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穿天游峰:探狐仙魂归之地,濯白龙飞出之潭

 飞行的书卷v3pd 2021-04-01

作者:飞行的书卷

时间:2019年9月13日

心情语:探狐仙魂归之地,濯白龙飞出之潭

观赏指数:

1、谚语:“不到天游峰,白来武夷山”。

名字由来: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得名天游。

(上图来自网络)

2、唐末五代初,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里,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称之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3、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天游峰为“第一山”。

4、徐霞客:“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5、郭沫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据说这话得罪了广西人,引起历史风波,后来改了) 。

本人补充:因为有九曲溪配合山势,所以美感很强,这是徐霞客及郭沫若给予很高评价的主因。与我国同类遗产地的景观方面相比,黄山雄奇,峨眉山峻秀,泰山古老,但这些遗产地都是山岳风景,或有山无水,或有水不能舟游,或有文少景,或有景缺文。武夷山则集山岳、河川风景于一身,不仅“奇、秀、美、古”兼而有之,而且在山与水的紧密结合、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上达到绝妙的境界。

(九曲溪,号称中国最美的溪流:“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

6、本人评论:天游峰固然可以排武夷山第一峰,但是如果行走于挂壁石阶,是很难看到全貌的。必须登临隐屏峰后对望,才能达到最佳美感效果

一、登临风险:

1、本人评论:在古时候,如果从茶洞正面岩壁攀爬上去,应该是比较危险的,天游峰被徐霞客列为武夷三大险径之一(隐屏峰、大王峰、天游峰)。如果现在对武夷三大险径排名,按官方设计,依次为:隐屏峰(禁止游览路线)——大王峰(不推荐不鼓励路线)——天游峰(必游路线)

当年杜甫在游历天游峰的时候,发出“千仞危岩举步艰”的感慨(我估计下图石阶为古时候登临天游峰的蹬道):

不过现在只是视觉效果有点吓人而已,

比起隐屏峰和大王峰来,就差远了。

某独行客评隐屏峰:

“登顶览胜完毕,我沿原路返回。下到茶洞,又情不自禁在仙浴潭小坐片刻。仙浴潭的石门正对的隐屏峰上一条几近垂直的栈道,栈道尽头有座小小石亭独自立在峰顶,传说此亭是狐仙魂归之地我一时兴起,想上这栈道上看看,不料旁边一导游即刻制止,说此段路极其危险,上去不易,下来更难。而待我走近一看,果然栈道下已竖立起“危险,禁止攀爬”的牌子,不免悻悻而归。回家后翻看徐霞客游记《游武夷山日记》一篇,原来徐霞客在登天游峰之前就先沿这条小道上了隐屏峰顶的石亭。据他记载,当时栈道上的悬梯只有八十一级,之后便要拉着铁索,踩在石壁上凿出的坎上上行,最后还要自己凿几个坑踩着才能登顶。今时今日,若是他再来隐屏峰,一定会趁傍晚人少的时候绕过那道警示牌,偷偷爬上峰去,坐在石亭里会狐仙了

(上图来自网络)

如果论毒蛇或迷路风险,应为非游览路线三仰峰。

2、游客评论:天游峰已经在不远的前方赫然而立。迈入一篆有“峥嵘深锁”的小小石门,顿时晕眩于四周“壁立千仞”的景象——包括天游峰、隐屏峰在内的几座有着典型丹霞地貌的高大山峰毫无征兆的耸立在这长宽不足百米的空地周围,垂直泛红的石壁像被静止于某个时空的巨人,散发出威势,却又瞧不出任何感情的端倪。上天游峰的阶梯还是很陡峭的,山峰上的道路随着山势盘旋起伏。

(下天游峰)

登临难度:

本人评论:武夷山大多山峰均由整块岩石形成,天游峰也是其中之一,并且陡峭度接近80%。对于一般游客而言,向上爬升好比攀登高度为420.5米的88层楼的金茂大厦(天游峰410米),所以是很累的。更何况阳光暴晒(高温37度以上,地表温度估计50度以上)下攀爬?所以中暑风险很高。

