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论“曼德拉效应”之前,先反省下你的记忆有多不靠谱

 陳昱文 2021-04-01

“曼德拉效应”是最近一个玄乎其神的一个概念,最早提出的人声称,他清楚地记得,南非总统曼德拉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在监狱中死亡。而现实中,曼德拉并没有死在上世纪80年代,他被释放后又当上南非总统,直至2013年才离开人世。但是,人们惊奇地发现,认为曼德拉死在八十年代的人并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能够陈述出当年自己看过的报导、葬礼的电视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遗孀赚人热泪的演讲。

于是乎,“曼德拉效应”应运而生,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通过网上热烈讨论,越来越多的奇异事件被挖掘出来,知乎上的专栏话题“曼德拉效应”也火爆异常。至今比较出名的事件有:

1.《爱我中华》的歌词,很多人记得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而现实却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or《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3.心脏的位置,我们老一代人一直记得是胸腔中间靠左边,现在居然移到胸腔正中心了?

4. 汉字“具”,很多人认为中间的笔划是两横,还清楚指出老师教过和“真、且”容易搞混,要仔细记住是三横。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关于原因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集体的心理错位,类似的事件给予了大众心理暗示;有人认为是时空穿越,未来的人类修改历史的时候由于马虎留下了蛛丝马迹,给大众造成了误导;还有人说的有板有眼,认为2009年进行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创造”了一个平行宇宙;更有人认为,2012年地球已经灭亡了,现在的世界不过是一个混乱时空的延续……

对于笔者这种严谨的学术流来说,这些解释无疑是“超纲”的。而另外一种更加简单的答案似乎更能说服我,那就是,这些人记错呗。

有人从概率学的角度来否认,认为拥有错误记忆人群比例畸高,而笔者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考证和调研后发现,我们太过于高估自己的记忆了。

曾经我们笑话金鱼只有七秒的记忆,而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我们短期记忆竟然还不足七秒!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留意,你往往只能记住三秒内的事情。就好比你在逛商场,一路上遇到了路人甲乙丙丁午己庚辛,而当你逛完商场,你还能记住多少人的面容?

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在旅客登记入住时,悄悄面前的前台服务员,竟然有90%以上的旅客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可见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多么漫不经心。

即使在路上看到俊男靓女,我们也只能将这种记忆稍稍延长,而不会“深深烙印”在心里,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期记忆”,大脑视这种记忆为“垃圾无用”信息,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无情地“清除”。

那有人说,我们稍加留意,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不就可以刻骨铭心了?我们常常会记忆起年少时的一点一滴,记忆起亲人往昔的容颜,记忆起曾经经历的爱恨情仇,一切虽然过去了很久,却仿佛发生在昨天。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非常不幸的事,我们又一次被记忆给“欺骗”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所谓的“记忆”,其实不过是我们大脑的“想象”。根据脑电波活跃区的测试,大脑在“回忆”一件事和“想象”一件事的时候,几乎使用了完全相同的策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回忆起过去曾经去过的海南,我想到了我曾经见到过的阳光、沙滩、海风;而当我想象自己去到夏威夷旅游,我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乎完全类似的画面,甚至是感觉。

所以,无论是“回忆”还是“想象”,我们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一次感官的重构,与其说是“回忆过去”,不如说是“想象过去”。例如,我们都或多或少记得一些童年的美味、美食,好玩的玩具、游戏,并且发现这种欢乐已经一去不复还,甚至当我们真正吃到、玩起这些过时的玩意时,并不能提起我们多大的兴趣,因为我们深深记住的是,童年的那种快乐与新奇,我们根据这种心境重新构造关于童年的记忆,尽管这种记忆,可能与事实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这就是人脑的“运算逻辑”,我们永远只要记住最有价值的东西,就能最有效率的运作,而不是穷经皓首般记住所有事物,那样我们的大脑也就会像电脑、手机一样越用越卡。对于逻辑的敏感是人类大脑的特性,我们更加擅长于记住一个故事而非毫无规律的数字或单词。而这样一套最有效率的“生存之道”,却造就了我们短板,那就是“记忆”非常不靠谱。可以想见,未来我们将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曼德拉效应”,希望大家一笑了之,付之于茶余饭后的闲聊就足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