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难认的汉字,读对3个以上算我输!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21-04-01
既然你点进来了,就先写做道题吧
图片
/请手写作答,打字不算/

是不是想起了高考语文被生僻字支配的恐惧?

实际上,高考题库里的大部分字都可以算是常见字,不过难写一点而已。真实的汉字之海有多广袤,身为中国人有多少中国字是你还不认识的,今天就让小懒带你见识见识~

『 重要的事情写三遍组 』

众所周知,汉字拥有完整体系,老祖宗造字的时候常依据一些可循的规律,让后人学习时容易理解。比如我们很熟悉的会意法:“日”+“月”=“明”,“人”靠着“木”即为“休”息……

而将这个方法以最简单的逻辑发挥到极致,就出现了一批令人头大的难字、生字、冷僻字。

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都见过的“火炎焱燚”。
图片

一个火不够热,那就两个:“炎”【yán】(意为热),两个之后还可以三个:“焱”【yàn】(意为火焰、火光);四个:“燚”【yì】(意为火剧烈燃烧的样子)。

除此之外,还有下面这些字——

图片
/小心“第三只手”/

普通人都是一双手,要是一个人身上突然多出来一只手代表什么?

聪明的你一定猜到了,那不就是扒手、小偷嘛。

恭喜你答对了!“掱”目前可考的出处为《清稗类钞·盗贼类》中“沪人呼翦绺贼曰掱手,犹言扒手也。”确实就是“三只手”的小偷、扒手之意。

图片
/长这么多舌头,一看就特别能说!/

同一个逻辑,一个人类一张嘴一条舌头两只腿,谁也不会真长三条舌头,但用三条舌头来夸张形容话很多的人,是不是很形象到位?

“舙”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话”,与“话”字在古代基本可以通用。

不过借助这么可爱的字形,“舙”比“话”还多了一个意思,以《六书精薀》中的记载:“谋谮人也。不象其往来营营,象其反复,故重三舌,明意二三其言也。”
图片

意思是,三个“舌”字不仅表示说得多,还表示说得反复,在一个人面前这样说,当另一个人面又那样说,那可真是个“爱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人”啊。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个道理,古人早就懂了,类似的还有:三个“言”形容说话快的“譶【tà】”;用三个“马”来形容众马奔腾的样子的“骉【biāo】”;用三个“雷”来形容雷声隆隆的“靐【bìng】”等等。

图片
/要四个“口”才“叫”得够大声/

等到三个不够用的时候,老祖宗们就选择简单粗暴用四个。

根据前面的例子,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抢答:每个人只有一个口,四个口一定是代表这个人话很多/声音很大?

再认真看看,四个“口”字中间还有个“丩”呢。所以,这个字不是由“口”字发展出来的,而是“叫”字。“嘂”和“叫”基本就是同音、同形、同意,两个字互通。

只是毕竟“嘂”的四个口摆在那儿,那肯定是要比“叫”声音大点,大概三倍音效的程度吧。形象生动,长得也跟音箱似的。
图片

另外,除了“叫”的意思,“嘂”还是一种古乐器, 类似于如今的“大埙”,想来一定也是一款吹出来特别大声的乐器,不然都不敢叫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字天赋异禀,所以不少靠声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都喜欢以此为名,例如打更人巡夜时敲的竹梆就叫做“竹嘂”。


『 双胞胎打架组 』

图片
/谁上谁下是很重要的事情/

这一组生僻字依然是会意法造字选手。

水下有人,除了武侠小说里的潜伏刺客,正常情况那十有八九是有人不小心溺水啦!

没错,“氼”本身就是作为溺水的“溺”的异体字存在的。只不过“氼”是形容溺水的形态——在水下,而“溺”则表明溺水的状态——沉在“水”中,越来越“弱”。

那么,看起来一个娘胎里生出来,上下结构却正好相反的“氽”是什么意思呢?

