之后裔现居江苏泗阳县。(见《桃邑邓氏宗谱》)

镛:王三子,字子声,曹氏夫子生。自号养拙道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授昭勇将军(正三品)升旗手卫指挥佥事。至正丙午年(公元1366年)五月初八日亥时生,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四月二十九日卒。妻濮氏,封夫人,西凉侯濮真女,至正丁未年三月十六日已时生。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初四亥时卒,合葬王莹后西南女山之次。生子五;清、涣、沂、溥、瀛。女二;长适甘肃都指挥陈通,次适广西都指挥林。镛之后裔,大都居住老家泗县、五河等地。(见安徽《古虹邓氏宗谱》)

钦:王四子;字子敬,又名来祥,汪氏夫人生。生年不详。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卒,葬甘肃岷南哈达铺新寨沟。洪武三年,钦随父征扩廓铁木尔(王保保),战于车道岘,追扩廓至西黄河,出甘肃西北数千里。洪武六年任总兵。在甘肃修建城堡(新寨城)和边墙(明长城)。夫人生殁无考。后裔现居甘肃宕昌(古岷州地)、湖南武冈等处。(见甘肃《岷南邓氏宗谱》)

铎:王五子,字子振,又名端一,汪氏夫人生。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生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官邸。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以指挥使之职随颖国公傅友德征云南,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升征南副将军。进抚小云南(今西昌市一带)。永乐四年(公元1400年),公携子松、兰、斩、恩,随成国公朱能征安南(今越南),失机落陷,葬于四川冕宁县城北之菩萨渡。妣郑氏,封夫人。生子四;松、兰、斩、恩。郑氏夫人葬端一公墓侧。后裔现居四川冕宁县及附近各县。(见四川冕宁《端一公房邓氏宗谱》)。

铨:王六子,字子选,又名宝,汪氏夫人生,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末(公元1367年)生于应天府青石板朱氏巷邓家村邸。洪武五年被封为尚宝司丞。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授武伟郎之职,与周、王二将军统兵补镇斯土(今四川冕宁县),协助五哥端一镇守边陲。永乐四年,兄端一公征安南,父子四人为国捐躯后,宝公即与侄儿邓兰和自己两个儿子一起,共同镇守西南边陲要地,抚治有功,边匪率服。妣郑氏,端一公夫人之妹,诰大淑德夫人。生子二,乾、坤,夫人卒后与宝公合葬于菩萨渡兄长端一公墓侧。后裔现居四川冕宁县及附近各县。(见四川冕宁县《宝公房邓氏宗谱》)。

鑑:王七子,字子林,徐氏夫人生。洪武六年封勋卫。洪武、永乐时任监察御史,“永乐十三年夏四月己丑(二十二日)监察御史邓鑑等劾奏陕西掌都司事,都督佥事胡原非法拷讯窃盗费祥等七人致死,并举其它事。上曰‘御史言是。朕常敕戒武臣循法度毋作愆非’。”(《明实录》)当代《宁河堂邓氏宗谱》记载:子林公“宦游南楚,笃生三子,伯曰政钦,仲曰政辅,季曰富钦。辅无传。政钦卜居鸬鹚塘,富钦择居石山背。适遭吴逆荒乱,遂各自为房焉。后裔现居湖南武冈、洞口等地区”。

太平奴;王第八子,徐氏夫人生,幼年早卒。

邓鑑房世系

邓鑑长子政钦明湖广指挥,宦游南楚,至湖南洪江市所在地黔阳,卒葬黔阳鸬鹚滩配杨氏生子仲保仲伍仲民

政钦长子仲保,允珍,明永乐年间由黔阳迁武冈,居城北鸬鹚头,生卒阙,葬邓家山月形地。配刘氏,生卒葬阙。生子四:添权、添厚、添佐、添惠。

政钦次子仲伍,字允中,永乐年间由黔阳迁武冈,居鸬鹚塘,生卒阙,葬邓家山月形地。配廖氏,生卒阙,葬黔阳县鸬鹚滩。生子三:荣称、贵称、善称;继配粟氏,生卒阙,葬黔阳县鸬鹚滩。生子一如高。

政钦三子仲民,明永乐年间由黔阳迁武冈,居鸬鹚坪,生卒阙,葬邓家山月形地。配唐氏,生卒葬阙;继配尧氏,生卒葬阙。生子五:添寿、添筹、添辅、添淑、添全。

邓鑑次子政辅,生卒葬阙,无传。

政钦公房虽不能像始祖宁河王上下五代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但绳继祖武,著籍官阶、蜚声庠序者代不乏人。

始迁祖政钦,明湖广指挥。

据族谱载,政钦以下,明代岁进士6人,清代岁进士3人;明清两代武解元1人,文举人6人,武举1人;贡生9人,南昌府司狱、按察使司照磨、布政使司理问、大理府通判、景泰御林军、永历帝驾前指挥、知县、县训导、儒学、巡检、参将、副将、州判、经历、吏目、千总、百总等二十余人;至于太学生、国学生、府州级监生、廪生、庠生、附生200余人;缙绅乡贤、名医富商、仁人志士等代有显人。近代以至民国,政钦公房有李鸿章同窗庚友、胡适朋友、早期同盟会员、四川屏山县保路同志军司令,四川护国军秘书长;民国县长2人,知县1人,县知事1人,县参议长2人;黄埔军校四期生4人,七期1人,其中国军少将师长2人,上校团长3人。解放后正厅2人、正师1人、县团级、副教授以上科教人员、副主任医生以上医务人员、研究生以上科技人员,社会各行各业精英等,比比皆是。



