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尹湯液經》(全本.文字版)

 leo953 2021-04-01
传说伊尹是个厨师,但是一个会中医的厨师,而且后来还做了类似宰相一职的官。看来古人是一通全通的全能高手。以后留着慢慢翻译。
目录章名
太陽病證論第一
陽明病證論第二
少陽病證論第三
太陰病證論第四
少陰病證論第五
厥陰病證論第六
病不可發汗證第七
不可發汗上篇上
不可發汗上篇下
不可發汗中篇上
不可發汗中篇下
不可發汗下篇上
不可發汗下篇下
病可發汗證第八
可發汗上篇
可發汗中篇
可發汗下篇
發汗以後證第九
發汗後上篇
發汗後中篇
發汗後下篇
病不可吐可吐吐後證第十
病不可下證第十一
不可下上篇
不可下中篇
不可下下篇上
不可下下篇下
病可下證第十二
可下上篇
可下下篇
發吐下.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汗吐下後證第十三
發汗吐下後上篇上
發汗吐下後上篇下
發汗吐下後中篇上
發汗吐下後中篇下
發汗吐下後下篇上
發汗吐下後下篇下
結胸痞第十四
結胸痞上篇上
結胸痞上篇下
結胸痞下篇上
結胸痞下篇下
腹痛第十五
嘔吐噦第十六
嘔吐噦上篇
嘔吐噦下篇上
嘔吐噦下篇下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上篇
吐利下篇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上篇
下利中篇上
下利中篇下
下利下篇
下利便膿血第十九
火邪清血第二十
氣上撞第二十一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上篇
心下悸下篇
消渴第二十三
衄第二十四
如瘧第二十五
熱入血室第二十六
發狂喜忘瘀血第二十七
發黃第二十八
發黃上篇
發黃中篇
發黃下篇
中濕第二十九
風水皮水黃汗肺脹第三十
風水皮水篇
黃汗篇
肺脹篇
中暍第三十一
剛痙柔痙項背強第三十二
剛痙柔痙篇
項背強篇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
咽病下篇
辨脈法
平脈法上
平脈法下
考次《湯液經》序
第一次校字: 2007-02-01
第二次校字: 2007-02-02
第三次校字: 2007-02-04
醫家典籍,向推仲景書為湯液家鼻祖。仲景之前,未有傳書。惟皇甫士安《甲乙經.序》云:『伊尹以亞聖[1]之才,撰用神農《本草》[2]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據士安言,則仲景前尚有伊聖[3]創作之《湯液經》。仲景書本為《廣湯液論》,乃就《湯液經》而論廣之者。《湯液經》初無十數卷,仲景廣之為十數卷,故云『論廣《湯液》為十數卷,』非全十數卷盡出其手也。玆再即士安語而詳之。夫仲景書既稱為「論廣《湯液》」,是其所作,必為本平生經驗,就伊聖[3]原經,依其篇節,廣其未盡;據其義法,著其變通。所論廣者,必即以之附於伊經各條之後。必非自為統紀,別立科門,而各自成書。以各自為書,非惟不得云『廣』,且亦難見則柯,勢又必將全經義法,重為敷說。而仲景書中,從未見稱引一語,知是就《湯液經》而廣附之者。若然。則《湯液經》全文,則在仲景書中。一字未遺矣。
[1] 作「元聖」。
[2] 作「《神農本草》」
[3] 作「任聖」
仲景書讀之,觸目即見其有顯然不同之處。即一以六經之名作條論之題首,一以『傷寒』二字作條論之題首。再讀之,又得其有顯然不同之處。即凡以六經名題首者,悉為書中主條。凡以『傷寒』二字題首者,悉屬篇中《廣論》,而仲景即自謂其所作為論「傷寒卒病」。於是知以『傷寒』二字題首者為仲景所廣,以六經名題首者為伊聖之經。標幟分明,不相混竊。孰經孰傳,讀者自明。於以知士安之言,果不虛妄。
《湯液經》後世無傳本,惟班固《漢書.藝文志》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未著撰人姓名,今其書亦不傳。然即其名,以測其為書,知為湯液經家,憲章《湯液經》而作之者。湯液經家述論之著錄者,莫古於此。其書名為《湯液經法》,知《湯液經》原文必悉具書中,無所抉擇,於是知東漢時,《湯液經》尚巋然獨存。
《湯液經》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間。惟湯液經家授受相承,非執業此經者不能得有其書。醫師而異派者,無從得睹其書。漢世岐黃家言最盛,湯液經學最微,以是傳者蓋寡。嘗謂醫學之有農尹、岐黃二派,猶道學之有羲孔、黃老二派。岐黃之說,不如農尹之學之切實精純。黃老之言,不及羲孔之道之本末一貫。岐黃學派,秦漢以來,流別甚多,著錄亦廣。《漢志》所載《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五臟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臟狂顛病方》十七卷,胥屬岐黃家言。知者,以湯液家以六經統百病,岐黃家以五臟六腑統百病。而熱病客疾,亦皆岐黃家之詞。故知凡此諸屬,皆岐黃家言也。農尹之學,則稽諸載記。湯液家外無別派,《湯液經法》外無二書;足證此學在當時孤微已極。幸仲景去班氏未遠,得執業此經,而為之論廣。伊聖[1]之經,賴之以弗墜。此其傳經之功。實較論廣之功,尤為殊重,而絕惠偉,可貴可謝者也!《名醫錄》云:『仲景受術於同郡張伯祖。』《醫說》引《張仲景方論.序》云:『張伯祖南陽人,性志深簡,篤好方術,診處精審,療皆十全,為當時所重。同郡張仲景異而師之,因有大譽。』據此。則伯祖實為《湯液經》傳經大師。