某独行客评论酷暑攀爬天游峰:

虽然只是一座海拔410米的大石头,但上山之路却艰难异常风化的岩体上难有大面积的植被覆盖,故登顶一路是名副其实的暴晒——把自己像这盘旋在岩体上的栈道一样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栈道既窄又陡,安全起见不能打伞,登山一路,除了欣赏美景和挥汗如雨之外,我只干了一件事:质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带SPF50的防水防晒霜从半山腰上向下望,狭长的栈道沿着崎岖的山势迂回向上,源源不断的游客身上五颜六色的衣服几乎是这石头山上唯一的点缀。烈日焦灼下,我们就像是倾巢出动的小蚂蚁,一个接着一个排着队爬在天游峰这个大铁锅上,循道而上,在我即将中暑脱水之时,终于看到正楷书写的“天游”二字甩下已经湿了一半的登山包,我一手拿着水瓶子疯狂灌水,一手拿着导游图不停扇风,之后又塞了一包面包片下去,才总算恢复了生气,站在峰顶尽情享用山光水曲。

天游峰简介

天游峰海拔408m,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涧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约120m飞泉。峰上名木古树众多,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

具体游历过程:

本人未像一般游客那样,进入天游峰景区只是为了爬天游峰,而是对整个景区进行了环穿,并且采取逆时针方向进行。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否则可能错过隐屏峰因为正面登天游峰,很可能无法留意右侧方隐蔽的隐屏蹬道。具体行游路线如下:
云窝——问樵台——叔圭精舍——云关——透天门——桃源洞——后山亭——中正公园——胡麻涧——天游峰——仙浴潭——隐屏峰

(天游峰景区所拍全部视频)

游历天游峰景区前,我先进行了所谓云河漂流(景区外),事后后悔莫及我一般做攻略主要考虑必游景点,以及是否有恶劣天气,但刚入景区,秋老虎发威,很明显,我肯定没把天热酷暑因素考虑在内

武夷山地势平坦,山峰海拔都不算高,但占地面积甚广,无怪乎徐霞客当年用了三天时间也只游览了九曲溪沿线景点。五百年后的今天,有班车往返于武夷山各主要景区,但是要全部游览所有景区,不做一些攻略,比如各景区摆渡车停靠站等信息,还是比较难的,更何况如果你还想尝试攀爬或涉足一些非游览路线而我因为错选了云河漂流,没能去到正门,完全没弄清楚景区巴士的发车时间和地点,导致我这次有点瞎人摸象的感觉,好歹最终在两天内游遍了全部景区。

所以,当我第二天下午从景区正门出来在附近溜达时,就拍下了下面这两张非常重要的图——《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全景图》《景区环保旅游观光车运行示意图》。如果当初能预先得到这两幅图,行程要顺利很多:

言归正传。当初误信了所谓的云河漂流,耗费近两个小时,等最终上岸到达武夷山景区时,到达的是下面这个门。下图“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警察”在其他景区看不到,貌似说明以前武夷山景区很混乱,估计后来重拳出击,可能现在整治得比较规范:

首站打算去往天游峰景区,这也是发车最多的一个景区。当你跨过桥,看到下面九曲溪时,就更加后悔为何要听信谗言去“云河漂流”,而不进行“九曲溪漂流”我的血泪教训:不要听信任何谗言,云河漂流几乎一文不值;必须去九曲溪漂流!从天游峰顶俯瞰九曲溪后才能明白,九曲溪漂流才是武夷山的精华所在。

下图是我在朱熹园内看到的九曲溪地图:小小竹筏从九曲开始,顺流而下,每一个大的弯道即为一曲,全长9.5公里,折为九曲。仰首奇峰林立,低头轻触碧水清流,左顾怪石嶙峋,右盼白鹭立于浅滩,每曲景色皆清奇,每曲景致各不同。

