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新世界

 白色的风ps8vvl 2021-03-31

本文音频在此,因为有大量内容是结合着音乐说的,所以建议你还是听音频节目,文字只作为参考。

为什么贝多芬是伟大的?

如果贝多芬没有那九部交响曲他还称得上伟大吗?

为什么当我们说起帕格尼尼、小约翰·施特劳斯这些音乐家的时候,往往不会把他们和“伟大”联系在一起?

我的答案是如果贝多芬没有那九部交响曲,可能他也是伟大的,但是终究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当然,并不是贝多芬因交响曲而伟大,而是贝多芬通过交响曲表达出来的思想,让他变的伟大。

如果其它的音乐形式是某种特定情绪的表达,那交响曲就是整个人生的缩影。甚至,在有些交响曲里你能听到整个宇宙。

这个话题我以前说过,也因为交响曲实在是太博大了,咱们不说它的精神内容,单纯看形式,一首交响曲一般至少四个乐章,一个乐章十分钟左右甚至更长,四个乐章加起来那就四十多分钟了。

一首交响曲,长度相当于一集电视剧,只是看交响曲的外在形式,它的体量就已经足够庞大了。

交响曲就像一座大山,你刚听它的时候,可能它并不会马上打动你,这就像你站在山脚的时候,你是无法看到整个山的全貌的。

图片

随着登山的过程,你会先看到到山脚的风景,这里灌木丛生、道路崎岖。然后你会看到山腰的风景,因为这是一座非常大的山,当你站在山腰的时候,你被树林包围,天空也被树枝、树叶遮挡得只能露出一个部分。

只有当你到达山顶的时候,此时你俯瞰着整个大地,你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再去回想来时的路,在你心里才有了这座山完整的样子,你也才能彻底地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美。

听交响曲就像登山,你一定要给它时间,因为它包含的东西太多,多听几次之后你一定会发现在一首交响曲里面,你能找到你需要的一切,它能满足你关于音乐所有的幻想。

所以交响曲是很难创作的,能打动人的交响曲那就更不是随便一个音乐家就能写出来的,即使那种站在音乐这座山峰顶点的作曲家们,往往也要到他们创作生涯的末期才能写出真正能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的交响曲。

比如德沃夏克,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其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在之前的节目里咱们说过,德沃夏克出生于捷克,后来去了伦敦,再后来又去了新大陆,他热爱荒野,喜欢看轮船、火车。如果说他心中有一个广阔的世界,那这首第九交响曲,就是德沃夏克心里的山川河流,星辰大海。

图片

19世纪末的纽约港

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它有个英文的副标题,叫做“From the New World”,你要是根据意思直接把它翻译过来的话,那就是“自新世界”,但是它更被人经常提起的名字叫做“自新大陆”,这种翻译是不够准确的,至于为什么不按照原文翻译呢,我就不仔细说了,你可以去搜索一下,很容易找到。

总之,还是把它翻译成“自新世界”更准确,因为德沃夏克的这个副标题不只是要表达《第九交响曲》是他在新大陆创作的,他还要表达在新大陆他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

图片

德沃夏克和家人在纽约

《第九交响曲》是非常适合用来熟悉古典音乐的,虽然德沃夏克在他的《第九交响曲》里寄托了一些思念故乡捷克的情绪,但这并不是它的主题。

所以也就是说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它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你可以把理解为德沃夏克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思考,总结。你也可以把自己带入到里面,在里面听到你自己的人生经历。

下面的内容在音频节目里也有,但在节目里我是同时播放着音乐,结合音乐讲的,所以,你最好是听音频,只看文字有些枯燥。

第一乐章:

一开始的引子给人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随后出现的主题也很有挑战色彩,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具体的内容,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接到邀请函之后,德沃夏克矛盾了半年的时间,最终下定决心到美国闯荡一番,在真正来到美国之后,美国的生活节奏比他在欧洲的故乡要快得多,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各种不确定的因素。

我想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或许都会有类似的情绪,德沃夏克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所以他对自己在这里的未来有些不安,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太多,环境差异也太大,他需要逐渐适应。但同时,德沃夏克又非常兴奋,毕竟不确定的因素越多,可能性也就越多。如果他一直在布拉格,那几乎可能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了。但现在离开故乡,走了很远的路,又坐了很远的船,来到另一片大陆,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肯定他会兴奋。

所以,紧张和兴奋的这种两种情绪贯穿整个第一乐章,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

第二乐章:

