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月华 塔木德富豪会 “钱品”即“人品”! 钱,不仅是感情真假的试金石,更是人品的照妖镜。 残害人们的东西有三样:烦恼,争吵,空钱包,其中空钱包害人最甚。 生活困难急需用钱,生意周转不灵需钱。 借钱,是亲朋好友之间常有的事情。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还钱的态度,实在是令人难堪。索债的频繁,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塔木德强调:“借钱给朋友,将以失去友谊为利息。” 所以,最让我们无可奈何的,就是在亲朋好友之间的借钱问题! 聪明人究竟用什么办法能走出这个怪圈呢? 让人还钱的一个小秘方—— 凡是借钱的人,无论成或败,都会有去无回 让人还钱的人,不论逼不逼,利息是丢友情 《塔木德》讲述一个故事—— 梅希柯向洛扬借了1200马克,但是梅希柯总是赖着不还钱,每当遇到洛扬,梅希柯都会溜掉,避而不见。 洛扬束手无策,只能唉声叹气。 另一个朋友看到垂头丧气的洛扬,就出了一个主意说:“你不妨写信给梅希柯,叫他尽快归还1800马克的债,瞧瞧他的反应。” 洛扬也十分需要这笔钱,不得已只好采纳了这个办法,就给梅希柯去了一封信 2天后,梅希柯就回信了,信中说:“洛扬,我记得很清楚我只借了你1200马克,你怎么说我欠了你1800马克?随信附上1200马克,如果你要打官司的话,你准输。” 把1200马克欠债的数量故意说成1800马克,这种激将法,还真管用。 《塔木德》里有个故事是这样提醒人们不能随便借钱的场景—— 雅可夫借给亚瑟500美元,明天就要到期了,但是亚瑟根本没有钱可还。雅可夫3天前就已经提醒亚瑟,还有3天就该还钱了。 “到明天雅可夫一定会来要钱的。”想到这里,亚瑟坐卧不宁,烦躁地在房子里走来走去。 “你为什么还不睡觉?”他的妻子问。 “我向雅可夫借了钱了,明天早上非还他不可!” “你现在有钱了吗?” “我连一个子也没有呢!” “那既然这样,你就睡觉吧,着急的应该是雅可夫而不是你。” 亚瑟妻子的话代表了我们处理债务的一般态度,既然没有钱还就干脆放心休息,反正着急也没用。而事实上,雅可夫也确实没有办法,自己的朋友没有钱,如果逼朋友还钱,那与朋友长久培养起来的感情就会因此而崩溃了。打官司更是浪费自己的钱财。 中国人听到这2个故事,一定不以为然。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觉得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事,因为在中国,很多人借钱了根本就不会还,哪怕亲朋好友,有些人即使有钱也不会还。 借钱不还,友谊的小船因为借钱说翻就翻。 亲戚,亲戚,借钱就失去了亲戚! 朋友,朋友,借钱就失去了朋友! 老乡,老乡,借钱就失去了乡亲! 同学,同学,借钱就失去了同学! 恰似台湾作家余光中在《借钱的学问》中所说的情形: 借钱,实在是一件紧张的事,富于戏剧性。借钱是一种神经战,紧张的程度,可比求婚,因为两者都是秘密进行,而面临的答复,至少有一半可能是“不肯”。不同的是,成功的求婚者留下,永远留下,失败的离去,永远离去;可是借钱的人,无论成功或失败,永远有去无回,除非他再来借钱。 作为中国人,老是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自然走不出这个怪圈 犹太人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值得我们中国人深入研究,其中奥妙无穷! 耶鲁大学教授的重大研究发现—— 没提钱时,人与人的感情行为由社会规范主导! 提到钱时,人与人的关系立马变市场规范主导! 犹太教授扎堆的美国耶鲁大学,有人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 在没提钱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行为,由社会规范主导。 你帮我忙,全凭我们之间的交情,这种付出是友好、界限不明,为双方带来愉悦感,且不要求即时回报的。 而一提到钱,你们的关系就立刻转换了频道,变为由市场规范主导。 这里不存在交情,界限十分清楚,交换黑白分明,有成本就要有收益,有付出就应有回报,按回报取酬,工资、价格、租金和利息必不可少。 通常,社会规范的力量强于市场规范,人们为情感、道义干活,往往要比为金钱付出更为卖力。 然而,当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发生碰撞,市场规范会毫不犹豫,将社会规范挤走,伤害社会关系,且难以修复。 世界著名的杜克大学Dan Ariely教授为此还特意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有一个枯燥简单的电脑游戏,就是将一个圆圈拖进方框里,再计算5分钟内能拖多少,他用三组人来测试—— 第一组,在游戏开始前就得到了5美元,并被要求5分钟内完成游戏,研究者期望他们在市场规范中,按规则行事。 