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不是活着的理由

 泠风思语 2021-03-31

/高英    〔原创作品〕

近日看到谈论抑郁症以及自杀的文章比较多,其中还不缺乏被社会贴上“优秀”标签的青少年。这不由不让我一再思考活着的理由。

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鼓励人身处困境时善于忍耐并寻求另外的出路,从而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在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大都活得非常艰难,却往往能够凭借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那时候的人大概会以为假如有一天能够温饱无忧地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里,就是莫大的幸福。

然而谁能想到在如今物质条件越发优越的和平环境里,一些国家早已出现的抑郁症以及因抑郁症导致的自杀现象在中国也多了起来,并且已经危及到青少年——这就像一种精神层面的传染病,缺乏强大免疫力的人很容易感染相关心理病毒一般。

人在吃穿不愁时,只是解决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问题,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只能治疗人在生理方面产生的疾病。当生存不再是问题,人们在意的就是生活乃至生命质量问题,而即使人在身体方面并无大毛病时,也不意味着人的心理就没有什么问题。

二十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之一的心理学家荣格就曾经提醒人们在未来要高度重视人的心理。或许,如今心理时代已经到来,今后心理学在世人的生活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惜,心理学并非医药学,可以像对待人类的肉体一样来对待人的灵魂——对症下药后患者只是按时服药就足够了。虽然许多抑郁症患者既需要就医又需要吃药,但是只有找到自我心灵的死结,解开这个死结后才能真正好起来。而这个死结,只能由心理学家引导着患者自己去打开,而非依赖心理咨询师像医生动手术那样取出体内肿瘤似的直接给解决掉。

这就增加了抑郁症患者真正好起来的难度。因为有些自我认知水平较高的患者最终还没能走出来,何况许多患者自我觉察与自我觉醒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呢?

不能不承认目前在社会主流人群还以忙着追逐名利地位并信奉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繁华虚荣之时,一些人却开始追问活着的意义。换作很久以前的旧时代,普通人极少追问活着的意义,这好像只是文艺创作者和哲学家、思想家才会思考的问题。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可带来信息轰炸的互联网络的普及,许多人开始考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一旦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有的人就开始抑郁,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情况严重的话就会选择轻生。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困境。处在精神困境里的人,最明显的特征是内心失去了对他人与社会的兴趣,缺乏正常人活着的欲望。因此所有人类惯用的威逼利诱手段对他们毫无作用。

由此可知,通过感知人世的美好而激发活着的欲望,并唤醒内心的渴望,才是治愈抑郁的最佳途径。简单地说,就是人活着总得为点什么,假如世俗的功名利禄对一个人已经毫无吸引力,那就要用美与爱的滋养来充实心灵,从而获得积极生活的精神动力。

这里所说的美与爱,不只是说患者以外的人要带给患者美与爱,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本人能够主动发现红尘之美与主动感知人世之爱。假如要防患于未然,就肯定要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起。

在急功近利的内卷化教育现状中,现如今缺乏的就是美育,即使人们从小让孩子学习艺术类的东西,也大都是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或为考级以便多个走向成功的筹码,或为培养气质以利于开展社会交际,最不重视的就是审美愉悦感可以滋养人的心灵。

至于爱,除了家长要懂得如何健康地去爱孩子之外,学校教给人的当是社会之爱,例如师生之间真挚的情义与同窗之间的互助相惜。可是,一味强调选拔人才的竞争机制所催生的现有教育模式,很难营造出爱的氛围来熏陶青少年的成长过程。

其实,这个世界上美的东西很多,无论人情之美、自然之美、创造之美、艺术之美、日常之美,都是美;这个世界上值得爱的东西也很多,无论亲友之间、世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兴趣之间、人与生活之间,都有爱。

我个人的建议是:不管家庭还是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在某方面或某些方面变得优秀起来,但千万不要把“优秀”变成让孩子好好学习以及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一个人优秀与否是和他人比较的结果。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许多人的优秀不过是小圈子里的优秀,而非天下第一或者说天下唯一的优秀,一旦把追求优秀当成学习甚至活着的全部动力以及唯一目的,就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在一个人显得不那么优秀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挫败感,变得消极甚至抑郁。不只是青少年,成年人也是如此。

大家要弄清这一点:追求优秀可以促人奋发、激发潜力,其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把“优秀”当成全部的前进动力和唯一的人生目的。

百度百科上对“优秀”一词的定义是这样:一种客观差异,泛指人某一特质突出、好的意思。这个解释比单纯地把“优秀”理解为“非常好”要强得多。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去看人的话,就会发现优秀的人比我们平时以为的要多得多。因为具备某一正面亮眼特质的人很多。就拿一个班级来说,除了各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有虽学习成绩不佳但具备其他特长的学生,即使班里那个最不起眼堪称默默无闻的学生,也可以说他是日常低调且能够坚守“沉默是金”这一信条的优秀之人。

当然,如今现实中的社会竞争风气正盛,人与人难免要攀比。好在除了见贤思齐的“攀比”之外,“日常与其和他人比较,不如做好自己”的见解,已是老多人的共识。

总之,自己优秀也好,不优秀也罢,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活出自己的乐趣,对美好的事物有所热爱。一个能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往往不会深陷抑郁,即使因遭遇突发打击而陷入抑郁的泥潭,也能够自己努力挣扎着走出来。

人生在世需谨记:只有不把“优秀”当作活着的唯一理由,才更有理由活出自己的特色,拥有高质量的生命境界——精神自在。

高英写于2021331日,二月十九,周三巳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