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德国虎式自行火炮家族,一个浪费资源,没有实战价值的家族

 丹书战史 2021-04-01

虎式自行火炮是二战中德国以虎王重型坦克底盘为基础研发的武器装备,它的作用是为军级单位提供大威力远距离火力输出,不过该系列自行火炮只生产了一辆样车,计划中的4个型号也没能全部实现,是一个典型的面子工程,实战价值非常低。

 虎式自行火炮

过分追求重火力

二战前,德军就十分重视炮兵的建设,炮火支援涵盖了从师级单位到基层步兵班,火炮种类丰富。即便如此,二战开始后,德军仍然感觉基层部队的炮火输出能力不足。

波兰战役之后,德军开始给部队装备第一代的三号突击炮和“野牛”自行火炮,其中“野牛”在接下来的作战中表现优异,它的150毫米步兵炮具有超强的破坏力和震慑力。

 野牛自行火炮

在那之后,德军又陆续研发了一系列的自行火炮,如“黄蜂”、“野蜂”等等,这些武器的实用性很强,战场活跃度很高,给德军的作战行动帮了大忙。也正是二战的前中期,德军开始越来越迷恋大口径重炮。

二战之前的德军就已经开发出“卡尔”臼炮和“古斯塔夫”巨型列车炮,这样的怪物级装备说到底还只是特种装备,还不打算普及开来;而战斗中遇到的盟军重型武器和艰难的城市战,则把德军向重甲强炮的路线越推越远,尤其是没有身临一线的元首,更是认为重炮是摧毁一切对手的有力武器,并且频繁的干预武器装备研发工作,以他那并不专业的眼光,要求设计师研发的武器装备一定要高大威猛、帅气、攻击力超群。

 卡尔臼炮

在这样的思路下,二战中德国上马了一系列不具备实用价值的疯狂重型武器项目,例如超重型坦克等,虎式自行火炮也是其中一个系列。

虎式自行火炮家族

1943年,德国正在研发虎王重型坦克,德军提出了以虎王底盘为基础研发重型自行火炮的计划,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1945年第一辆样车通过了基本测试,随后项目被叫停。

虎式自行火炮 

虎式自行火炮家族总共有4个型号,为了迷惑盟军,仍然将其称为“蟋蟀”,让人误以为是“蟋蟀”自行火炮的后继版本,他们分别为17型、21型、30型和42型。17型安装的是K72SF型170毫米榴弹炮,21型安装的是Mrs18/1(Sf)型210毫米榴弹炮,30型安装的是305毫米L16重炮,42型估计是安装420毫米的重型臼炮或者火箭炮之类的武器。

四个型号中只有17型最贴近现实,造出的样车也正是这个型号。四个型号中无论哪一种,搭载的火炮重量都不轻,加上大口径带来的巨大后坐力,就连虎王重型坦克的底盘也不能承受。

虎式自行火炮 

设计师首先对底盘进行了改造,取消了上层建筑,延长了车体结构,将动力舱前置,如此一来车体后部3/4的位置都是战斗室,足以容纳火炮、弹药以及人员的操作空间,炮口安装一个高效制退器,加长的底盘再配上车尾一个液压操控的圆盘形助犁,车体总算能够承受170毫米重炮的后坐力了,不过方向射击角度只有左右各5°。

虎式自行火炮17型全重接近60吨,全长13米,宽3.27米,高3.15米,主武器为一门K72型170毫米重型榴弹炮,另有2挺7.62毫米辅助机枪,车内还有8支冲锋枪作为个人自卫武器,火炮能够将重达68千克的炮弹发射到25千米外。

 虎式自行火炮

为了降低重量,装甲防护被削弱,车体正面和后面装甲厚50毫米,侧面16毫米,战斗室顶部为开放式结构。发动机输出功率700马力,最大行驶速度35千米每小时。

另外三个型号则十分不靠谱,主要是增加了火炮口径,整体重量直线上升,30型的预计重量就达到了120吨,实际生产重量恐怕更高。

 虎式自行火炮

并不实用的虎王自行火炮系列

虎王系列自行火炮的目的是为军级作战单位提供重火力输出,在兼顾大威力的同时也应该兼顾一定的战术机动性和战略机动性。从战术性能来看,该系列火炮攻坚能力十足,作战灵活性却很差,当成一种特种重装备还可以,用于大规模装备则不实际。从战略机动性来看,它庞大的尺寸和重量,并不利于铁路、船舶运输,甚至连短距离机动都难以自持。

从实际情况来看,二战中后期,德军已经逐渐失去制空权,没有空军掩护的虎王自行火炮,不过是地面上一个钢铁靶子而已。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它浪费了德国宝贵的资源,压缩了其他紧要装备的生产,如果投入量产,只会让德国的资源分配更加紧张。

 虎王和虎式自行火炮

和德国的超重型坦克一样,虎王自行火炮希望通过重型装甲底盘,获得更强的作战能力,然而现实中却被推向一个幻想的末日武器装备队列,原本可靠性不高的虎王就已经举步维艰了,虎式自行火炮就更没办法适应实战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