二、世吉世安公房

即世吉世安公兄弟房。始迁祖二:曰世吉字祖灿,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三月十八日巳时生,殁未详,葬长溪乡菖蒲山;妣张氏生殁未详,葬伯父祖山。曰世安字祖煌,据廻龙谱载,明宣德元年八月十三日寅时生殁未详,葬菖蒲山;妣谢氏生殁未详,葬新宁县廻龙寺高隆塘。系出得遇公。得遇子思齐,思齐子鹤林,鹤林子大瑜,大瑜子受吉,受吉五子学朝,学朝长子天俊,天俊长子原智,原智三子宗太,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统间兄弟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湖南武冈。世吉后裔主要居住在今隆回县罗白乡。世安公谢氏婆后裔主要居住在今邵阳县黄亭市镇及武冈市南乡波鸟山(今龙溪铺)、隆回县槎江等地。据2008年估算,世吉、世安公谢氏婆两族现有家族人口一万三千左右。历史上和现当代,人才辈出。班序:

世安世海仲再法汝景祖宗本思志崇甫式代荣继开列

世吉世从应友徵本宗承万凤(添)朝志期光元之学庠贤良

以下接武冈邓氏九大房统一班序

三、富钦公房

始迁祖曰富钦,生殁未详。葬青山蛇形地亥山巳向(即湾头镇石山背),妣刘氏生殁未详,葬同。由江西迁居武冈石山背。系出未详。其创修谱序言有三种推论:宁河王后裔;自西徂南,实则由北而南即中原而来;由江西迁邵东陇富塘(似与祖清公房同宗,但言之不确),再迁武冈,始祖为富钦。富钦公房创修谱有政钦公十八世孙植槐赠序:“子林公宦游南楚,笃生三子,伯曰政钦,仲曰政辅,季曰富钦。辅无传。政钦卜居鸬鹚塘,富钦择居石山背。适遭吴逆荒乱,遂各自为房焉。”政钦公房与富钦公房相隔不过十里,从来互相直视为兄弟房。《湖南邓氏联谱初辑》记载:“按谱载宁河王愈季嗣子林宦游南楚,生三子,公其季也。据此原籍非江西。又序载自明初始迁武冈,今以二世祖生年考之当在天顺成化时,生子五:旭、璟、理、镒、鑑。”

二零零四年五月中旬宁河王老三房(邓镛公房)代表、宁河王家族联谊会理事长邓泽昂、秘书长邓传泽一行来武冈访亲调研,经三方研讨与富钦公房族老认定,共同再次确认富钦公为邓鑑后裔,二零零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在武冈市富钦公房邓集玉家召开宁河王邓愈第七子邓鑑公子林后裔首届代表会议。

富钦后裔清代进士1人,供职翰林院,历任国史馆编纂、湖南乡试副考官、江西道监察御史、山东济宁漕务、福建省监察御史、协理京畿道山东莱州知府;贵州省大兴府尹1人,江苏江苏省泰兴县尉一人;各类生员乡贤也不少。现当代名人俊彦很多。

富钦公房后裔主要分布在武冈石山背、洞口县石柱江(今洞口木瓜村)、洞口县花园镇、洞口县山门镇洪庙;外迁贵州省毕节、盘县红果镇、大定府、广西兴安县等地。据二零零五年估算,总人口五千左右。

富钦公房有宗祠一,在武冈石山背,曾开办为小学、公社大队部,幸归规模尚存,2005年前后全族集资维修,正殿已供奉祭祀列祖列宗。支词一在洞口黄演村。

班序富旭宗思永房仁添元再受万年绳武承先德贻谋启

下接武冈邓氏九大房统一班序

四、祖清公房

始迁祖曰祖清。明宣德元年丙午三月十五日巳时生殁未详,葬洞口县毓兰镇毓兰山;妣胡氏明宣德三年五月初八日寅时生,殁未详,葬小山屋后祖山。系出得遇公派。得遇子思齐,思齐子鹤林鹤林子大瑜,大瑜子受吉,受吉五子学朝,学朝长子天俊,天俊长子原智,原智长子宗兴,宗兴三子祖清。先世自吴迁楚,隶籍宝庆邵东陇富塘角里。祖清始迁武冈毓兰山桥上,子三:永宝、永庆、永玖。

“我族将军、校尉级官员不鲜,干部众多,教授学者如云。公二比如前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邓超高,无论湖南政界与学界,声望都很高。”(祖清公嗣孙国虎《论人才序》)

祖清公房宗祠一座,在毓兰桥上邓家老院子。后裔主要聚居洞口县毓兰镇毓兰村(桥上),漫布毓兰全镇。外迁绥宁县、黔阳县、会同县、长沙株洲及外省。现有人口4000左右。老班序:

祖永通子仕思再文井允琮俎林松常时茂桂籣应

以下接武冈邓氏九大房统一班序

五、元泰公房

元泰公房始迁祖三兄弟,以长兄元泰名冠其族名。

始迁祖曰元泰,字公望,生殁未详,葬独立团老寨岭癸山丁向。妣孟氏,生殁未详,葬维道团荠菜塘筲箕坨丙山壬向。明洪武三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大桥头棋盘巷圳上携弟元敬元富迁居武冈。元泰居石牛塘,元敬居枫林塘,元富居转弯塘,相距不过数里,宅宅田田,子孙蒙业。地滨资江,俗称邓院太,史上因元泰公裔影响,改称邓元泰,1966年至1977年间忌讳人名为地名,改为“转弯公社”“转弯区”,1984年定地名为邓元泰镇。元泰公兄弟裔孙素重传统文化,尊祖敬宗,建祠三:裴然(元泰子日成)公祠,祀邓禹、元泰、日成;元敬公祠;元富公祠。明初至清嘉庆己卯前各房手抄本以录家事。元泰公裔迁益阳邓家河洲之十世孙(一说十五世)邓卓号梅亭,乾隆己亥恩科“以亚魁获隽”(举人第二名),出仕解组后,返祖籍牵头,于嘉庆己卯年编纂三房合谱。

