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琳瑛宋韵|宋代雅士弈棋情趣

 睫毛上的风尘 2021-04-01

宋代是中国玉器史上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人在对古物深入研究、穷理尽性,延续华夏传统的同时,还注入了时代气息,催生了许多新样式和新题材,深受民众喜爱,开启了社会化、民间化的进程。

Image

由于帝王士大夫喜爱及其他原因,围棋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是宋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情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下弈棋图玉版上也有所体现。

Image

松下弈棋图玉版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9.4、宽7.5cm

Image

玉版主纹饰为两位女性仙家对弈,一女童侍应在旁。两位女性头戴高冠,发髻精巧,身着长袍仙风道骨。其一人身体前倾,正落棋子;一人微斜,若有所思,让人想起晋朝东阳王质伐樵遇仙人对弈而烂柯忘归的故事。宋人用玉雕琢出此典故或有表达向往云雾缭绕深山中不为尘世烦忧的仙人居所,寄托着时间对山中的仙人童子们是宽容的,而对人间却是冷漠的苍凉怅惘的意味。

玉版中间石台放置纵13,、横6制棋盘,刻线平直规整,正常宋代棋盘为9×9、13×13,此处应为简化刻画。石台为湖石砌成,意趣横生,宋代文士雅致俊逸,利用嶙峋湖石充当石台的场景屡见不鲜。

Image

宋 赵佶宋徽宗 听琴图局部 绢本147.2x51.3cm

玉版背景为湖石堆砌的假山,山体孔眼繁多,为桯钻工艺琢制。玉版上部是枝繁叶茂的松枝,松枝苍劲古朴,山石上点缀几丛芝草,山野意味十足,更添一丝仙道福地意味。

Image

当然回到世俗的现实生活,弈棋一方面表现着文人在棋子举落之间的风韵;另一方面展示了围棋作为消遣,与弹琴、读书、斟酒一样,是文人们生活的乐趣,这让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宋代文人的围棋情趣。

围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围棋规则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发展,亘古不变的是蕴含于其中的高深莫测的玄机。起源于部落时期,发展于魏晋,鼎盛于两宋的围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Image

“弈棋仕女图”绢画  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围棋发展到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围棋活动盛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当时社会上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专业的或者业余的棋手,包括帝王将相、官僚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而真正能领略棋趣的是宋代的士大夫群体,这些棋手大多具有较深的文学修养。

Image

Image

宋刻孤本《忘忧清乐集》

帝王之中,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以及宋徽宗赵估都是围棋高手,朝廷里又特设棋诏陪同皇帝下棋,在宫中发扬围棋。多才的徽宗有一词《念奴娇》,词中提到徽宗与棋待诏对弈的情况,也述及宋代宫廷围棋,棋盘的质地颜色别称。南宋孝宗亦好围棋,常于“万几余暇,留神棋局。”此外,孝宗亦曾与太上皇高宗一同观看棋官对弈。

Image

历代臣子中,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梅尧臣、程颢、江休复、柳开、宗泽、张拟、郑侠、秦桧、陆九渊、文天祥等都是博弈的爱好者。

Image

南唐 周文矩(宋摹) 重屏会棋图 故宫博物院

而在民间围棋爱好者一样很多,更出现了以下棋为职业的“闲人”阶层,围棋在当时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然而,“与前代不同,从宋代以后,棋手们在围棋中所追求得更多的是那种飘逸自得的情味,即人们所称说的“棋趣”。

Image

仕女弈棋壁砖  宋  洛阳围棋博物馆

砖长2.40cm,高2.80cm,厚度0.4cm,重量3600g。材质青陶质砖。砖型小长方形,品相好、人物生动,颜色青砖色。

我们不妨看看南宋李逸民所著的《忘忧清乐集》,名曰“八仙长啸势”,八仙即指图中被白棋包围的八颗黑子。黑先,如何能使“八仙”突出重围呢?来看看南宋棋手的解法。

Image

黑1只此一手,其他的下法都难以取得成功,白2必然,黑3是常用手筋。至黑7是双方必然的进行,刺刀已经见红,接下来黑白双方该如何应对呢?白8、10连续叫吃,白棋看起来即将逃出升天,但黑11图穷匕见,局部已经是接不归。八仙仰天长啸,夺路而出。

Image
Image

解法步骤

在宋代之前,围棋更多是作为一种竞技活动,对弈双方都视成败为重,而宋代的弈棋者则以消遣为主要目的,娱乐至上,享受其中,追求的是高逸韵致。

Image

玄鸟双飞图棋子 宋 洛阳围棋博物馆

直径2.07cm、厚度0.55cm、重量2.9g。型号大号,材质陶。子形,圆边,两面平,特点图腾清晰,颜色黑色和白色。

同唐诗、元曲相鼎立的宋词之中,有关围棋活动的描写也有很多。如王之道的词《蝶恋花》中写道:

玉子纹楸频较路。胜负等闲,休冶黄金注。

黑白斑斑乌间鹭。明窗净几谁知处。

逼剥声中人不语。见可知难,步武来还去。

何日挂冠宫一亩。相从识取棋中趣。

其中围棋别名乌鹭,这与围棋棋子的造型有很大的关系,棋子正反两面有模压明显的花纹,形状好像飞禽一般,所以词人以乌鹭戏称。

Image熙嬉滑翔鸟图棋子  宋  洛阳围棋博物馆

直径1.94cm、厚度0.41cm、重量2g。型号大中号,材质陶。子形,圆边,两面平,颜色白色,1枚。

宋代对棋子的制作非常考究,品类众多,既大量生产了成本较低的陶瓷、琉璃棋子,同时也出现了昂贵的玉石棋子和水晶棋子,这说明围棋在宋代非常普及。

Image
Image

钧窑围棋罐   宋  故宫博物院

      陶瓷围棋子   宋  赛克勒考古博物馆

在这些围棋里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意趣,可以窥见诸多的宋人围棋尚趣以及当时鲜活的人情世态,其所具有的独特美学价值是应该要注意的。

Image

宋 刘松年 《十八学士图》局部

从这松下弈棋图玉版及相关宋画中,也可一窥宋代雅士的郁郁弈棋情趣,展现出来的那种浓厚的闲适生活状态,亦可视为宋韵文化滋养下的处世情怀。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两宋轻武重文、鼓励商贸的国策使宋代迅速走向中国古代社会的顶峰,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作为国粹的围棋地位日高,在宋代迸发出夺目光彩。

附录:

烂柯忘归  《浪迹丛谈·三谈》卷一〈观弈轩杂录〉引南朝粱“任昉《述异记》云:「信安郡有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按松窗百说云:「人间所以贵慕神仙者,以其快乐无恼,长生久视耳。今斯须便过百年,朝夕已经千载,不知自开辟以来,终得几局棋也?”

围棋别称  自古以来广泛流传的有:弈、坐隐、手谈、忘忧、烂柯、木野狐、方圆、乌鹭、黑白、玉楸枰以及星阵、略阵、鬼阵、坐藩、围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