这个乐章主题非常优美,也非常的出名,它的旋律很简单,所以也因此非常容易被人们记住。

这就像所有那些经典的曲子一样,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它们的旋律总是简单的,这种简单不是没有经过加工那种简单,恰恰相反,这些简单而又好听的旋律,它们是被反复加工过很多很多次,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提炼,才得到的。这有点像诗歌,看起来字数不多,说起来因为押韵所以还朗朗上口,但创作诗歌的人却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事实上推敲这个词就来自于创作诗歌,有个诗人叫什么名字我忘了,本来写了一句诗,叫“僧推月下门”,但他总觉得不太好,后来琢磨了很久,改成“僧敲月下门”,这意境就好很多了,从此推敲这两个字也就成了反复琢磨一件事情的代名词。(发本文之前我查了一下,这个诗人是贾岛)

所以,简单但是又好听的音乐,虽然形式上确实简单,但并不意味着内容也简单。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是这样,它的主题虽然简单好听,但其实却包含了非常深沉的情感,如果说德沃夏克在《第九交响曲》里部分寄托了某种思乡的情绪,那它就是在第二乐章里面,但这不是“德九”的唯一情感,并不是整首四个乐章都是在思念故乡。

另外有人说德沃夏克创作第二乐章的灵感来自于美国黑人的灵歌,这是不对的,在当时《第九交响曲》首演之后,很多美国人因为一种民族自豪感的需要,很想给这个第二乐章贴上一个来自于黑人音乐的标签,以显示这是美国本土音乐的产物,但德沃夏克马上就否认了这一点,他并没有用黑人音乐作为素材。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谑曲,这符合交响曲创作的传统,在经历了第一乐章的紧张,第二乐章的抒情之后,第三乐章往往会是一首轻快的具有放松气氛的谐谑曲。据说这个乐章,德沃夏克注入了一部分他在美国听到的印第安音乐的元素,但德沃夏克自己也曾说过,他并不是照搬的印第安音乐,而是把那些印第安人的精神注入在这首乐曲里。至于具体是什么精神,其实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也没接触过印第安人,更没见过一百多年前的印第安人。但这不影响我们听第三乐章,因为你可以跟着你自己的感受去听。

第四乐章:

有些评论家总喜欢给交响曲赋予明确的主题,当然我倒也能理解,如果没有主题他们可能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他们说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表现了德沃夏克在前面几个乐章里思乡心切,最后终于和家人团聚的喜悦之情。

对于这种观点,我深不以为然,如此慷慨雄壮、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曲调,只用一个和家人团聚就全解释了,这太敷衍了。

其实它并不是非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好像,我们的宇宙主题是什么?太阳系的主题是什么?

越是博大的东西,越没有明确的主题。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你能听出来什么内容,建立在你的经历之上,你可以任意的去联想,这是真正的“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在音乐上来说在第四乐章里,德沃夏克把前面三个乐章出现过的,比较重要的主题重新拿出来再现,同时这些主题又孕育出新的内容,不断地发展变化,你在听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看看是否能听到在前面已经听过的似曾相识的旋律。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时的情景,那时候我还很小,攒了点零花钱去买了盘磁带,其实买的时候我并不确定它是否好听,因为之前我并没有听过,那时候也没有网络可以试听一下。

我以前曾经说过,我小时候听贝多芬的交响曲,买了磁带回家一开始并不会觉得好听,但好不容易攒的零花钱买的,就这么放那儿不听了有些可惜,那时候一盘磁带的价格是九块八,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是有点贵的,所以没事儿的时候就播放一下,不知不觉的贝多芬的交响曲就变得好听了。其实那时候有很多地摊,他们会卖一些盗版磁带,不过当时我仔细看过了,地摊上的磁带以流行歌曲为主,可能听古典音乐的人太少了吧,不值得他们去盗版翻录,没几个人买反而还要赔上材料钱。

不同于贝多芬的音乐,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我回家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被它打动了,那时候我年龄很小,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只不过就是从济南到烟台然后再坐轮渡到大连,所以我肯定体会不到德沃夏克在新大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仍然被它震撼,现在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仍然是我平时经常会听的曲目,只是,它给我的感受却已经大不相同。

就像我经常说的那句话那样,“音乐是自己诠释自己的语言”,它最大的妙处就是你不需要提前去做什么功课,当你听到它的时候,它自然会走进你的心里,而且,不同的人,听到的内容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他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里,听同一首乐曲,感受也会不同。

或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