元泰公族主体聚居武冈邓元泰镇,外迁城步县兰蓉、花桥、铺头,广西龙胜县,益阳桃江、沅江县,及云贵川桂等地,全族人口四千左右。历代英俊层出不穷。

元泰公族班序

清嘉庆前:元日祖宗文思再必友。属流转班序。嘉庆己卯立新班:盛朝星万代立学正荣昌东汉家声大南邦世泽长。嘉庆己卯后

已启用新班,两次流转至“盛”字辈后,刚好衔接武冈邓氏九大房新班。以下接武冈邓氏九大房统一班序

六、世安公许妣族房

世安公一房因历史上分居两地,而习惯地称为两族,即世安公谢氏族与世安公许妣族,民国年间《湖南邓氏联谱初辑》称世安公许妣族为必祥公房。然必祥为世安公许妣氏所出,系世安公第四代孙,以必祥公冠以房名,与世吉世安公一族并列,不妥。既然世安公谢氏婆后裔归为世吉世安公房,必祥公后裔理应归之于许妣氏名下,恢复武冈邓氏道光癸卯年九大房合族时的名称“世安公许妣族”为好。今两族业已提及合并事,目前姑且沿袭传统说法做两族分述之。

世安公许妣族始迁祖曰世安,字祖煌,据廻龙谱载,明宣德元年八月十三日寅时生,殁未详,葬菖蒲山;妣许氏生殁未详,葬新宁县廻龙寺横溪高隆塘。系出得遇公。得遇子思齐,思齐子鹤林,鹤林子大瑜,大瑜子受吉,受吉五子学朝,学朝长子天俊,天俊长子原智,原智三子宗太,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统间与兄世吉同迁湖南。许婆生子四,传三失一。长子应铭,居新宁县城郊连村;次子应祥居双滩村牛埠头;三子应隆居洪庙、紫溪、满堂等处。许氏婆后裔主要居住今新宁县廻龙寺镇,其它有居武冈马埠田者。有祠堂二,一在新宁县城,一在廻龙寺。据2008年估算,许氏婆后裔现有人口一万一千左右。历朝与当代,人丁兴旺,俊才迭出。原世界乒坛世界名将邓亚萍,真实原籍是新宁县连江村,其父工作迁河南郑州市,出生于郑州,外迁才两代。

班序

世应友必文(汝)敏(聪)志思庭继承应文(良)荣(启)朝

式代永昌明下接武冈邓氏九大房统一班序

七、庙凤公族

始迁祖曰庙凤,字来仪。元至正二年壬午四月十八日戌时生,永

乐十五年丁酉五月二十日申时殁,葬瀉油寺乙山辛向。妣高氏生殁未详,葬鸭公山辛山乙向。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由举人擢贵州安顺府同知,升广西太平府知府,致仕归,卜居武冈光远市库楼场。何时迁居未详,以生殁推之当在明洪武时。子汝森,汝森四子。

庙凤公房主体聚居于武冈湾头镇八合一带,外迁绥宁、城步、洞口等县及邵阳市境内不少,尤其散播云贵川桂星星点点。其现有人口仅八合一支约一两千。历来尊祖敬宗,睦族联谊,人文荟萃,光前裕后者众。宗祠一,在湾头镇八合,祀庙凤公。

班序

富旭宗思永仁添元再受万年承武绳先德贻谋启

下接邓氏武冈九大房统一班序。

天军公房

始迁祖曰天军,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二月二十六日生,明宣德十年乙卯三月十三日巳时殁,葬宝庆府东山寺门首。妣杨氏生殁未详,葬茨木山;继妣唐氏生殁未详,葬谭宋儒亭牌楼边宏庙后壙上;三妣刘氏生殁葬未详。系出得遇公。得遇子思齐,思齐子鹤林,鹤林子大瑜,大瑜子受吉,受吉五子学朝,学朝七子天军,仕至指挥将军,像立将军庙。明初由江西吉安府鹅颈大坵圳壙上初迁宝庆府邵阳柏树村,继迁武冈石虎村,三迁黄家亭宏庙、紫溪宫。子六,礼富礼贵礼祥礼通礼仁礼义。

天军公房有“将军庙”祀天军公,且有动人神话传说;有“柏树村祠堂”,以天军公三迁落脚柏树村之故。后裔勤耕读,一时私塾学子蔚起,敬畏文化,凡废字残墨均恭敬焚烧,以至于建“字塔”烧字纸残书,可见读书人员之众、风气之浓。史上文化底蕴延续至今。据初步估计,近半个世纪以来,全族知名于政界者科局级以上200多人,脱颖于科研者9人,成功于工商界人士45人,军队营团级6人,师参谋长1人,师长1人,教育界大、中学高级职称67人,大学本科毕业生264人,研究生以上多人,中级职称1000余人。

天军公房大部居住在武冈、邵阳两县,少数迁居东安、新宁、洞口等邻县,还有迁川黔粤外省的。现有人口二万有余。

班序:天礼智信仲仁义宗祖文朝之惟茂可立必达上前

以下接武冈邓氏九大房统一班序。

子贤公房

始迁祖曰子贤,明洪武三年庚戌七月十三日子时生,景泰四年癸酉五月初五日午时殁,葬纱帽岭甲山庚向。妣杨氏,明洪武十二年己未八月十五日子时生,天顺四年庚辰正月初六日辰时殁,延岗冲绕板桥蛇形地丑山未向。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坵官湖南靖州学正,卜居武冈东乡双井村延岗冲。子二,必魁必才。

