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爱为名,被誉为“贫民圣人”的特蕾莎修女,还有另一个面孔?

 Txhhxt 2021-04-01

《寄兴》中有言:“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能被冠以“圣人”2字的,古往今来只有寥寥数人,不过,圣人就没有私心么?其实也不见得。在西方,特蕾莎修女之名可谓如雷贯耳,她以爱为名,致力于消除世间一切贫困,被誉为“贫民圣人”。另外,特蕾莎修女还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她的所作所为,尽在世人眼中。

然而,尽管特蕾莎修女已经将“人性之善”贯彻到了极致,可还是有人对她妄加非议,甚至还列出了种种证据,难不成,她还有另一个面孔?

特蕾莎修女,原名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1910年出生于马其顿首都,除了父母外,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特蕾莎集全家人的宠爱于一身,在一个充满爱意的环境中长大,她自然心怀感恩。此外,特蕾莎和家人一样,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那个聚集了大量穆斯林的城市中,她们一家也算“另类”了。12岁那年,特蕾莎加入了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在聆听教诲、并亲眼看见照片后,她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这世上,竟有这么多人被贫困深深折磨。

杜甫有一个梦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有感同身受,才会有崇高理想。遗憾的是,杜甫已经老了,他没有能力去实现愿望,相比之下,特蕾莎身上却隐藏着无限潜力,因为她12岁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15岁时,特蕾莎和姐姐一起去了印度,在那里,她可以接受一套完整的传教士训练。5年后,特蕾莎成了一个真正的修女,在不久的将来,她将致力于慈善事业,为消除贫困而活。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的国家,穷人与富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在印度那几年,特蕾莎曾切身体会过这一点。1940年,特蕾莎在一所中学担任校长,她能明显地感觉到校内外是“两个世界”,校内充满欢声笑语,校外却充斥着痛苦的呻吟声,乞丐、病人、流浪儿童,他们才是社会的主流。1947年,霍乱和麻风病席卷了印度,在特蕾莎的请求下,教皇终于同意她以“自由修女”的身份到外面行善了。与此同时,特蕾莎还被赋予了安置穷人的权力,这是她帮助穷人的机会,也是行善积德的开始。

学了几个月的医疗技术之后,特蕾莎每天都行走在大街小巷之间,她给穷人看病、提供食物、找住的地方,只要能帮上忙,她都会不遗余力去做。一天,特蕾莎被深深震撼了,因为一片药,穷人之间相互“推辞”,他们都想将其交给最需要的人。其实,善良与贫富无关,虽然穷人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没有失去人性。此外,特蕾莎还发现了许多穷人家的孩子拥有罕见的智慧,如果有学可上,他们一定会改写命运,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后来,特蕾莎集资修建了学校、垂死者收容院,她让孩子接受了知识的洗礼,让奄奄一息的人能够体面离开。1979年,特蕾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成了西方人心中的圣女。然而,在特蕾莎去世之后,却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在《特蕾莎修女的阴暗面》一书中,3名加拿大学者认为特蕾莎是个沽名钓誉、虚情假意的“骗子”。首先,特蕾莎的行为破坏了印度的种姓制度,间接制造了一些不必要的摩擦,给政府带来了麻烦。

其次,特蕾莎建造的孤儿院很可能是为了拐卖儿童,而且她本身就是一个天主教徒,向来将吃苦视为“享受”,她所谓的“感同身后”只是一个个谎言。最后,他利用慈善组织收集到的捐款不知去向,因为她的准则之一就是不对外公布财产用途和去向,这就给人提供了一个遐想空间。总之,世人对特蕾莎褒贬不一,关于她的争议也没有中断过,那么大家,更倾向于哪一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