[1] 作任聖
或曰。仲景書開端即首揭中風、傷寒、溫病,全書所論悉不外此三端。是以三陽三陰篇中,屢有特為標出之中風與傷寒條。所標出之傷寒條,即論所首揭之傷寒病,非作者有兩人也。予叩之曰:篇中屢有特為標出之中風條與傷寒條,何以全書無一特為標出之溫病條?又案所標出之中風條,『中風』二字之上悉冠有六經之名。如在《太陽篇》者,必題云『太陽中風』。在《太陰篇》者,必題云『太陰中風』。何以所標出之傷寒條,無一上冠有六經名者?既云標出之傷寒條為論傷寒病,則是凡以『傷寒』二字題首者,決無有論涉中風與溫病者矣。然檢《辨太陽病.中篇》[1]有云:『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今案此條證論,首稱『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據其句中所云之『復』字,知未發汗前必煩。考本篇論『煩』之條有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證以是條所論,則屬煩躁而應服發汗藥者,實為中風證。其『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下稱云:『脈浮數者,可更發汗』。而《辨太陽病.末篇》有云:『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證以是條所論,則脈浮數而應解表者,亦為中風證。其『脈浮數者,可更發汗』下云『宜桂枝湯主之』,而《辨太陽病.首篇》有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又《辨太陽病。中篇》有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攻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據是二條所論,則屬桂枝湯證者,亦為中風證。以上諸證,證明『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全條所論,字字皆屬中風。何以此條論首,不題之為『中風』,而幻題之云為『傷寒』?
[1] 繁體版作「然檢辨《太陽病.中篇》」,據簡體本改。
又《陽明篇》有云:『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據此條文中所云之『若吐、若下後,不解』,知其未曾服發汗藥。據其所云之『不惡寒』,知其病本不惡寒,非因服發汗藥而惡寒乃解者。據其所主之大承氣湯,知非不可下之風溫症,而為發熱不惡寒之溫病。何以此條亦幻題云『傷寒』?如此之類,篇中尚多,究作何解,於是難者啞然。
愚徐為之解曰:玆即《廣論》之故也。伊聖[1]《湯液經》,以六經名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仲景《廣論》[2]以『傷寒』二字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是以篇中以『傷寒』二字題首之條,有論中風者,有論溫病者。伊聖[1]以六經名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理出當然。仲景以『傷寒』二字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例援舊慣。《難經.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據此之云,足見中風、傷寒、溫病三端,舊醫統謂為傷寒。仲景之作。欲不溷於伊經,捨易題首,無由辨識。而易題之辭,求如六經名之能統中風、傷寒、溫病三端者,實捨『傷寒』二字之沿習語,無有可取。故遂假之以作標幟,藉以別於伊聖[1]之經。篇中論首『傷寒』二字之上,悉未冠有六經名者,即職是之故。若謂此二大標幟為出一人之手,豈有既已以六經名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又復別以「傷寒」二字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者?若謂以『傷寒』二字題首之條,為專論傷寒病,則明標題云「傷寒」,而所論者乃中風。明標題為「傷寒」,而所論者乃溫病。作者並不發熱譫語,何至顛倒若是?至仲景之所以必以『傷寒』二字題首者,以前此經師所廣,悉仍以六經名題首。篇中辭句較異者皆是,遂致與伊聖[1]之經混同無別故也。以六經名題首言增廣諸條,疑即出《湯液經法》,惜無文以據明之。至伊經之所以不標出溫病者,以溫病與中風傷寒之區分甚顯,不必標出而已易明故也。其所以必標出中風者,以中風與、傷寒之辨甚微。必須標出而畔岸乃見也。其所以不標出傷寒者,以已標出中風,而為傷寒者自可見也。
[1] 作任聖
[2] 簡體版無《》符號