子贤公房后裔主要聚居地在今武冈市水浸坪乡,以此为中心辐射至整个邓家铺镇、荆竹镇、晏田乡区域。有外迁益阳、宁乡等县市及云贵川桂的。据传有古迹“子贤公故居”在今晏田乡大坪村三组延家(岗?)冲,古迹龙兴庵,神仙桥,马蹄江槽门等遗存。宗祠一,在水浸坪乡永红村乌鸦井,一说位于水浸坪乡龙兴村龙兴庵附近,祀子贤公。子贤公后裔历代绅衿贤士累出,当代即有任职辽宁省副省长、湖北省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张家界市委常委副书记、湖南省商业厅厅长等显要职务多人,其他县长、县团级科局级干部及高级教育卫生科技更多。全族现有人口两万左右。

班序:子必仕仁宗文思映帝宫南阳肇基远东汉发祥隆

下接武冈邓氏九大房统一班序

武冈邓氏第二大系统:武冈淡姓邓氏。

武冈淡姓邓氏主要聚居于武冈市龙溪铺镇罗岚桥,约两千人。供奉“三清公”、“邓氏婆”为共同的开基祖而不是始祖。三清公本姓邓,其先人参与明末崇祯年间民众起义诛杀武冈末代岷王朱企锋事件,起义失败后,头领岷王府护军将领邓之沛部下马老牛、铁将军等遇害,另一重要头领罢吏袁有志车裂。邓之沛兄弟及族人四散潜逃,有之玉、之美兄弟逃回甘肃省岷州(今甘肃省宕昌县)者,有逃至深山老林者。

三清公后裔历代相传,其祖上即杀朱岷王之邓姓,为避灭族之祸逃至深山老林,隐姓埋名,待清朝稳定、风险过后,才又迁回武冈的。

之所以不改回邓姓,因为全族改为淡姓已成定势。所以,祖婆虽不姓邓,必须定为邓姓,以示全族为邓姓所出。

这一支邓姓来头也不在小,竟是宁河王邓愈第四子邓钦字来祥后裔。早年,邓钦随父亲邓愈出征甘肃,后留驻甘肃。待明朝既定,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其诸子为藩王,其第十八子朱楩为岷王,镇守岷州。邓钦子孙则为世代岷王府护军指挥使,先后随朱楩辗转云南、福建,明永乐年间最终落户湖南武冈,直至末代岷王残暴至极,指挥使邓之沛为匡扶时弊,数次训诫无效,激起民变,邓之沛不得已为民请命、替天行道,拼死一搏。于是,结束了两百多年宁河王老四房部分后裔定居武冈的历史。但仍留有部分后裔淡姓邓氏的存在。

民国年间,淡姓有地位名望的精英人士,曾与政钦房族长商定恢复邓姓,并合族,未果;2005年,甘肃宕昌县人大副主任、宁河王老四房族贤邓崇来访寻亲,亦无圆满结果。

有人在2008年版武冈九大房《邓氏联谱》中称,诛杀末代残暴岷王朱企锋的邓之沛是政钦房后裔,淡姓邓氏就是政钦房后裔;边查但政钦房历代老族谱中从无记载,九大房其它老谱也无记载。这一结论毫无依据。

篇末寄语

历史长河孕育人类,由家而族而国而天下。家、族、国随波涌流激或沉浮、或进退、或生或灭,或分流天涯,或菌集一隅,复又奔涌转圜。武冈邓氏先人自南阳分派,径流华夏而菌集武冈,虽同根共祖而流派实殊,融合凝聚成一体,造化使然,大中华之外难有其匹。2004年至2008年,武冈邓氏九大房合撰《邓氏联谱》,对于凝聚族人,增进族谊,利于后昆互相提携共同发展,无疑有积极意义。

然而,若以家谱论,则极不规范。

首先是溯源。九大房既各有老谱,就必须尊重其老序言对溯源的表述。政钦公房、富钦公房、子贤公房都有关于宁河王的追溯;世吉世安公房、祖清公房、世安公许妣房、天军公房都明言出自得遇公;庙凤公房、元泰公房无溯源文字。2008年版武冈《邓氏联谱》却凭空造出邓鑑有几房夫人,分别以血统方式将九大房统归宁河王季子邓鑑名下,甚为谬误。《宁河王世家勋谱》、安徽宁河王三房《邓氏宗谱》,对邓鑑子林公记述文字极少,从未言及夫人姓氏生殁事项;政钦公房历来家谱,亦概无子林公夫人记载,后代子孙岂能为子林公强娶三妻四妾?又岂能让这捏造的三妻四妾再强收他房始迁祖为儿孙?至于族源何在、如何播迁,均需史料确凿;凡凭空捏造、篡改家族史料都是极不严肃、不能容忍的。当然,此一谬误与各房参编族老无关。

其次是宁河王四十岁英年早逝,二十余年戎马倥偬,来不及著书立说。此次武冈《邓氏联谱》所载“宁河王兵法”,宁河王孙辈创修的《宁河王世家勋谱》,由朱元璋儿子宁献王朱权亲自全盘擘划审定,当时若有“兵法”,子孙与朱权岂能不刊?不仅如此,后来多次续修的《宁河王世家勋谱》也无只言片语,可见兵法云者,并非宁河王邓愈遗作,实属今人杜撰伪造。

其他种种谬误,比如各房始迁祖年龄与迁入武冈之时日,差别明显,仔细推敲,当知彼此实非血亲兄弟,等等;恕不一一赘述。

湖南宝庆武冈邓氏微信网上,九大房族胞中有个别对武冈《邓氏联谱》极为愤恨者,言辞激烈抨击该书,甚至发泄对宁河王家族的不满,极力否定九大房早已合族成一体的事实,更排斥、反对武冈邓氏汇入宁河王麾下,陷于极端。正确的态度,应当尊重历史,尊重先祖们道光癸卯年合族之举。事实上,九大房后裔至今都是萧规曹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异姓尚且为兄弟,成千古美谈。同为邓禹后人之九大房合族,实属幸运与必然。七十年来大中华56个民族都一家了,且当今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遑论九大房之融合一体了。