第二组,同样的任务和要求,但酬劳要少得多——50美分,实验者同样希望被试按市场规范行事。 第三组,被告知这次任务只是一个纯粹的帮忙,零回报,研究者期待这一组能按社会规范行事。 结果显示—— 第一组(5美元)参与者平均拖了159个圆圈。 第二组(50美分)平均拖了101个圆圈。 第三组(没有酬劳),平均拖了168个圆圈,多于前两组。 5美元组比50美分组成绩好,说明一旦有金钱报酬,人们就按照市场规范来,多给钱多出力,少给钱少出力;没有钱时,社会规范主导行为动机——“既然你找我帮忙,我就努力好好帮助你”,成绩也就高于市场规范下的两组。 因此,聪明的犹太人认为—— 一、帮助人,应按社会规范来进行,应是心理自愿、精神愉悦的。 二、金钱,应该按市场规范来进行。 如果借钱给亲朋好友,利息是失去友情! 借钱给别人,即是掏钱给自己买了个敌人! 原因在于错误地用社会规范替代了市场规范。 生活上借钱不同于生意上借贷—— 朋友是朋友,接济生活的最好不求还 金钱是金钱,生意上借贷按市场规范 犹太人亲朋好友之间很少涉及金钱,他们之间朋友是朋友,金钱是金钱,分得十分清楚,一般不把友情掺入金钱,也不借钱给别人。 犹太人之间的朋友,大家彼此都很不错,就在一起读书学习,一起分享自己的爱好与体会,也可以一起吃饭,朋友一起喝酒,当然只可以少量的喝点,这样的朋友关系就表示你是他喜欢的朋友,他愿意和你经常往来。 然而,你要是借钱,他们很少答应。 这不是因为犹太人不喜欢自己的朋友,也不是因为大家彼此之间不信任,而是他们处事的一种精明。 犹太人强调内心的自尊!这份自尊心是很苛刻的,他们一般绝不肯向他人求助,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而很少向别人请求帮助。 在生活上借钱,与我们在生意上的借贷是不一样的。 假如一个人向自己的朋友去借钱,那说明这个人生活比较困难了。有人把钱借给了他,他会感到忐忑不安,心里总是想着怎么样把钱尽快还给自己的朋友,见了朋友就感觉很不好意思。尽管朋友浑然不觉借钱人的尴尬,对他仍然很亲密! 而借钱人为了避免这种愧疚的心情,一般就会回避自己的朋友,希望自己尽快地还钱,那样自己才觉得在朋友面前会坦然。有了这种心理,这样的朋友就会因为金钱变得很不自在,让人感觉不舒服。 犹太人开的餐馆偶尔贴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我喜欢你,你要借钱,我不能借,怕你借了,以后不再上门。”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去会使你人财两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进来会使你忘了勤俭。” 所以,犹太人之间就心照不宣地达成默契:不借钱给自己的朋友。 所以,在犹太人的世界里,很难从亲戚朋友那里借到钱! 中国人为什么习惯找亲戚朋友借钱呢? 犹太人缺钱一定要找银行——市场规范 中国人缺钱喜欢找熟人借——社会规范 “钱不是罪恶,钱是神对人的祝福”这是犹太人从小接受的观点,“《圣经》发射光明,金钱散发温暖”。美国作家索尔·贝鲁说:对犹太人来说,金钱是惟一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犹太人对钱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这就促进他们形成对钱的规矩——市场规范。 中国先贤们倡导“正人君子”、“舍生取义”,并且竭力表明自己是君子而非小人——用社会规范对待钱,对“利”字大谈阔论!对“钱”字的讨论反而退避三舍,深怕被套入“君子重义,小人重利”的传统认知。 “友不在于多,贵在风雨同行”;“情不论久,重在有求必应”,“雪中送炭、不计得失的朋友,请倍加珍惜”。 以上这些都是模糊不清的理念,让中国人在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之间来回摆动,容易让人表里不一,角色经常互换,弄得很累,不利于进步。 钱,是感情的照妖镜,也是人品的试金石。 不谈钱的人,永远不会成熟。只有用社会规则和市场规则,把金钱和人情区分对待,关系才会更长久。 有的人借钱并不是生活不下去,而是为了贪图享受,过度消费,这样就会让投机者有空可钻。这里讲一个向犹太人借钱的笑话—— 伊万想喝酒,便向村里一个犹太人借一个银币。他们双方商量了条件:伊万明年春天还加倍的钱,在此期间他用斧子作抵押。伊万刚要走,犹太人叫住他:“伊万,等一等,我想起一件事,到明年春天要凑足两个银币你是有困难的,你现在先付一半不是更好吗?”这话使伊万开了窍,他归还了银币,走到路上又想了一阵子,然后自言自语地说:“怪事,银币没了,斧子没了,我还欠一个银币——那犹太人还蛮有道理的。” 中国人又为什么喜欢找亲戚朋友借钱呢? 第一、中国是熟人社会,不是宗教社会!大多数中国人,有问题经常找亲朋好友等熟人来帮忙。 第二、向生人借钱就是天方夜谭!