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实空间在园林构景中的应用

 古建秦 2021-04-01
图片

园林实际空间是有限的,从有限的空间到无限的空间拓展一直是园林艺术追求的重要课题。
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空间艺术应用于园林构景中,可以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


图片

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实际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重要课题。


图片

地形、建筑、水体、植物和园路广场等元素的有机组成,是园林从有限空间到无限空间拓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地诉诸欣赏者的,而是以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引起游赏者的美妙感受。笔者拟从实景与虚景空间的塑造进行阐述,探讨园林艺术“在有限中寻找无限”的话题。


图片

实景与虚景的空间关系
“实景”是指布置在园中的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和园路广场及其组合构成的景观,是园中空间范畴内的现实之景。
“虚景”是“实景”以外的,没有固定形状、色彩的如光影、声、香、云雾、“景在园外”的艺术境界等。实景空间是有限的,而虚景空间是无限的。


图片

所谓“小中见大”、“咫尺千里”、“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等,指的就是园林所表现的两种空间关系。“小”、“咫尺”、“一峰”、“一勺”是现实景观空间,“大”、“千里”、“千寻”、“万里”是艺术想象空间。


图片

现实景观空间是物质空间,艺术想象空间则是审美想象空间。
现实景观空间显实,属艺术创造范畴,艺术想象空间显虚,属艺术审美范畴。现实景观空间是确定不变的,比较理性,艺术想象空间是不确定的、变化的,较感性。


图片

园林中的“实景”与“虚景”的关系是互为存在条件的。
没有实景,虚景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虚景,实景就缺乏灵气。
虚实空间上的对比变化遵循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因地而异,变化多端。


图片

有的以虚代实,用水面倒影衬托庭院,如颐和园的昆明湖,既扩延了整体园林的规范,又使万寿山丰富的景点不显拥塞。
有的以实显虚,在墙体上开凿漏窗,使景区拓延、通透,富有灵气。

图片

水景空间
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有魅力的一种造园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
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非常重视。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片

大水体有助空气流通,即使是一斗碧水映着蓝天,也可使人的视线无限延伸,在感观上扩大了空间。
水有虚涵明澄之美,可以给人舒畅空旷的感受,对于突破狭小园地空间的束缚来说是很有效的手段。


图片

小空间中水景处理可以通过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假象。
或筑堤架桥横断与水面,或涉水点以步石,如计成在《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当水面很小时,可用乱石为岸,并植以细竹野藤等,令人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图片


如桂湖园,它原是明代名士杨慎年轻时期的寓所,因湖堤植桂而得名。园所占地面积并不大,空间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首先是沿着西、南两面城墙围闭成的狭长空间地带,挖土成湖,水景成为小小宅园的主景。
桂湖园是这样处理它的水景空间的:湖中植荷,湖堤植桂,冉冉桂香,田田荷叶,使人心爽神怡,情意荡漾。恍若置身于自然,而忘却身处的只是咫尺之园。


图片

植物景观空间
植物造景是园林造景的主体。杨鸿勋在《江南园林论》一文中总结性地提出了植物材料的九大造园功能:即“隐蔽围墙、拓展空间”、“笼罩景象、成荫投影”、“分割联系、含蓄景深”、“装点山水,衬托建筑”、“陈列鉴赏、景象点题”、“渲染季节、突出季相”、“表现风雨、借听天籁”、“散布芬芳、招蜂引蝶”、“根叶花朵、四时情供”。


图片

利用植物的各种天然特征,如色彩、形态、大小、质地、季节变化等,本身就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空间,再根据园林中各种功能的需要,与小品、山石、地形等相结合,更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植物空间景观效果。


图片

广州兰圃是运用植物构造园林空间的较好例子,其面积虽小,但植物景观丰富,上有古木参天,下有小乔木、灌木及草本地被,中层还有附生植物和藤本,园内基本上是以植物来分割和组织空间的,使人在游览时犹如身临山野,显得幽深而宁静。


图片

而“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的植物景观则主要适合借鉴于面积较小的园林空间,达到拓展空间效果的有效手段。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和层出不穷、含蓄不尽的植物空间意境,使人们感受到的空间比实际的大得多。


