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材解读︱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

 “六一”居士 2021-04-01

一、诗歌原文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魏晋〕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西河 一作:西阿)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有《陶渊明集》。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三、诗歌译文 

太阳渐渐沉落在西河,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房门,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无人与我答话,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四、诗歌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是常青的。《杂诗·其二》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 、生命的价值尚未能实现的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沦:落。阿:大丘陵,指山。这两句是说,日落西山之后,一轮皎洁的月亮从东边山岭上升起。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形容浩大。景:光。这两句是说,它辉映着万里河山,把浩荡的夜空也照耀的分外明亮。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副无限广大的光明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这样一幅大光明的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的体现。由此四句诗,也可见陶渊明笔力之巨。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的悲慨,设下了伏笔。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户:门。这两句是说,夜风吹进房门,使人感到枕席发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气:气候。易:变化。夕永:夜长。永:长。这两句是说,由气候的变冷方觉察出季节变换了,因不能入睡更感到夜的漫长。

夜半凉风吹进房门,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的变易,领悟到季节的改易,已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的漫长。种种敏锐的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予:我。和:应和。挥:举。劝:敬酒。孤影:自身的影子。这两句是说,我想倾吐隐衷,却没有人来应答,只好举杯与自己的影子相劝共饮了。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言在意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日月:与首二句的“白日”、“素月”相照应,这里强调的是岁月的流逝。掷:扔开。骋:驰骋,喻施展。这两句是说,岁月很快的过去了,自己的志向却得不到施展。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到这些事我不免心怀悲凄,彻夜不能平静。

陶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生命之价值不能实现,这是不少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所共有的悲哀。诗中一“掷”字,一“骋”字,皆极具力度感。掷字写出日月之飞逝,骋字写出志向之远大。“日月掷人去”越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陶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景,与日月掷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境界。所以诗的全部境界,自然融为一境。

诗中风光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陶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五、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 ;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

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当时一般社会情形很不景气,他住在江西浔阳柴桑,和一般衰乱时代的多数乡下读书人一样,主要靠种田过活,境况非常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维持极简单的生活。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

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镇军参军,那是他才二十三岁左右(晋隆安三年),两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亲去世,他居了两年忧,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又起来做建威参军,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补彭泽县令,冬十一月就因为不高兴束带见督邮,解印绶归田。

  

总计起来,陶渊明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过六年,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从二十九岁弃官,到他五十一岁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田,生活极苦,虽偶得朋友资助,还是有挨饿乞食的时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