到达天游峰景区门,

先游览了一旁的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

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他所创立的学派史称朱子学(闽学),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他始创"四书学",即把儒教创始人孔子、孟子和他的学生曾参、子思的经典论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

后面有个朱熹园,

略微游览了一下:

下图正中那个即是朱熹。

他为何隐居在武夷山呢?估计是因为此地美景吧。

诗人陆游曾寄贺诗四首(宋·陆游《剑南诗稿。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四首》),其中两首为:

先生结屋缘岩边,读易悬知屡绝编。

不用采芝惊世俗,恐人谤道是神仙。

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

我老正须闲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

离开武夷精舍,

开始游历天游峰景区。

途径一个崩积洞。

地壳运动不止造就了奇特的山体,也在两峰或者多峰交叠处生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洞穴,学名“崩积洞”。

继续前行:

到达云窝:

云窝实际就是崩积洞。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洞穴里会有云雾冒出,远看飘渺如云,所以这些洞穴又称作“云窝”。

说不上来的地势和物理原因,使得云窝冬暖夏凉,既挡风霜雨雪,又可见光通风,古人也早修好石阶以供进出。所以往返天游峰的必经之路上,大大小小的云窝就是游人休憩的黄金地点。一踏入洞中,温度骤然下降,通风口处的习习凉风与空调不相上下,登山途中最为惬意的莫过于此。

继续前行,

途径“叔圭精舍”石门:

后面写的是“云关”,

我记得走到这里时酷暑难当了

继续前行,

是沿着九曲溪边行走。

开阔的石壁上,

写着“武夷洞天,升真元化之洞”:

另一旁:升真元化洞天

壁立千仞:

九曲溪之一角:


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南麓,

全长60公里,流经景区9.5公里。

因为反向穿越,

我未直接赶赴天游峰:

而是绕一个大圈,

把周围景点串联起来,

相当于从背面登上天游峰:

下到九曲溪: 

水浅之处:

水深之处:

继续前行:

路径左下方即九曲溪,

风景绝佳:

九曲之中,既有浅滩,又有深潭。

浅滩处水只及小腿,据说最深处是位于四曲的卧龙潭,水深三十几米。位于大藏峰下,九曲溪流经此处,形成一泓深潭,峰趾临潭处有数处石穴,通之无涯。相传古远年代曾有孽龙率九子盘踞此潭作恶多端,后被仙人许旌阳斩杀九龙,一幼龙愿皈依仙家,遂留在潭中护持武夷山,故称卧龙潭。潭水湛蓝,白云倒映,溪声悄然,潭深莫测,玄机蕴藏,另有异趣。央视版西游记中,小白龙飞腾出水的场景也是在九曲溪最深处拍摄完成的。

(上图来自网络)

宋代名道白玉蟾诗曰:“满天沆瀣起清风,白鹤飞来上翠松。月冷上空吹铁笛,一声唤起玉渊龙。

水中或怪石林立: 

或岩石深入水底:

又有岔路,此处还可以横切天游峰,

不过我决定继续往桃源洞走了:

已在高温下行走了一两个小时,

沿途几乎无人,又无庇荫,简直是受虐啊

终于到达比较阴凉的路径:

遇到一个外国男游客,由于酷热高温,老外也受不了,

都脱了上衣行走,而我是长袖长裤

看到这个老外囧样,

我突然想起“接舆髡首,桑扈裸行

又遇到一个女老外,

也不甘示弱

回首偷拍“外国裸女” ,

恰好旁边有个戴斗笠的中国男游客

绕过乱石:

沿着石径行走:

跨过下图石门,

估计就要到桃源洞了吧

石门清幽,门内还有芭蕉树,

感觉到了铁扇公主的住处

桃源洞又名小桃源,意即可与陶渊明名著《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媲美,胜景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九曲溪六曲之北,四围北廊岩、三仰峰、苍屏峰换列。由于位置幽深偏僻,一般游人较少前往游览,但实为一处值得观赏的佳境。宋末抗元名臣谢枋得在此遁世隐居时曾赋诗抒志云:“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后人即书“桃源洞”三字于洞门之额。

回拍石门,

实在是太古朴了:

前方有庙宇,

果然就是桃源洞了:

实在是太热了,我拐到庙宇一角打算换一下速干衣。不巧被一年轻道士撞见,说怎么能在清修之地换衣服呢

我迅速换好了出来,

庙宇正中写着“神仙金宅”

由于酷热难当,

并无什么游客:

正殿空地右边有一处水池,我在水龙头处接水洗脸。发现此处流出的水特别清凉,比九曲溪的清凉多了。一旁有个老驴友模样的一直在用矿泉水瓶灌水,灌了接近一二十瓶(事后得知他是要上三仰峰,担心中暑才背这么多水)。我问这水可以喝吗?他回答这水比农夫山泉水质还好,我本来只背了两瓶水,其中一瓶快喝完了,于是接了一瓶。

我又指着下图一般人不注意的图标,问他这三仰峰可去吗?他回答我三仰峰并非景区路线,草深林密,且有毒蛇出没。

我最终还是决定去探探路,刚走出一段,沿途下来两个人,他们说去不得,草深林密还陡峭。我没听继续前行,发现路径不清晰,另外,武夷山毒蛇可是出了名的,一路都害怕有毒蛇。另外走出一大段后,酷暑难当,感觉水没带够。三仰峰下来,还得绕道天游峰,我估计时间不够了,体力也有问题如果今天不游天游峰,明天就没机会了。正在思忖,那个接水的大哥一个人上来了。他看到我,我就把心思告诉他,他说:你如果强行上三仰峰,估计没时间游历天游峰。于是我果断下撤。

(上图为三仰峰野路径,我估计上去了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于是重新回到桃源观:

下图是否是三仰峰呢?感觉不像。

离开桃源洞,

从下图开始攀爬天游峰后山:

沿着下图石阶,

上下反复游走:

石径深深,

空无一人:

大山深处,且不可脱离正路,以免遭遇毒蛇

有游客写到:山峦森森,四野寂寂,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环顾四周,我感到了隐隐的担忧和恐惧,因为这时只要出现毒蛇猛兽,出现流氓歹人,我们都会呼天难应,叫地不灵的。特别是武夷山系多种毒蛇猛兽的盛产地,每年都有村民死于非命,当年德国昆虫学家进山采集标本,是身佩手枪,雇了保镖进来的

突然密林深处出现一只美丽的大鸟,

不过我不知道是什么鸟,拖着长长的尾巴:

继续沿着石阶上行。

酷热难当,只好缓步上行。

如下图,武夷山游览路线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岔道,

一般还是不要轻易脱离正道

突然有个年轻女子慌慌张张跑下来,说她的同伴低血糖还中暑了,情况十分危急,问我包里是否有各种吃的?于是我只好贡献了我的半个面包,一袋奶酪,还有牛肉干及其他零食等。最后她给了我二十元钱为了让他们出行不要空手,还是收了吧,长点记性。

我继续上行,遇到了那个中暑的小伙,他俩对我说:救命之恩,我们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

继续上行,终于到达了中正公园的石坊前。为何叫中正公园呢?应该是跟蒋介石有关。据说天游峰顶天游阁门口曾有一块牌子上写着“宋美龄跳舞厅”的字样,导游说是当时蒋夫人预计来武夷山游玩,那些了解她有跳舞兴趣的部下抓紧建了这个跳舞厅,不过最后她却因为其他缘故没有来成,于是就只留下了一个故事,有导游说山后的牌坊上的无字匾额是“中正大街”,纪念蒋总统先生的,后来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给铲了。
我在这里休息了好久