二十一世纪初,宁河王家族做出决议,尊重这种融合。新编《宁河堂邓氏宗谱·例言》第十条明载:“历史上与宁河王家族有深远的渊源,且已与我宁河堂邓氏家族融为一体的其他邓氏族系要求入族入谱的,经家族理事会同意后,可归入与其融合的房系。”又,《宁河堂邓氏宗谱·宁河王诸子》邓鑑一房资料中做如下表述“清道光癸卯年,武冈州以政钦房为首九大房合族,并建有武冈邓氏总祠,实已整体融入宁河王家族。”所以,武冈邓氏九大房当然是兄弟房,是法统上的家族兄弟房。

上述有关九大房历史资料均源自民国版《湖南邓氏联谱初辑》

武冈政钦公房宁河王第二十三代孙邓星益





邓愈传

邓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赐今名。父顺兴据临濠,与元兵战死,兄友隆代之,复病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服其勇。太祖起滁阳,愈自盱眙来归,授管军总管。从渡江,克太平,破擒陈野先,略定溧阳、溧水,下集庆,取镇江,皆有功,进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破长枪帅谢国玺于城下,俘其总管武世荣,获甲士千人。移镇宣州,以其兵取绩溪,与胡大海克徽州,迁行枢密院判官守之。

苗帅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守御单弱,愈激励将士,与大海合击,破走之。进拔休宁、婺源、获卒三千,徇下高河垒。与李文忠、胡大海攻建德。道遂安,破长枪帅余子贞,逐北至淳安,又破其援兵,遂克建德。杨完者来攻,破擒其将李副枢,降溪洞兵三万,逾月复破完者于乌龙岭。再迁佥行枢密院事。

略临安,李伯升来援。败之闲林寨。遣使说降饶州守将于光,遂移守饶。饶滨彭蠡湖,与友谅接境,数来侵,辄击却之。进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取浮梁,徇乐平,馀干、建昌皆下。友谅抚州守将邓克明为吴宏所攻,遣使伪降以缓师。愈知其情,卷甲夜驰二百里,比明入其城。克明出不意,单骑走。愈号令严肃,秋毫不犯,遂定抚州。克明不得已降。会友谅丞相胡廷瑞献龙兴路,改洪都府,以愈为江西行省参政守之,而命降将祝宗、康泰以所部从。二人初不欲降,及奉命从徐达攻武昌,遂反。舟次女儿港,趋还,乘夜破新城门而入。愈仓卒闻变,以数十骑走,数与贼遇。从骑死且尽,窘甚。连易三马,马辄踣。最后得养子马乘之,始得夺抚州门以出,奔还应天,太祖弗之罪也。既而徐达还师复洪都,复命愈佐大都督朱文正镇之。其明年,友谅众六十万入寇,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愈分守抚州门,当要冲。友谅亲督众来攻,城坏且三十余丈,愈且筑且战。敌攻益急,昼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将来援,围始解,论功与克敌等。太祖已平武昌,使愈帅兵徇江西未附州县。邓克明之弟志清据永丰,有卒二万,愈击破之,擒其大帅五十余人。从常遇春平沙坑、麻岭诸寨,进兵取吉安,围赣州,五月乃克之。进江西行省右丞,时年二十八。兵兴,诸将早贵未有如愈与李文忠者。

愈为人简重慎密,不惮危苦,将军严,善抚降附。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虏掠者。判官潘枢入谒,面责之。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枢因闭置空舍中,自坐舍外,作糜食之。卒有谋乘夜劫取者,愈鞭之以徇。枢悉护遣还其家,民大悦。已而遇春克襄阳,以愈为湖广行省平章镇其地,赐以书日:“尔戍襄阳,宜谨守法度。山寨来归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种,且耕且战。尔所戍地邻扩廓,若尔爱加于民,法行于军,则彼所部皆将慕义来归,如脱虎口就慈母。“我赖尔如长城,尔其勉之。”愈披荆棘,立军府营屯,拊循招徕,威惠甚著。

吴元年建御史台,召为右御史大夫,领台事。洪武元年兼太子谕德。大军经略中原,愈为征戍将军,帅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遂克唐州。进攻南阳,败元兵于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国公等二十六人。随、叶、舞阳、鲁山诸州县相继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三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西。扩廓屯车道岘,愈直抵其垒,立栅逼之,扩廓败走。分兵自临洮进克河州,招谕吐蕃诸酋长,宣慰何锁南普等皆纳印请降。追豫王至西黄河,抵黑松林,破斩其大将。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悉归附。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论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四年伐蜀,命愈赴襄阳练军马,运粮给军士。五年,辰、澧诸蛮作乱,以愈为征南将军,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良为副,讨之。愈帅杨、黄彬出澧州,克四十八洞,又捕斩房州反者。六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巡西北边。十年,吐蕃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明史·列传》

















《左传》中记载的邓国、邓氏

------春秋时期邓国史料及邓曼氏风貌

武冈政钦公房宁河王23世裔孙邓星益

中华民族炎黄时代以前就有了姓,“姓,女生也”(《说文解字》)。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记录氏族部落的上源所出,多半有“女”字偏旁。炎黄二帝都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从他们开始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以他们及其后人中杰出的男性代表人物为标志,产生新的姓,被称为“氏”。其后姓氏并用,至秦汉渐趋稳定和统一,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不再产生新的姓氏。邓氏起源虽有多种说法,但见诸史料的,则只有殷商高宗武丁封季父于南阳、建邓国、赐曼姓、国亡而以国为氏一说。殷商至春秋中期尚无邓国邓氏情况记载,春秋后期的相关资料则可见之于最古的史料《春秋》。