图片

建筑空间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园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园林建筑除具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外,还有空间情态等作用,这便是园林建筑的多重性。


图片

张萱题倪云林画《溪亭山色图》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


图片

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这样就能在游览者胸中引发一种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图片

园路空间规划
园林道路与城市道路迥然不同,中国园林所谓“道莫便于捷,妙于迂”,“不妨偏径,顿置婉转”,“路径盘蹊”,“蹊径盘而长”等都不外乎是说园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忌直求曲,迂回曲折,婉转起伏。迂回曲折的园路在组织旋律的同时也放大了空间。


图片

园林是一种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空间的综合艺术,它所要表现的是咫尺山林的自然意象,而供艺术家驱策之地却是那么小,可以通过园路的起伏回环往复,于限制中寻求无限。
“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蜿蜒的曲径,增加了游园的时间和空间,使游人左顾右盼都有景,加大了游人感知的审美信息量,从而达到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小中见大的效果。


图片

在占地范围较小的园林绿地中,道路规划主要以对角线轴向布置,这样可以拉大空间距离,增加深远感。
根据观赏要求,可在局部地段膨胀形成各具特色的集散空间。


图片

园林中若以建筑、植物和山石等代表实景的话,那么光影和声、香、云雾等则表现为虚景。


图片

光影
光有日光和月光,影有投影和倒影之分。太阳是生命之源,光明的象征。一日之中,太阳的生沉起落给人丰富的联想,皇家园林则多用日光之词来比喻皇恩浩荡、如日普照。如北京的圆明园曾有的“心日斋”、“朝日辉”、“云日瞻依”等。


图片

月光妩媚清丽,是阴柔之美的典型。圆月给人以完美团圆的联想,月光清亮而不艳丽,使人境与心得,理与心合,清空无执,淡寂幽远,清美恬悦。宇宙的本体与人的心性自然融贯,实景中流动着清虚的意味,因此月光是追求宁静境界园林的最好配景。如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是以赏月为主体的景点。当月挂苍穹,天上之月和水中之月映入亭内设置的镜中,三月共辉,赏心悦目。


图片

计成《园冶》中所言的“梧荫匝地”、“槐荫当庭”和“窗虚蕉影玲珑”等都是对植物阴影的欣赏。苏州留园“绿荫轩”,临水敞轩,西有青枫挺秀,东有榉树遮日,夏日凭栏,却能领悟明代高启“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的诗意。至于水中的倒影,明代计成这样描述:“池塘倒影,拟入鲛宫”,“动涵半轮秋水”。


图片

苏州拙政园中的倒影楼和塔影亭都是以影来命名的景点。塔影亭建于池心,为橘红色八角亭,亭影倒映水中似塔。蔚蓝色的天空,明丽的日光,荡漾的绿波,鲜嫩的萍藻和红色的塔影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巧妙的虚实组合的借景手法,增加了层次,丰富了园景,从而达到拓展空间的目的。


图片

香气
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如苏州拙政园有“远香堂”,源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而“雪香云蔚”则以欣赏梅花盛开如堆雪积云,幽香袭人为主。


图片
图片

再如沧浪亭的“闻妙香室”,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和怡园的“藕香榭”等,这些名字不仅表达了该景点周围所种植植物的特点,而且将那特有的短暂香气定格在名字中,让人一年四季都感到幽远的清香


图片

声音
以园林环境中不同声响所传达的意境。苏州拙政园“留听阁”取义“留得残荷听雨声”,杭州“柳浪闻莺”也是此类意境的经典之作。


图片

扬州个园中的“宜雨轩”和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都表达了人们对雨之滋润、雨之乐奏的期望。


图片

园林中琴声悠扬,这种背景音乐令人如入仙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种感觉在优美的园林环境中尤为强烈。


图片

吴江退思园中的“琴台”,窗前小桥流水,隔水对着假山小亭,东墙下幽篁弄影。在此操琴,真有高山流水之趣,尽得意境。


图片
云雾
云雾气象景观为主而形成的朦胧美之意境。嘉兴南湖“烟雨楼”、承德避暑山庄“四面云山”等皆属此类。
虚景的塑造一方面在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在于观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正如虚景需要实景来陪衬,实景也需要虚景来烘托。虚与实是相互对立依存,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两个方面。如此变幻玄奥的虚景,为园林空间的拓展增添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图片