然后开始下行到山肩。貌似全程反穿的只有我一个人遇到有个游客说,你怎么反向而行?还说下天游峰的路又陡又窄,是单行道呢,你恐怕下不去

天游峰山肩处胡麻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近百处。

其中最大一幅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

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理应号称“第一山”:

其他石刻略拍: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

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

从山肩处上行几步,就到达峰顶了。

峰顶有一座两层楼的阁楼,叫“天游阁”,里面供奉的是彭祖。不过我觉得这个建筑可能是现代建筑。

一旁有介绍彭祖的简介及相关传说:

天游阁门口的楹联:

阁内顶部浮雕:

彭祖像:

阁外柱子上的楹联:

山顶有很多商贩,有一种“彭祖仙草冻”,不过我没打算吃,而是喝了一大杯30元的鲜榨冰冻橙汁,解暑加补充体力吧。毕竟我带的水不多,还被那中暑的人把我的食品买走了一大半。

山顶石碑上的天游二字:

此处即可下瞰九曲溪,

九曲溪的第六曲在正下方蜿蜒成型:


晴朗的天气让远近峰峦清晰呈现,

接笋、隐屏诸峰近在左右:


最左侧竟然还能看到大王峰:

然后开始沿着右侧玉带般下垂的石阶下山:

下图这里有点像黄山天都峰

下图脚下对面实际就是隐屏峰了,

目测接近垂直:

下行路线确实很陡峭,

随着石阶蜿蜒,景色各异:

游人沿着酷热艰难上行,

确实沿途没见到一个游客下行的:


回头仰望上行石阶,

也是很陡峭的:

可以称为挂壁石阶吧

隐屏峰全貌:

如下图,左侧石壁上竟然有石阶

并且没有任何护栏,我估计这是古代从正面上天游峰的路线。若果真如此,天游峰确实是古代武夷山三大险径之一了

有时行走于挂壁石阶,

感受不到它的陡峭,

得绕过一侧山洼,不断回视: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

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落差170多米,飘逸潇洒:

(上图来自网络)

可惜我去的时候估计不是雨季吧,只有很小的泉水,没看到飞泉我下到茶洞“仙浴潭”内时,才看到有一股很小的泉水流下来。

继续下行到达一处休息亭,

护栏前可下窥九曲溪:

下图九曲溪中横亘的沙堆,

让我想起了怒江第一湾,抑或长江第一湾

好想去那个沙堆上倒立打滚

继续往下,

就快到达茶洞了:

下图为隐屏峰特写,

可以清晰看到鸡胸以及镶嵌在鸡胸上的仙奕亭

到达茶洞:

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位于六曲的东面。据说是因为此洞里产茶“甲于武夷”,故名。今洞里依然还有一片历经沧桑的古茶树。其实,茶洞之奇,并不在于茶,而在于它的“峥嵘深锁”的意境:

从洞中可放眼望接笋峰、隐屏峰、玉华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像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路,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

正如徐霞客所说的:“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所以,历代都有人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中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和《武夷山志》的编纂者董天工的望仙楼等。这些古老的建筑,至今大都已不见踪迹了,唯独留下的是董茂勋的留云书屋旧址。

茶洞最北面,有一仙浴潭,从天游峰顶跌落下的雪花泉就汇集在这里。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

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从天游峰顶跌落下的雪花泉就汇集在这里

观赏完茶洞,

其后开始攀爬隐屏峰:

隐屏峰相关游记:独攀隐屏真境:得路能出世,崭然在云汉

从隐屏峰下来后,

出茶洞,沿石阶转到斜对面,

仰头观望,

见天游峰竖立如屏,这就是晒布岩吧

(至此,终于把武夷山三大险径都写完啦写一篇游记的费力程度,远超登临过程啊武夷山游记未完待续

武夷山游记相关链接:

1、独攀隐屏真境:得路能出世,崭然在云汉

2、蹑顶大王峰,迷路仙壑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