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xiá”还是“xié”?老师:不懂别乱教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1-04-0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杜牧生长于诗礼簪缨的世家望族,文才武略集于一身,刚过弱冠之年就写出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二十六岁就进士及第并制策登科,所谓“两枝仙桂一时芳”。

他殷忧国事,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力图实现匡时济世的远大抱负,然而却事与愿违,十余年屈居他人幕府,后来也只是在地方或朝廷的无关大局的职位中沉浮,年方五十即逝世于长安。

尽管如此,他的诗风却高华俊爽,雄姿英发,与他所处的时代与个人的遭逢颇不相侔,这首《山行》就是明证,而且成了美秋而非悲秋的杰构佳篇。

这首诗前三句全用赋体,景色如画,结句则由霜叶而联想及于春花,出之以前人未曾道过的比喻,构成全诗富于哲理含蕴的警策。

千百年来,这首诗经久不衰,如今也是小学课本的必背古诗,但是在教学中却遇到了一个困难,即“斜"究竟该怎样读呢?是“xia”还是“xie”?

在很多家长们看来,为了让古诗读起来更加富有韵味和感染力,应该对“xiá”。但是在如今的教学环境中,很多老师都要求应该按普通话的注音读做“xié”,大家别着急反驳,不妨先看看这样读的理由:

首先,不宜“简单类推”。

按照《山行》的韵脚“家”、“花”来看,属“六麻"韵,韵母都是"ia”,因此,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儿的“斜”应该读成"xia"。其实,这里他们犯了一个“简单类推"的错误。

因为,汉语音韵的变化,不仅仅是韵母存在变读现象,声母、音调也存在变读现象。这从《说文解字》的反切注音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例如,“干“是“仓先切”,按照“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的方法,那就该读成"ciān"了,但是我们现在读做qiān"。

既然古今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可能发生变化,那么,确定“斜“的古代读音就应该把声母韵母、声调整体加以考虑。

这里,我们仍可以借助《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关于“斜"的注音是“似嗟切”。显而易见,“斜"在古代的声母不是“x"。而应该是“s"。这一推断,我们可以从王力的《诗词格律》中找到佐证。

在这部讲述古代诗词格律的权威著作中,王力先生恰恰就以《山行》作为例子,讲述古今音韵的变化: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由此可见,把“斜“读做"xiá”只是一种简单类推,既不符合古韵,又不符合今声(普通话),与其弄巧成拙,不如老老实实地按普通话的读音来读。

其次,不宜“厚此薄彼”。

很多人喜欢拿《山行》中的“斜”来说事,强调还是要“合辙押韵”。他们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自然是为了让学生领略诗词的音律美。

可问题是,古代诗歌浩如烟海,按照普通话来读,不合辙押韵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倘若我们都按照处理“斜"的方法,这里的“儿”也应该改。照此类推,那要改的字真是太多了。

汉字本来就难学,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现在又要按诗(词)取音,徒添无数多音字,那更是难上加难。由此看来,真是自找麻烦,自寻烦恼。

王力先生早就说过:“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既然如此,还是按普通话的注音来读吧。不知道大家的意见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