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到底懂不懂音乐

 佳丽世界 2021-04-01

(朗读者:赵朋)


这两天翻看隔壁老林的讲座,发现介绍的国内音乐大多带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回首想想,能让我们记住的中原文化的音乐,除了大型活动用的颂歌类音乐外,其它微乎其微。

国人到底懂不懂音乐?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放眼世界,似乎又差的很远。

前几天《快乐大本营》里有这样一个桥段,何炅考谢娜,能不能听音乐进准一首歌的节奏。可见能按照节拍唱准一首歌对我们是比较难的事。

想想看,我们去K歌,音乐起,多数人是认真盯着屏幕上的歌词提示才开始张嘴,而不是听节拍旋律。如果赶上制作粗糙的字幕,音乐已经过去歌词刚刚开始,演唱者却浑然不觉,依就扯着脖子高歌。我家的歌唱家姨妈,一次唱《我爱你中国》,这是她唱了千百次的歌,还是盯着屏幕。就连很多著名歌唱家在演唱会上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某日在街头,看到黑人朋友在打鼓,随便几下各种节奏喷薄而出,可见强大的基因多么重要。

接下来说说音乐的民族性吧。

有次去内蒙,同行的还有几位音乐爱好者。酒过三巡,当地同胞开始载歌载舞,我们一桌却干坐着拍手,有蒙族朋友过来邀请,便是你推我我推你,没人敢上前。真的不会吗?非也。汉民族文化的长期压抑,使得关键时刻放不开天性。

汉族崇尚的是儒家文化,讲的是食不言寝不语;言不尽歌之,歌不尽舞之,这样文化教育出来的人们,怎么还会有奔放的豪情。

这也和生活方式有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少数民族的丰富生活成就了他们音乐创造力的多样性。而汉族则不然,生活相对稳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内容的局限性,使得汉民族的韵律感比少数民族差,讲究的是规律和重复,就像我们的诗词,大多是两拍句式,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式单调,平缓。

同时,汉族人对歌曲往往更重视歌词而不是音乐和节拍。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说法:“《好久不见》歌词写的真美!”拜托!你听的是歌曲而不是配乐诗朗诵。无独有偶,最近火的毛不易的《平凡的一天》也是如此。想来《鹊桥仙》在过去时代一定是曲牌,填上词很美,时间一长也免去了唱的麻烦,变成了诵读。可见国人对歌词是多么的看重。

过分地重视歌词就容易忽略音乐本身。

我们经常会说,某歌星唱得真好!很少说,这首歌的编曲真棒!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一首歌曲是歌手的艺术还是乐手的艺术?

在国人眼里,往往听歌就和听戏一样,听的是角儿,而不是拉胡琴的。只要角儿在唱,谁还在乎伴奏的是乐队还是伴奏带?

如果让你不假思索地说出国内著名的乐队的名字,或许会是:beyond、黑豹?再多恐怕要好好想想了;要让你说出国外著名乐队的名字,可能张嘴能说出好几个:披头士、老鹰队、皇后、黑色安息日、滚石。在欧美音乐排行榜前十名的绝对是乐队而非歌手。

对乐队不重视,对音乐家更是忽略不计。

走进德国中部巴赫的故乡图林根州小城,首先看到的是巴赫塑像。让我们朗朗上口的音乐家大多是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即使你张嘴就能说我国著名木匠鲁班的名字,也未必能说出国内音乐家的名字。如此,国人对音乐的需要不是第一位的。

综上所述,国人是懂音乐呢?还是懂音乐呢?还是懂音乐呢?呵呵,你说呢?

 (配乐选自:night floater G弦之歌 

上一篇:流连不忘的日本枯山水

佳丽陪你一起看细水长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