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古诗词里的清明情思

 杏坛归客 2021-03-31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中国古诗词里中,不少诗人都写到“清明”,他们往往以清明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或喜或忧,或乐或愁,让我们领略到清明时节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四首。

首先来看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7花村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扬扬,这就营造了一种悲和愁的氛围。因为,这个节气,正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这就把缅怀先祖的节日主题设定在了一种悲愁的环境与意境之中,增添了庄严与肃穆。

除了祭祖扫墓这个主基调之外,清明时节,当然还有踏青郊游的内容。所以,这种节日,这个时候,酒是少不了的。更有那路上的旅人,清明时节回不了家,为了生活,依然奔波在路上。此时此刻,他们的心境,他们的愁绪,靠什么排解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们寻找酒和“酒家”,就是在寻找解忧消愁的“秘方”,就是在寻找精神皈依的“道场”。

再来看宋代晏殊的词《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首词,以“春景”为写作对象,轻快、活泼,展示的是一种明丽的色调,表达的是一种喜乐的情绪。这首词把“清明”作为背景,将清明时节自然的美景和人情的美好融合在一起,从自然的美巧妙过渡到人情的美,表达的是对整个春天蓬勃生机和人情美好的喜爱与憧憬。

宋代诗人陆游写过很多笔力刚劲的诗词,体现出浓厚的爱国情怀,他也写过一些相对温和、细腻的诗词。例如《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在这里,陆游把“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作为情感的“起落架”,“清明可到家”,“风尘”能放下。在经历过“人情似纸薄”的客居与仕宦生涯后,陆游把情感的寄托与精神的皈依放在了“回家”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行动中,抵消了人情“薄似纱”的无奈与“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清明可到家”,是生活的“清醒剂”,情感的“保鲜膜”。

我们再来看看宋代王禹的诗《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同样是以清明时节为背景,表现的是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体现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过清明,不论是祭祖扫墓,还是郊外踏青,一般都是需要置备一些食品果蔬的。但是,诗中的“读书人”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过清明节,没有花,也没有酒,代指生活极度困顿。

但是,在这种悲调之中,依然升腾起希望的“灯火”。那就是,“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生活虽苦,读书却乐,体现出一种精神,一种苦中作乐的达观与傲岸。

(《深圳晚报》2021年3月31日A14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