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亿到一亿,失落的信息平台搜房网对今天家装平台的启示

 新用户09932298 2021-04-01


图片

行业唯一全产业链研究报告

价值百万的战略思考

家装、定制、零售、品牌等

泛家居企业经营者必备决策参考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首推智能装修工程管理体系3.0,三大认证55个施工节点全程为业主保驾护航。同材质同工艺价格直降30%,公开透明,666元/㎡极限精装,先装修后付款,大牌低价0增项。”

这一段话是搜房网刚开展装修业务时的推广语,那是2015年,即使现在看来这段话仍显得很专业,并极具诱惑力。智能管理系统,若干节点保障,价格降了那么多,让不明所以的消费者,以为装修原来是一个多么暴利的行业。然而,仅仅1年之后,搜房网宣布退出装修市场,他没能改变装修的商业模式,在经纪业务失利的双重打压下,一蹶不振,股价节节败退。

2015年,正是互联网家装兴盛的一年,各类互联网平台类企业兴起,而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地鸡毛。

那时的互联网泡沫大的迷人眼,很少有人能看清真相,从雷军投资时要求缩短工期到20天,到搜房网5%的毛利高调入场,一个缺乏统治力和垄断企业的行业,一个万亿市场,确实让人为之一振。然而,行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尊重事务的本质,以为靠烧钱和不同装修模块机械拼接就能构架的运营体系,最终给那些不尊重行业规律的人一记暴击。




撰文 | 杨英瑜


1

只从技术手段去思考家装

是对行业的不尊重

那个时代,装修行业一般都是放养式发展,多种装修形式,不同规模,不同价格区间的企业共存,可能撬了你生意的,不是和你一样规模的装修公司,而是马路边一个举牌子的“游击队”,而这种现象在别的行业是很难出现的。

看上去,这个市场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而且由于其低频性,也很难建立口碑效应,再加上万亿的体量,无不给人一种感觉,它需要一个救世主,既能改变传统的乱象,又能一统江湖。资本市场嗅准了时机,砸钱,引流,整合,凡是有些优势的都想分一杯羹,搜房网亦是如此。

本来作为平台企业,平台服务方面做得很好,非要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先是提高佣金,后来亲自下场,导致经纪中介平台联合抵制,插足装修业务也是,以为自己有着丰富的信息源,就可以干好装修,在别的公司挖了40多个项目经理,结果还是一年时间就草草结束。

搜房网的失败也能看到互联网家装平台的一些特点,仅有信源是不行的,装修的重交付特点,常常让施工时出现一地鸡毛,搜房网曾经一个月接了两千单,单子是有了,但是吃不下来,施工质量跟不上,供应链跟不上,管理跟不上,要把装修质量提高显然不是只有几个懂流程的人就能搞定的,一年时间匆匆撤场,连深挖的信心都没有,可见装修平台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美。


从装修设计沟通、建材体系搭配、预算调整、人工评估到工地管理、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庞大的人力或者多年的经验积累,而且,从互联网和装修特性而言,这两者也存在着一些不好调和的地方。

互联网有着轻资产的属性,而家装是“重”行业;互联网的特点是引流,而家装的重点是交付;互联网追求的是规模,而家装要做的是精耕。

互联网和家装要变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赋能不可或缺,如果只是互联网+家装的机械组合,很难产生可持续的生命力。

家装行业是“大行业小企业”,没有一家的市占率超过10%,那不是因为家装从业者没有梦想,偏居一隅,而恰恰是因为家装这个行业特性导致的,它走不快。

虽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其他领域带来了摧枯拉朽式的变革,但是在家装行业,如果用不好,却可能反噬自己。当搜房网作为一个平台型企业出现时,他忽略了家装公司的好坏之分,以及施工人员的千人千面。

首先,一般而言,好的家装公司是不需要互联网平台的流量的,伴随着自己的品牌度越来越高,标准化越来越高,获客成本越来越低,装修质量越来越高,它就更不需要平台了,而且好的家装公司自己越来越大,自己就是平台。就像当年某女明星说的,自己就是豪门,不需要嫁入豪门。

其次,如果入驻平台的都是些不那么优秀的公司,或者外包给那些不优秀的公司,此时就算聚合十万个装修公司,因为交付控制不了,也会有很多隐患。甚至如定时炸弹般,随时暴雷,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因为落实到施工上,只要是人做的就会非标,只要是人做的就会有优劣,伴随着好的家装公司越做越大,优秀的人才和资源越聚越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那么在自己独自发展的装修公司和平台型装修公司之间,一定会出现装修效果的差异。此时,如果平台对装修公司没有足够的约束和管控力,那么交付的崩塌,就会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而事实正是,比起自有家装,平台对入驻企业的管控力微乎其微。

此时单纯的引流服务模式就需要向深度赋能模式转化,才能更具生命力。

2

从服务一个点到服务一个链条

搜房网在经纪业务增长受阻之时,曾试图向线下延伸,但是线下转线上易,线上转线下难,所以链家成功了,搜房失败了,继退出装修市场后,搜房连自己的主业也没保住。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他也在不停地给我们讲述同样的道理。在家装行业,如果装修公司做的足够扎实,足够大,是可以转线上做平台的,但是平台型企业要转型线下很难。因为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人员配置等等完全不一样,其实是另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这种转型风险巨大,需要谨慎尝试。

平台企业以往多是从消费者引流到企业的点对点服务,最多是增加后续质检过程,以及付款保证,但是这不能根本上解决交付的问题,更不能解决家装行业的乱象,因为它不能做垂直化管理和修订,所以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推进作用有限。高瓴投资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一书中说,“企业要不断地疯狂地创造价值”,如果几年过去了,平台企业还把引流和入驻商家作为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未免有点单一。

多元化的价值,需要企业的多点赋能来实现。

首先,加强供应链赋能。前端供应链涉及的硬装、软装SKU太多,仅供应链现在就有全屋优品的软装供应链,居然之家的主材、辅材供应链,红星美凯龙也在打造全品类供应链,等等,诸多企业不一而足,考虑到平台自身一般营销推广费用很大,利用自己入驻企业数量多的优势,与供应链企业合作共赢,减少相关品类拓展支出,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其次,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的装修流程赋能,最好是一套经实践验证的,运作良好且容易复制的细化的系统,而这套系统需要懂装修的人付出大量实践和精力去研发,再交由技术人员设计,再交给诸多企业落地。尽管前期开发需要很多细节的考量和专业人士的参与,以及平台企业的磨合,但这样才是真的给家装换了“心”,因为“重”行业的流程是逃不掉的。

家装行业的本质是它永远不可能是个标品,而且要赚快钱很难,人的因素必然会制约行业的发展,除非彻底改变模式,变为装配式装修,不然这个问题永远存在。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平台上的企业越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难控制的人越多,那么此时应该多多考虑怎样通过为企业赋能,提高流程的可控性,从而提高人的可控性。

这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付出时间和成本去打磨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现在有很多人理解为长期主义,但长期主义的第一要义不是时间长,而是方向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