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月1日:职场上的“稀缺性”

 不求甚解2017 2021-04-02

戳蓝字“愚者的世界关注我!

今天虽然是4月1日,但是这篇文章并不会愚弄你。

最近私下问职场问题的人很多,我能够理解这种焦虑。

从2020年至今,普通人最大的感受应该只有一个:

黑天鹅实在太多了,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比今天更糟糕!

当大环境具备太多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往往愿意为追求确定性而牺牲很多对未来的预期。

所以从2020年至今,考公或者进大国企成为职场上最热门的选择。

没有之一。

扪心自问,考公或者进国企真的是打工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吗?

很多很多人都知道不是的,但是很多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阶段稳定性最重要。

他们的帐是这么算的:

一个月1万元但是随时可能失业的工作,不如一个月4000元但是可以熬到退休的工作。

我不能说这个选择是错的,因为岁月静好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

但是我认为这个选择的“性价比”不高,因为这个选择太热了。

关于职场的话题,也许你们需要一些更深刻的建议。

A慧眼

找工作的时候,遇到心仪的公司、遇到的心仪的岗位,正常人都有一个疑问:

进这家公司难不难?

应聘这个岗位难不难?

从招聘要求上其实是可以获得答案的,这其中的关键就在招聘要求上。

很多看似待遇可以、门槛要求不高的岗位,如果招聘要求写的特别详细(也就是字多),往往很难进。

原因很简单,这些岗位不具备“稀缺性”,也就是谁都能干,所以用人单位往往要求特别高。

比如前台。

如果一个大公司招聘前台,同时给的待遇是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往往只有两个意思:

要么你特别漂亮,要么你有关系。

不然凭什么要找一个平平无奇的人去做这个事情。

反之,很多待遇不错,同时招聘要求只有寥寥几句话的岗位,如果你真的符合条件,往往很容易进而且可以大胆的讲价。

原因也很简单,正因为企业真的缺该岗位的员工,而且招聘效果不如预期,才会不提任何额外的要求。

比如很多技术工种。

很多人去公司面试的时候,往往感觉谈的不错,但是这种感觉通常都不靠谱。

真正靠谱的是什么呢?

看公司的硬件环境。

这里的硬件环境,不是看公司的装修,而是看与员工隐私相关的地方,比如:

厕所、工位、办公室。

公司如果人多,但是厕所如果坑位少,你就得小心了。

说明公司很讨厌你“带薪拉屎”。

记住,这样的企业通常是“996福报”的忠诚信仰者。

工位是否足够?

如果是应聘销售或者推广岗的人,如果你面试期间发现公司里面是2-3个人共用一个工位,就要特别小心了。

因为这种连足够的工位都不愿意提供的岗位,往往是公司的炮灰岗位。

如果发现公司的中高层管理岗是和普通员工一起办公,这种公司可以直接PASS了。

这说明公司不但抠,而且对员工高度不放心。

以上都是找工作时的小技巧,对于你找到合适的工作帮助不大,但是对于你避雷多少有点帮助。

B稳定性

很多年轻人私下对我说:

考公或者进大国企太难了,有没有门槛更低一些的、同时待遇还不错的稳定工作?

这个问题的上半句是废话,现在考公和进大国企的难度不亚于人生的“第二次高考”。

也就是说,依然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烈度竞争格局。

至于问题的下半句,你注意看,这个问题里面包含三个关键词:

门槛低、待遇不错、稳定。

正常人看到这三个关键词会觉得问这个问题的年轻人在做梦,但是我这里有答案。

一个很多人忽视的答案:

参军。

在过去三十年里,当兵不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原因也很简单:

过去三十年里,大环境是和平的,经济是高速发展的,当兵的性价比真的不高。

但是我可以大胆的预言: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当兵会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出路。

尤其是现在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你读书行不行,反正你进入社会后迟早是要被推崇“996福报”的各路资本家毒打的。

如果是精英模式的年轻人,被“996福报”毒打好歹还能混一个高薪,如果是普通模式的年轻人呢?

钱少事多离家远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从性价比来说,被资本家毒打真不如参军博一个更稳定的出路。

现在当兵的待遇不用我多说,可以自己网上查。

当兵出来之后,与同龄人相比,在学历接近的情况下,更有机会考公或者进大国企。

现在你是不是能想通了?

当兵其实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事情,对比“996福报”,他其实大大降低了你获得“稳定性”的机会成本。

我知道,很多人心里会嘀咕:

现在大国对抗,当兵会不会有风险?

我的回答是:

最近五年不会,以后不好说。

所以,最近五年无疑是当兵性价比最高的阶段。

C均值回归

在就业市场上,所有的工作其实可以分为三类:

技术类、资源交换类和打杂类。

这三类工作如果按照正常逻辑,很多人下意识的会觉得资源交换类或者技术类的薪酬最高,打杂类最差。

但是现实不是这么回事。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凡是待遇超出平均值的行业或者工作,长期看都会出现一个明确的规律:

均值回归。

我举例而言:

假设市场上实际只需要1000个工程师、1000个金融工作者以及1000个清洁工。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工程师或者金融工作者的薪酬最高,因为学习的成本最高。

但是意外发生了,因为有一年金融市场行情特别好,导致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去做金融工作者,而不去做工程师或者清洁工,导致金融工作者这个岗位的供给人数严重过剩。

会有什么结果发生?

第一个结果是金融工作者的普遍待遇会下降,第二个结果是工程师和清洁工的待遇会上升。

这其中,金融工作者的待遇会慢慢接近工程师的待遇,而清洁工的待遇提升幅度取决于有多少成熟的清洁工转行去做金融工作者了。

如果又有一年,工程师和金融工作者的待遇大幅提升(也许是因为货币放水),导致很多人选择去做这两个职业,而清洁工这个岗位严重缺人,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必然是清洁工的待遇大幅提升,而工程师和金融工作者的待遇会出现下降,直到有更多的人愿意回来做清洁工的工作才会停止这种变化。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均值回归”理论,在职场上它同样是适用的。

很多人在上班途中如果愿意观察,会发现目前城市里的很多初级技术工作都是40岁甚至50岁往上的中年人在做。

虽然这些工作看着很辛苦(也确实很辛苦),但是你去问真实的收入,可能会让坐办公室的你自惭形秽。

在未来,很多蓝领技术工作的待遇会有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直到你看到有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这些岗位,整个薪酬的提升速度才会降下来。

另外,给大家一个福利:

各位可以去查查各自区域人社局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看看可以免费学习的那些技能培训种类。

最后,请大家记住这句话:

在职场上,什么工作现在非常热门,往往就走在了薪酬的顶部区域;

在职场上,什么工作是人社局求你免费学习的,往往就预示着巨大的就业缺口。

做股票的人都知道高抛低吸的道理,如果你给自己做职业规划,也应该是这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