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可明显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征及实验室指标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21-03-31

郭耀光1,孙光伟2,杨 玲1,李 聪1,杨 娇3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2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3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本篇推送仅选取全文部分内容,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CNKI完整阅读本文。

AR

rheumatoid arthritis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慢性滑膜炎并侵蚀软骨、最终导致关节软骨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对称性、慢性、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本病病机复杂,故针对单个靶点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针灸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性调节特点。

治疗方案

图片

本研究中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针刺组和阳性药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并同时收集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针刺组:针刺双侧风池、阳池、曲池、阴谷、太溪、阳陵泉、血海及关元、阿是穴治疗:取0.30mm×(35~50mm)毫针,采用指切进针法快速进针得气,每次20min,每天1次,治疗3个月;

阳性药对照组:予雷公藤多苷片口服,1次1片,每天3次,治疗3个月。

结果

图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针刺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压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及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这说明针刺可明显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体征,且对于该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均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改善作用,能够取得与雷公藤多苷片相当的疗效。

另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存在14种差异性代谢物,涉及7条代谢通路,主要包括: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乙醛酸二羧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及花生四烯酸代谢,涉及氨基酸代谢与糖代谢。

讨论

图片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红肿、疼痛为特征,血沉、C-反应蛋白是本病常采用的实验室一般检查项目。因此,本研究于治疗前后检测试验者的压痛指数、肿胀指数等,这些指标能够直接反映本病的临床体征变化,并检测了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含量及血红细胞沉降率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另外,为了更好的阐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本研究构建了差异性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图,以健康人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为样本,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对其进行差异性代谢物筛选。通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共筛选出14种差异性代谢物,涉及7条代谢通路。从以上结果看,这些差异性代谢物的升高或降低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通路主要与氨基酸代谢及糖代谢有关,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存在氨基酸及糖代谢紊乱。

总之,针灸可明显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指标,而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及糖代谢紊乱可能是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针灸可能通过干预上述代谢通路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本研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

来源郭耀光,孙光伟,杨玲,李聪,杨娇.基于GC-MS的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代谢组学研究[J].针刺研究,2021,46(02):145-151.

图片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