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佳丽世界 2021-04-01

(朗读者:赵朋)

求学至今,每每心怀敬畏、静心细读《六祖坛经》,即使是蔡志忠的漫画版,也总是备受打击:认了吧,你与“顿悟”无缘。

六祖者,慧能也,就是那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一首偈子传千古的舂米僧。五祖弘忍夜授《金刚经》,密传慧能顿教及衣钵的故事已为世人熟知。六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用简易修持取代繁琐义学,形成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这首嗟讶同门的法偈,较之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在我等俗人的眼中,已然高低立现,如果说后者还停留在“只在门外,未入门内”的状态,那么前者更臻于“见自本性”“万法无滞”的境界。

《六祖坛经》记载了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和言教,由其弟子法海等集录,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如慧能所倡,所谓“顿悟”,应指不用渐进积累而突然达到佛的精神境界。这正与北宗所主张的修行过程中需分阶次,只有长期甚至累世的努力才能达到证悟成佛的“渐悟”相对。

读《六祖坛经》,总想起慧明和尚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灵光乍现、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这些顿悟的表现,于我仿佛绝缘。年少时以为历练不够,不得要领;待年长,还是经常一头雾水。细思之,可能缺少慧根又顾念太多,因而难以参透吧。

然而即便如此,在品味禅宗的故事中,也时时能体会到禅之美妙,比如野狐在“不昧因果”中解脱,参透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每一个过程;百丈禅师高龄九四,仍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见有能力工作而又有工作做,未尝不是天福;沩山灵祐从炉中取火中顿悟,得与不得,也许取决于濒临绝望时能否再进一层……这正如林清玄所言,“禅可以用来打开心结,可以透过自我的改善,而去除掉心灵的一切染着、束缚、蒙蔽、动乱、障碍、无明、愚痴、欲望等等,使我们找到真实、本有、光明的自我。”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冬去春来,宅家已有月余。办公之余远眺窗外,不觉间柳枝已笼青烟。“顿悟”也好,“渐悟”也好,法本一宗,然而人有利钝、见有迟疾而已。红尘万丈,纷纷攘攘,身在俗世,责任肩扛,敬业、孝悌、亲子、恭友,做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吧,心怀善念,保持本真,亦为难得,正是“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不通佛理,只为俗慨;外行之语,哂笑了之。

插画:鼎然

上一篇:考试季呓语


云无心,以出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