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与不幸

 佳丽世界 2021-04-01

(朗读者:赵朋)

诗论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不过从初唐的王杨卢骆,到晚唐的小李杜,细观唐代“大咖”们的经历就会发现,在国家兴衰的大背景下,也许诗人的不幸更能成就诗之幸。

初唐诗人王绩,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勃六岁能文,少年得志,后因《檄英王鸡》坐罪免官,“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杨炯年少中举,却终身不受重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陈子昂壮志难酬,登幽州台而怀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七绝圣手王昌龄得罪权贵,被一贬再贬却不改初心,“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岑参入仕无门,两次出塞,“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孟浩然科考落榜,寄情田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仙、诗圣不必多言,诗佛王维年少有为,看透官场,隐居辋川,“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中唐诗人孟郊三考进士,即使“春风得意马蹄疾”,也怎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韩愈身世凄苦,宦海沉浮,“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诗鬼李贺历经三帝,命运多舛,“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元稹早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丧妻,“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柳宗元出身高贵,少年聪慧,却长年流放偏远地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豪刘禹锡屡遭打击,面对挫折两度放言,“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及至晚唐,杜牧通晓历史,胸怀天下,却生不逢时,只能咏史寄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少年困苦,颠沛流离,官场到处碰壁,“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立身行事之境界,但纵然洒脱恣意如谪仙人,也不甘“独善”,孜孜以求入仕为官。然而,纵观我们所熟悉的唐代诗人,即使身在盛唐,恐怕也就少数如贺知章、张九龄等,堪称官运亨通吧。其他人或仕途坎坷,或起起伏伏,不同的经历也造就了不同的选择,或寄情山水田园,或走马放歌塞外,或心怀大爱忧国忧民,或纵情欢场借古讽今……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创作脱离不了家国情怀,但更关乎个人的感受。无论是壮志难酬的古风,还是清新自然的绝句,抑或直抒胸臆的律诗,真情实感的流露,都远比逢迎唱和、无病呻吟要直达人心。是以流传千古,必有动人之处。

上大学时,古代文学课本受作者时代所限,还留有阶级斗争的痕迹。反抗封建压迫、反映民间疾苦的是为上品,内容不够“上进”的也徒有形式之美。其实现在想来,没必要强行拔高,正如没必要给李商隐的无题诗赋予高大上的内容,其抒发的只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这种“求而不得”的情感,正造就了让人由衷感受到的美。

得与不得,淡然而处之,诗中自有平和之气;奋起而抗争,自然外露慷慨之意。因此,幸与不幸,于诗人而言,也许正是不幸在人,幸运在诗。

插画:鼎然


上一篇:仪式生活


云无心,以出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