在园林艺术中,一切问题最终归结为空间的处理及布局。空间表现都是要通过实体要素的传递和表达,山石、水体以及花木和建筑等因素,不是孤立地诉诸欣赏者的,而是以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引起游赏者的美妙感觉。
陈从周先生在《续说园》中讲到:“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这是一语中的之论。


图片

中国古典园林重在由空间处理所产生的视觉、知觉效果,进一步引发、开拓出心灵空间。空间景态――视觉、知觉反应――心里境界,是古典园林空间美的生成过程。
这种由具体的物景空间的创造,在自然、亲切的物景空间中,传达无限的情思逸韵,是中国园林令人百游不厌、耐人回味的关键。


图片

这种模糊、流动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境界,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空间处理的原则和细部手法:
在以静观为主的空间处理上,追求如画的效果,以情韵取胜。


图片

手法之一:框景手法。即以园林建筑物或园墙的窗及门洞为画框,框入相对的邻景,造成如画的感觉。在江南园林中洞门的边框常用青砖镶嵌,配合白墙,成明净简洁的“画框”,使得入框的景致格外鲜明而引人注目。此外,空窗及漏窗也可以成为框架,纳入景物。


图片

在观赏者原本可能漫不经心走过的地方,却因为透过一扇门窗、洞口而看到,立即产生一种赏画的专注与想象。这样,欣赏节奏放慢,时间延长,增添了心理上的情趣,无形之中就等于扩展了空间。


图片

欣赏者不再因为短时间内信步走完了一个小空间而感到穷尽,在这种画框前驻足品味时,在心理上会有一种空间很丰富的幻觉。


图片

手法之二:“以壁为纸,木石为绘”的手法。《园冶・掇山》讲到“峭壁山”时,就谈到了以窗为画框,以粉壁为纸,以叠石、花木为绘的造景效果:“峭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图片

墙壁,本来给人以封闭、呆板的感觉;对于小园空间来说,墙壁的处理就更为重要,以粉壁为绘便是江南园林的常用手法。像网师园的“殿春簃”庭园就是一例。对动观空间的处理重在取得移步换景、尽变穷奇的效果。
可以归纳为流动性原则或者说“变”的原则。


图片

手法之一:“曲径通幽”,以曲折回环的路径或游廊来组织景点,使之成为蜿蜒曲折的整体空间。曲折之中,能给人以变化之趣和流动不尽之感。
如苏州畅园,园本身的空间很有限,呈纵向狭长状。为避免纵向狭长的小空间给人的促迫感,在园入口处经“桐华书屋”进至园内后,衔接了一条游廊,使游人很自然地由书屋进到曲廊,沿廊曲折前行直至纵深处的“留云山房”。


图片

沿廊而行,一路曲折,既欣赏了廊旁之景,又在欣赏的愉悦感中不知不觉地来到主要建筑物前,感觉上并不觉得这段空间促迫。


图片

手法之二:分景、隔景。是通过分割空间,增加景色的层次,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从而使观赏者感觉上好象扩大了空间。


图片

在中国园林中这种“分”、“隔”往往是通过透空的空廊、门洞、窗口而使被分割的空间相互渗透,隔而不断,也就是有隔有通,“实”中有“虚”。


图片

手法之三:利用空间的开合对比,改变空间的大小。相对于幽邃的闭合空间人们往往更赞美和爱好开阔的敞开空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闭合与敞开相间、交替处理、互相对比的造园技法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而且扩大了空间感。


图片

园林艺术是集众多要素于一身的综合空间艺术,无论是拙政园的景随路转,还是扬州个园的春往秋来,都能通过景物的布置,在有限的空间内使人不觉其小,这就是园林空间设计的迷人之处。


图片

在园林构景中,不仅要靠设计者通过有限的实体要素而获得实景空间的不断延伸,同时也需要欣赏者心灵因素介入,追索无限虚景空间。因此,要虚实结合,以“实”制约“虚”、规定“虚”;以“虚”自由地扩大“实”、丰富“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创造出独特的园林空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