孔子审订的《春秋》,记事过于简要。《左传》照《春秋》体例,一一对应充实其史实。《左传》中有关邓国史料共七段文字,现录如下,加适当注释、翻译和点评,以供族人了解。邓氏得姓鼻祖应该是殷商高祖武丁之季父,属成汤嫡系脉下;本子姓,赐姓曼,为邓国开基君主,侯爵。世人不立邓国开基君主为邓氏鼻祖,却立此后五六百年之裔孙吾离为邓氏开派鼻祖是不当的。



(一) 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59年)

[原文]

八月,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译文]

八月,蔡侯、郑伯在邓国举行峰会,开始畏惧楚国了。

[点评]

这是邓国第一次见之于《左传》。蔡、邓两国均侯爵,郑为伯爵,三国实力大致相当。这个郑伯应是郑庄公与夫人邓曼之子--郑昭公。“蔡侯、郑伯会于邓”,这是记载邓国为东道主的唯一一次载入史册的峰会。三个中小国家因共同“惧楚”谋召开峰会求应对。作为东道主的邓国,是颇有远见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

这是史书上最早记载的邓侯。此邓侯不是吾离,也不是武丁所封的第一代邓侯。

(二)桓公七年(前754年)

[原文]

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译文]

春天,谷伯、邓侯来朝。史书上直接书写他们的名字,是贱视他们。

[注]

谷伯,谷国国君,爵位伯,故称谷伯。朝,诸侯拜见天子曰朝。谷伯、邓侯见鲁国国君,是诸侯之间的交往,只能称聘,不能称朝。鲁国史官这样写,不仅傲慢无礼,而且是僭越行为,有欺君藐上之嫌。名,直书其(谷伯、邓侯之)名;史官自诩说,是贱视他们。

[点评]

谷、邓拜会鲁君意在共谋拒楚,鲁居然“贱之”,足见鲁国君臣的狂傲无礼与政治远见之鄙陋。邓侯从会盟蔡、郑到携谷访鲁,连连开展外交活动,力图营造拒楚联合战线以应对日渐艰难的未来局势,其高瞻远瞩的忧患意识、正确的政见举措,委实可圈可点。

(三)桓公九年(前752年)

[原文]

春,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

夏,楚子使鬥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鬥廉衡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鄾人宵溃。

[注]

巴国,在今重庆市一带,小国。巴、楚都是子爵之国,故称巴子、楚子。巴国交好邓国,要经由楚地,所以使者韩服“告”(通报)楚国。请,谦敬副词。聘,访问,古代又称聘问。鄾人,邓国南疆(边鄙)部族。币,货币,礼物。让,责备。衡,通横。北,本义逃跑,此处指楚军佯装退却。

[译文]

春天,巴王派韩服通报楚国,希望与邓国交好而借道楚境。楚王派道朔带上巴国人去访问邓国。邓国南疆的鄾人攻击巴楚使团并夺走钱币礼物。楚王派薳章去责备邓人,邓国不接受。

夏天,楚国派鬥廉率楚、巴联军围鄾,邓国养甥、聃甥率军救援。多次驱逐巴军,没成功。鬥廉把楚军横列巴军之中,邓楚交战,楚军佯装撤退。邓军追击,背后的巴军则与楚军夹攻邓军,邓军大败,鄾人当夜就溃败了。

[点评]楚国借口巴国使者遇袭,组织巴楚联军攻鄾,显露其扩张野心与霸道行径。邓军救鄾是自卫之举,力敌两国,楚强而邓弱,屡战而败,势也;虽败而荣。巴人本为通好,当受楚国胁迫而助桀为虐,虽不得已,然而可悲。正邓侯所虑,楚为灭邓做了一次尝试。

(四)桓公十三年(前748年)

[原文]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①,鬥伯比送之②。还,谓其驭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必不固矣。③”遂见楚子:“必济师”④,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⑤,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⑥,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三役⑦,将自用也,必小罗⑧。君若不镇抚⑨,其不设备乎⑩?夫固谓君训众而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⑾”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注]

①屈瑕,名莫敖,两年前率楚军与罗、彭等四小国战,获胜。②鬥伯比,人名,似为鬥廉。③举趾高,趾高气扬;必不固,后果必不稳妥;固,稳固、稳妥。④必济师,一定使兵力更众多;“济”与下文“非众之谓”的“众”字含意同。⑤大夫,指鬥伯比;其,大概,语气词;非众之谓,不是使军队更多的说法。⑥诸司,各部门。⑦狃(niǔ)习也,习用、套用。⑧小罗,小看、轻视罗国。⑨镇抚,镇定安抚。⑩设备,设防备战。⑾假,宽容:易,和悦。

[译文]

十三年春,楚国屈瑕征伐罗国,鬥伯比送行。回来,对他的车夫说:“莫敖必败。趾高气扬,必定不稳妥。”于是去见楚武王:“必须再增派兵力给莫敖军。”楚武王拒绝了他的建议,入宫转告夫人邓曼。邓曼说:“鬥大夫也许不是要增众多兵力的意思,他是说君王以诚信抚慰小民,以德义训诫各部职司人员,以刑法威加莫敖吧。莫敖将习用‘蒲骚’战役老一套,刚愎自用,轻视罗国。您若不镇军抚民,那就是不设防备战了吧?他本来说您要训导臣下镇抚军民,用美德劝勉有关部门。召见莫敖!告诫他老天爷不会宽容人的过错。不然的话,他哪里不知道楚军全都派出去了。”楚王派赖人追屈瑕,没赶上。

