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一中史话

 佳丽世界 2021-04-01

(朗读者:赵朋)

历史上,甘肃地处偏远、“苦甲天下”,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落差很大,这也造成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据考证,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中,甘肃共出了775名进士,仅相当于江浙地区一个县的水平,从未出过状元。尽管如此,甘肃人发展地方教育、兴办书院的热情不减,据统计,整个清代,共创办书院105所,分布于全省各地。

晚清,科举制度日益没落,随着“西学东渐”的开始,以1898年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为开端,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甘肃也在其中。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陕甘总督菘蕃令兰州候补知府杨增新在畅家巷旧兵营筹建“甘肃大学堂”。次年建成,改名为“甘肃高等学堂”(1903年又更名为甘肃文高等学堂),并邀请知名学者刘光蕡任总教习,后因倾心教务,过度劳累,病逝,随后由兰州学者刘尔炘继任。刘尔炘是兰州人,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晚年主持修建五泉山庙宇、盐场堡河堤,造福一方。

甘肃高等学堂是新式学堂的开端,类似大学预科。刘光蕡任总教期间,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属于中国教育史上的首倡。同时,还开设外语课程(日语、俄语、法语),并聘请日、俄、比利时外教授课,这在当时极为少见。

辛亥革命后,学校一度停办。后于1912年更名为甘肃省中学校,次年又更名为甘肃省立第一中学。1917年,由毕业于本校的著名教育家水梓担任校长,以“弘毅”为校训,意在远离传统教育的拘羁,活跃、开朗、自强不息。

提起这位水梓先生,在兰州是赫赫有名的。他终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曾任甘肃省教育厅长。修建了陇上名园“水家花园”,当时的文化名流云集于此,品味艺术、交流思想。其子女均学术成就斐然,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即为其孙。

1936年该校又更名为甘肃省立兰州中学。抗日战争中,因日寇轰炸兰州,在校长张作谋带领下迁至甘肃临洮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创办刊物、组织宣传队、编排节目,分赴各区县宣传抗日。尤其兰州中学的话剧,在当时极受群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于1953年更名为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并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 “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课。

1980年学校改由省教育厅直属,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1981年又被确定为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的一所重点中学。学校工作走上正轨,教学秩序恢复正常。

一所中学的变迁如国家变迁的缩影,百年里,一代代学子在兰州一中成长,又纷纷走向世界。

七月里,作者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放眼望去浓缩着兰州一中历史的“弘毅院”依然屹立在夕阳里。信步走进,熟悉的教室,仿佛回到三十年前,上课铃声、讲课生、学生的嬉笑声又回到耳畔,禁不住热泪盈眶……

上一篇:从古至今的那些“奇葩”考题

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