很多人缺乏批判性思维方式,喜欢听好话,受不了真话,更无法接受批评,这就给骗子有可乘之机,只要说漂亮的话,阿谀奉承的话,立马会赢得好感,骗财骗物就容易得手,骗子防不胜防! 第三、中国人讲究面子!中国人讲感情,比如亲戚朋友来借钱,就不好推脱,如果不借会伤了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还可能被借钱的人骂,所以,很多中国人面对亲戚朋友借钱的时候都多多少少会给点,比如借10万,明知肉包子打狗,干脆赞助1万算了,叠加上“人情债”反而更好。 第四、多数人还不太适应贷款这个新思维。大多数人没有做过生意,自然不愿意去贷款,所以在缺钱的时候宁愿低三下四地去找亲戚朋友借钱也不愿多付点利息去找信贷机构。 犹太人没有钱的时候,喜欢去借贷,来充实自己的资金或者暂借资金来渡过难关。但犹太人分得很清楚,分清个人行为、商业行为与公司行为,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描述了犹太高利贷商人夏洛克第一次登场的场景——威尼斯商人为了朋友巴珊尼能够出海求偶,不得不向夏洛克借钱。而当时在基督徒中借钱还钱都是没有利息的,安东尼为了能借到足够多的金钱,只能向犹太人夏洛克借,哪怕需要很高的利息,哪怕违约之后需要割一磅肉作为赔偿。 犹太人喜欢放高利贷收取利息,这是他们几百年的传统了,他们如果自己有闲余的资金,就会把这些钱放出去收取利息,而有人需要钱自然就可以去借贷了。 经济原理告诉我们:风险越大,收益的绝对值越大;商家的法则就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 在借钱的时候,有的也是出于生活苦难而去借钱,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借钱是为了比别人抢先抓住市场机会。 毕竟,无限风光在险峰! 聪明人“救急不救穷” 犹太人借钱重在讲原则——市场规范 中国人借钱信用在良心——社会规范 犹太人对于借钱的事情从来不讲什么情面,他们有自己的原则。他们认为,钱是一个商业性质的东西,只能用来交易,不能掺杂感情,借钱就应该找专业的机构去办理,而不是找熟人帮忙。 犹太人虽然非常精明,也喜欢斤斤计较,但一旦讲好了,他们对信用的承诺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在全球商界,犹太商人的重信守约是有口皆碑的,他们从小就接受《塔木德》的教育,深切了解恪守契约的重要性。 一旦他们借了钱,签了贷款合同,他们一定会按合同上的规定来严格执行,他们可能不会提前还款,但是也不会出现逾期或不还的情况。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言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可能是长期的贫困,也可能是因为事情紧急,谁都可能有遇到需要借钱的时候。 所以说,智慧的中国人主张:“救急不救穷”。救急可以,不能救穷。 如果反反复复帮助身边的穷人,这会让他产生依赖心理,其“弱势思维”就会被激活起来,我穷我就应该得到帮助,甚至我穷我有理。 “生米恩,斗米仇”就是这种思维造成的。你帮他10次1次不帮,本应是恩人的你可能立马变成仇人。所以,劝你不要老是帮同一个人。 犹太人宁可用其他友善的方式来接济亲戚朋友或穷人,以至于,犹太人做慈善帮助人也进行了层级分类—— 第八层:勉为其难的施舍。 第七层:虽然用心地帮助,但是比你真正能给予的少给一些。 第六层:人求我时我尽力帮助。 第五层:知其有难,拔刀相助。 第四层:落难者识得恩公,恩公不识落难者。 第三层:恩公识得落难者,落难者不识恩公。 第二层:匿名两不相识。 第一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换位思考一下—— 作为需要被帮助的人,你穷,借钱给你就面临收不回来的风险,借不到钱十有八九,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应该多理解。你如果急用,别人有钱却不愿借给你,那考验你们之间真感情的时候到了。 要知道,朋友愿不愿意借钱给你,一看交情;二看你的信用水平。“患难之交”、“患难见真情”,他们愿意把手里的余钱拿出来给你救急,也没顾虑你是不是能够及时还上钱。 借钱难:难开口,难借到,难偿还! 谨防:钱,借出去时是感情,收回来时是仇人!借钱买敌人,说的其实是借钱之间产生的纠纷,而这种纠纷很多时候都是借出去的钱不能按时要回来产生的。 人都怕:站着借钱,跪着要债。 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契约精神,契约在很多人眼里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 肯借钱给你的人,一定是你的贵人! 这样的贵人太少,遇到了,请珍惜一辈子。 当然,最棒的三个字还是——靠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