[点评]这段话有点难懂。鬥伯比洞察出楚军统帅屈瑕领军出征的骄横,预知必败,委婉劝谏提醒还要多派兵力。楚王不明就里,回宫问政于夫人,可见对邓曼的倚重。邓曼指出鬥大夫明知楚军已倾巢而出无兵可派了,莫敖兵力够多了,却还要让莫敖兵更众多些,是巧谏楚王要严治臣民切莫骄慢轻敌;鞭辟入里,点拨楚王迷津;透射出她审言度势的敏锐洞察力,治国治军治民的雄才大略;足可彪炳史册。楚王善纳雅言,立即派人追训屈瑕,赶不上了。后来屈瑕大败而归,印证了鬥大夫与夫人邓曼的预见。

《左传》本惜墨如金,如此将女人言论书之于册,褒奖其真知烁见在君王之上,难得。邓曼政治、军事才华与《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有得一比。邓侯家族深厚文治武功文化底蕴,不仅见之于国君,且传承于儿女,家风家教之美业已彪炳史册。

(五)桓公十一年(前750年)

[原文]

夏,郑庄公卒。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庄公娶邓曼,生昭公,固祭仲立之。

[注]

祭(zhái读“宅”),郑地,今河南郑州北。封人,镇守边疆的地方长官,仲足,人名,简称祭仲。

[译文]

鲁桓公十一年夏天,郑庄公去世了。

当初,祭仲受郑庄公钟爱,郑庄公派他为卿相,替庄公娶来了夫人邓曼,生昭公,始终是祭仲坚定地拥立昭公。

[点评]

本段极为简要地交待了郑庄公娶妻生子及郑庄公与夫人邓曼之子拥立为昭公的家国事。载之于《左传》,意义何在?《左传》首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此庄公即彼庄公。伯爵之小国因他兴盛,居然能雄立于诸侯国之林;尽管处理弟弟共叔段谋篡国柄及疏远母亲一事招人诟病,仍不失为郑国一代雄主。一代雄主娶妻自有其眼光与目标,居然专此提拔“祭封人仲足”“为卿”而出使邓国,完成联姻。联系到上下文楚武王夫人邓曼的文才武略,郑庄公算是慧眼识珠也很幸运的了。左传不忘简笔交代祭仲拥立邓曼之子为昭公,后郑国冒出个厉公(谥号厉公,贬义)篡位,祭仲护昭公出逃,又扶助昭公复辟,是褒奖祭仲忠义事主、知恩图报的精神。如此,我们可知关羽酷爱《春秋》而且成为忠义的化身,其源头和榜样在此乎?

(六)鲁庄公四年(前739年)

[原文]

四年春,王三月①,楚武王荆尸②,授师孑焉以伐隋③。将齐④,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知之矣⑤。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隋⑥。隋人惧,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隋侯,且请为会于汉汭(ruì,读瑞),而还。济汉而后发丧⑦。

[注]

①四年春,是鲁庄公四年的春天,又是周王室三月。②荆尸,一种战阵。③授师孑焉,授给军队武器,孑焉,戟的名称,代指武器。④将齐,将斋戒;古代重大政治、军事活动前国君主帅等当事人都要斋戒沐浴,虔诚祈祷上苍、祖宗保佑;齐,通斋。⑤先君,已故楚国国君。师徒无亏,军队不受损失;师徒,军队。⑥令尹,官职,相当宰相,指鬥祁;莫敖、屈重是副手。除道,开道;梁,架桥梁,溠(zhà读炸),溠河;营,扎营,军临隋,军队兵临隋国城下。⑦济,横渡江河。

[译文]

鲁庄公四年春天,正值周历三月,楚武王排练“荆尸”战阵,给军队发放武器征伐隋国。将要斋戒,入内室告知夫人邓曼说:“我心跳得厉害。”邓曼叹气说:“君王您的福禄尽头了。心满盈而跳荡,天然规律。先君们大概知道这件事了。所以,面临战事,将要发命出征,而让您荡心动魄啊。如若军队不大受损失,即使您逝于行军途中,也是国家的福份。”楚武王于是率军出发,死在途中的樠树之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开道,架桥梁于溠河之上、扎营屯军于隋国城下。隋人恐惧,此行达成目的。莫敖以楚王之命让隋侯宣誓,且让隋侯到汉水河湾处会面,然后班师返程。渡过汉江而后发丧。

[点评]

楚武王在位三十余年,此楚武王与夫人邓曼,亦即桓公十三年派屈瑕出师的楚王夫妇。本段记述邓曼既知天命人事、又善冷静处理家国大事。一个“叹”字道出她预知丈夫将殁于征途、面临生死离别的无奈与坦然。这里成就了一段夫妇相知相依,伉俪情深的佳话。后来楚武王果然死于征途,令尹鬥祁等臣下不战而屈人之兵。见证了夫人邓曼的料事如神以及重国事且惜亲情的境界。由郑、楚的邓曼,到汉和帝皇后邓绥,至当代邓颖超,邓氏巾帼不让须眉,英才辈出,可谓源远流长!