不会水的人沉在水下,会水的人当然轻功水上漂咯~~“人在水上”的“氽”字,就是漂浮的意思,例如“木头在水上氽”。此外,“氽”还能表示“用油炸”的烹饪方式,形象地表现出食物在热油里漂浮翻滚的滋滋快乐。


图片
/一看就知谁戏弄谁/

从字形看,“嬲”字是两个男孩围住一个女孩,这种情况日常见到多半是耍流氓欺负人!所以,“嬲”字为纠缠、搅扰或者戏弄之意。在粤语中,“嬲”字还有生气的意思,类似于普通话的“恼”。
图片

而两个女孩围住一个男孩的“嫐”字,是什么意思呢?

男男女女,谁戏弄谁,都一样是戏弄呀!“嫐”也一样指“戏弄、纠缠”。不过,“嫐”字比“嬲”还多了一层娇媚、柔弱、妖娆的意思。在粤语里,如用于长辈与孙辈之间,还可表达孙辈招人喜爱之意。


图片
/买卖关系很清楚/

“籴”和“粜”的字形意义也很明显,跟我们现在买东西说“入手”,抛售物品叫做“出手”一样,“入米”就是“买米”,引申为“买入”之意;“粜”,则指的是“出米、卖米、出卖”的意思。


『 神兽岂能让人轻易叫出名字组』

在老祖宗们疯狂造字表达激动之情的另一边,生僻字还有一个要命的高发区——古代神话典籍,尤其多见于古代神兽们一定不允许自己普通的奇怪名字。

先来一道送分题——
图片
/考题不标音/

就算不知道灞上、灞水,从小看了一百零八遍《西游记》的你,也一定认识网红小妖“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大声自信地读出来,这个字念【bà】。

其实奔波儿和波儿奔就足够可爱了,但作为妖怪要取一个怪里怪气的名字是传统,所以加个“灞”字,人为制造阅读难度,从认名字开始就给人一种不好对付的感觉。

而这个取怪名字的传统,往前倒个一两千年,集中体现在神书《山海经》里。

图片
在《山海经·北山经》记录了一种叫作白鵺的鸟:
(单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雉,
而文首、白翼、黄足,
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说在单张之山有一种叫白鵺的鸟,长得很像雉,不同的是白鵺头上有花纹,翅膀是白色的,脚是黄色的,吃了这种鸟,可以治疗咽喉痛,还可以治疗痴病。

图片

橐蜚也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
有鸟焉,其状如枭,
人面而一足,曰橐蜚
冬见夏蜇,服之不畏雷。

意思是橐蜚整体形状有点像枭,但脸是人类的脸,而且只有一只脚,夏天蛰伏冬天出现,吃了橐蜚,就不怕被雷劈,可以抵御雷电。

大概是基于这个记载,关于橐蜚还有一种传说是,橐蜚的羽毛有抵抗天雷的功效,所以成为了修道之士抵御天劫的宝物。

图片

窫窳是一种频繁出现在古代神话里的怪兽。

按《山海经》的描述,窫窳长得像牛,身体是红色的,人脸,脚如马蹄,发出的声音像婴儿一样,是一种会吃人的猛兽。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
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在神射手后羿的故事里,补足了窫窳传说的前因后果。

说窫窳本是天神,被另一个天神“贰负”的手下'危'杀害。黄帝知道此事后,命手下把窫窳抬到昆仑山,用不死药救活。
图片

但窫窳复活后神智迷乱,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里,变成了形状像牛,红身,人脸,马足,叫声如同婴儿啼哭的猛兽(和《山海经》描写一致)。后来窫窳上岸危害百姓,被后羿射死,是后羿射杀的第一个怪兽。

看到这里,相信你一定会认同,汉字文化渊深广博,从造字、声形、意义乃至背后的故事与传说都十分丰富。

所以,即便很多字日常并不能用上,又何妨多了解一下这些有趣的传统文化呢?一起来听吧——
图片
点击图片,立即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