又伊聖[1]之經,於中風、傷寒、溫病三端,惟標出中風一門;仲景之於伊經,亦尚左尚右,亦步亦趨,其《廣論》[2]中有如是之一條云:『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嗚,心下痞堅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堅也。甘草瀉心湯主之』。此條論首之『傷寒中風』四字,即仿伊經之標題。云『太陽中風』、『陽明中風』者,其上之『傷寒』二字,為中風、傷寒、溫病三端之總括語,其下之『中風』二字,乃為實指三端中之中風證。故此條所論證象,悉是中風誤下,而非傷寒。若以之解作傷寒病與中風病,則是傷寒、中風證象方治,壹是渾同,無有別異者矣。於是難者渙然。
[1] 作任聖
[2] 簡體本無《》符號
然猶曰:《商書》[1]灝灝,估屈聱牙。此則文從字順,不類《伊訓》[1],何也?愚語之曰:齊人傳經,每以齊語易故言,故齊詩、[2]齊論,多有異文。墨子引書,亦喜以時語變古語。《史記.五帝三王本紀》所援載虞、夏、商、周之典謨訓誓。其原文之古語,史遷每以訓釋之字更之,致與《尚書》所載,語則同而詞迥別。蓋周秦兩漢,傳學之風尚,類喜以今字易古字,以時語變古語,故《逸周書》亦文從字順,非偽作也,傳之者以訓釋之字更之之故也。《湯液經》傳自漢師,自不能別於風氣之外。此經之文從字順,與墨子引書,史公紀古,齊詩齊論之有異文,《逸周書》之文從字順同故。皆傳經之師,以今字易古字,以時語變古語,以訓釋之字,更原文之所致。如「圊」者,廁也,今字也。古文字少,假借『清』為之。凡《脈經》本中,諸言『必有清血』、『必清膿血』,字皆作『清』,而三陽三陰篇本,則有作『圊膿血』者矣,此則為其以今字易古字者也。又何休《公羊解詁.文十三年》傳注云[3]:「『所,猶時』,齊人語也」,『所』即古語,『時』即今語也。凡《千金翼方》本中,諸言『日晡所發熱』、『日晡所發潮熱』,語皆作『所』。而《脈經》本,則有作『日晡時』者矣;此則為其以時語變古語者也。又顏師古《漢書.高帝紀》注云:『若,及也。』《脈經》第九卷,《平熱入血室篇.婦人傷寒章》:『無犯胃氣若上二焦,必當自愈』。《千金翼方》本作『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當自愈』。此即為其以訓釋之字更原文之證也。又古人傳學,悉由口授。後師說之,每多隨意舉文,不遵原次。或增其字句,或減其字句,或改易其字句。故有一條兩舉,而彼此異詞者,亦多折節錯出,失次失類者。此等情實,試舉《脈經》第七卷校之,逐頁可見,斯亦《湯液經》文,與《伊訓》、《太甲》離其肖貌之又一大因也。即以《尚書》證之:《尚書》傳自孔門,歷秦至漢,年數未多,已有今文古文之大異。《湯液經》由商初以至漢末,經歲幾及二千,其間師師相承,其詞其句,不知其幾經改易。若硜硜然,執《伊訓》、《太甲》之文,以比擬求信,恐果得原文原本,亦將因不通其句讀,與不識其字之故,又必攻其為偽作者矣。且篇中去舊貌未遠者,亦尚有,如《脈經》第七卷《可發汗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屬桂枝湯證』。此條之文與《商書》、《商頌》,形貌即甚相近,其方質廉厲之氣,比諸東溪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書之譙譙,周書之諤諤,顯有時代之別。以仲景之善於屬辭,極力模擬,亦僅得其肖貌,而神弈骨駿之概,不逮遠甚。即此證之,其真為伊聖之作,固無疑矣。又此條三陽三陰篇本作『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此增減其一二字,而文氣頓覺近時。察乎此,即得《湯液經》文,所以不類伊訓之實矣。至是難者「唯唯」。
[1] 繁體本無《》符號
[2] 依簡體本加、符號
[3] 簡體本作:何休《公羊解詁》文十三年傳注云
《廣論》之惑已明,再辨叔和撰次。《甲乙經。序》又云:『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案今本仲景書卷端即題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所謂「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遺論,以之次入仲景書中是也。若然,則今本仲景實為伊聖[1]之《湯液經》、張仲景之《廣論》、王叔和之《仲景遺論撰》[2],三種集合而成。求之叔和撰次書,見《辨太陽病.首篇》,其篇末二條之前條云:『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其後條云:『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此二條證治悉同,前條首題『傷寒』二字,自是仲景自為,後條『問曰』『答曰』之語,必出仲景弟子記錄。以『問曰』若是仲景。則書中必不復有前條;『答曰』為是仲景,則其語自屬遺論。再證以前條為《脈經》中撰次本所有,後條為《脈經》中撰次本所無。既有此取捨之印迹,更見其屬撰次之顯然。據是以推,《辨脈》《平脈》二篇,皆屬問答。則二篇悉是弟子之書。惟《辨脈法》之答語稱『答曰』,《平脈法》之答語稱『師曰』,有此顯異。又二篇辭氣,亦多不類,必作者本非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