庄公六年(前736年)

[原文]

楚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①。骓甥、聘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②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③,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余④。”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注]

①享:献、祭,五官致贡曰享,奉上曰享。②三甥,指骓甥等三大臣,也是三个外甥。③噬齐,咬自己肚脐;齐,通脐。比喻做不到的事。④吾余,我祭祀后的余食。君主祭祀皇天后土先祖之后,其祭祀用的食物与臣下宴享。祁侯的意思是杀外甥不义,恐不被拥戴。⑤抑,抑或,或许;社稷,本义为宗庙,宗庙每年定时以三牲祭祀,称血食。不血食,指宗庙不存,无从血食,即亡国。⑥十六年,鲁庄公十六年(前726年)

[译文]

楚文王征伐申国,经由邓国。邓祁侯说:“楚文王是我外甥。”留下来隆重款待。骓甥、聃甥、养甥请求杀了楚文王,邓侯没答应。骓甥三人说:“灭亡邓国的,必定是这个人,如果不早除掉,以后要杀就够不着了,还来得及除掉他吗?除掉他,现在正是时候。”邓侯说:“杀了他,人们就不会同我共享祭祀后的血食。”回答说:“如若不听从我三人,或许邓国社稷不再有机会祭祀,您到哪里还有血食与臣下分享?”最终没有听从。过了一年,楚文王就征伐邓国。鲁庄公十六年,楚国再征伐邓国,灭了邓国。

[点评]楚文王是楚武王与邓曼之子,至亲外甥,祁侯下不了手,留得仁义在。诸多后人替古人叹息,为何不听“三甥”之言以至于邓亡于楚。试想,楚强邓弱,犹如猛虎之与羔羊,“斩首”区区一个国君岂能改变历史趋势?后来外甥灭舅邦的回报,是仅取消其国号,归属于楚,其它照旧而已。

[总评]

殷商高宗武丁封季父建邓(今河南南阳市境)国,赐姓曼。殷商亡而事周,邓国得以保全,改臣于周,而社稷血食依然。从开国(约公元前13世纪)至春秋鲁庄公十六年国除,臣于楚而后仍和平延续一段时期,直至楚亡而秦一统天下,约六百年。这一支殷商后裔的繁衍,为今日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中邓氏的大姓地位奠定了基础。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邓姓人口五千余万,按不同的抽样排位,分别为第24位—34位。2013年四月确定为第27位。

邓氏开国,先天决定只能是侯国,终殷商一代都不可能君临天下。邓国命运,较之商纣王后裔之宋国有幸得多,没有那样多的动荡与苦难。邓国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和申国、吕国相邻;东连今湖北枣阳,与唐国接壤;南接汉水,与罗、彭、鄢、卢戎四国相望;西邻谷国(今湖北谷城),纵横各二、三百余里。尽管地理环境较好,毕竟是小国寡民,加之四周国家挤压,不可能广土众民;当春秋五霸继起,秦楚强势已成,怎能君临天下?所以邓侯与蔡、郑会盟,携谷伯访鲁,初衷在有所作为,事实上止于尽人事而顺天命。及至祁侯盛待外甥楚文王,尤为恰当之举。春秋战乱频仍,邓国六百来年无动乱外侮、无血肉横飞之祸,其国政外交,足以称道了。













尊敬的《湖南邓氏联谱》理事会、编委会各位族老:

辛苦了,仅致问候与敬意!

由于没能抓紧工作,且要编写就得翻阅资料熟悉情况,武冈邓氏又体量庞大,加之本人水平能力欠缺,所以交卷太晚,增加了你们工作难度,拖下了进度,本人深感愧疚。

上交的三篇,希望都予刊载。《〈左传〉中的邓国邓氏》中相关史料,常见邓氏家谱中引用,就本人所见,一般是只言片语,管窥蠡测,神龙见首不见尾,没有全部刊出的;还有一些是互相转抄,人云亦云。特别是主流观念都以邓侯吾离为邓氏始祖,是不确切的。应以殷商高祖武丁之季父、邓国开国第一人为始祖。由于难以考究其名,大家图省事就“强立”吾离了,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当。刊载此篇,供族胞们参考将是有益的。

《邓愈传》请一定刊出。邓愈十六岁就能统领万余人马抗元,坚持近两年,十八岁任朱元璋管军总管(前敌总指挥),每战必身先士卒,攻城略地,有胜无败,陈友谅以六十万大军围洪都三月,抚州门八十五日反复鏖战,坚守成功,论功与徐达鄱阳湖剿灭陈友谅同等。此后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徐达、汤和都是朱元璋小时候朋友玩伴,无功都是有功,小功就是大功,邓愈不是。徐达等人全凭武功封赏,邓愈不是,二十八岁晋升江西行省右丞(省长)管朱元璋大半个江山,除李文忠外,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诸元勋无人能及。邓愈实在是明初杰出的天才军事家、政治家。邓愈还是明初见诸史料的唯一军事科学发明家,陈友谅围城三月,邓愈是用火铳大炮击溃一波又一波潮水般涌来的千千万万敌军将士的,否则岂能坚守弹丸之地三月而与鄱阳湖决战等功?洪武三年论功行赏,封公爵位者五人:依次是李善长(宰相)、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常遇春洪武二年暴亡,其鄂国公封号四年前俘获张士诚所得,李文忠是朱元璋亲外甥,邓愈实际排位是第四。可见邓愈在当时诸元勋中是何等出类拔萃。朱元璋封异姓王者六个,邓愈是死后追封,却是第一个封王的。朱元璋杀戮功臣人所共知,徐达、李文忠都在算计之内,唯有邓愈之死痛哭流涕,亲迎灵柩,罢朝三日,全国举哀。

以上均出自史料,并非因始祖而妄加溢美之词。唯其去世过早,后来宣传不够。恰如中共“七大”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在当代少有人知。邓愈既是明代英雄,也是历史英雄。整个南阳邓氏,应当以涌现像邓禹、邓愈、邓颖超、邓稼先这样的民族英雄而自豪,继承这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弘扬光大,造福于我南阳邓氏,致力于伟大的民族复兴。

至于武冈邓氏族史资料,我是尊重历史的,无溢美,无杜撰。

敬颂时绥!

武冈政钦公房邓星益

二零二零年元月八日









































献花(0)
+1
(本文系长老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