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市如何转变为全国卫生城市

 w我的工程 2021-04-02

文/季贵生

沙市清代前,城区虽地窄人稀,无环卫行政建制,但市民素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青石街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明人袁小修寓居沙市时,日记中记有:“街道如拭,凡入经道路之整洁即南都不及也”。

清中叶,江陵县设巡司于沙市,兼管市容卫生。巡司巡街时,轿马前后有衙役拖板持杖,威风凛凛。各地保早已叫沿街居民将道路清扫干净,到时在前鸣锣开道,口示:“不得当街晾晒衣物、乱倒渣滓、乱泼污水…”若遇居民室内或门外街面清扫欠净,巡司责其立刻扫除,诡辩者掌嘴,抗拒者衙役则用板杖击其臀,商户违抗则勒令停业。民惧官威,故能保持街巷间的整洁。

清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江陵县沙市巡警分局始备清道夫。每晨,清道夫都穿深蓝号衣,背正中印有“清道夫”三个白字,所推独轮小车上置有渣箱,内备箕帚,在巡警的严厉监督下进行工作。

辛亥革命后,清道事务沿用清末遗制:由警察局兼管。但由于军阀混战,清道实际已无人过问,街巷日益肮脏。至民国10年前后,市民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各自进行清洁大扫除。当时,三育社属下的普益会雇市民数人打扫城区大街小巷,并疏通沿街巷口处的小便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驻军徐源泉奉命推行“新生活运动”,邀集党政军人士设沙市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于中山公园。次年,在和平、建设、博爱及民权4个联保内分设新生活运动服务分团,下按保设23个队,按甲设168个组,有团员1872人,在该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整理市容环境卫生。当时有蜀英、鄂中、精诚、武郡、文都、江陵二小等小学及职业中学学生组成23个童子军宣传队,每日下午4至5时持白布小旗到大街小巷进行宣传,对住户内厕所、厨房等处的清洁情况也进行检查。每日早、中、晚各联保有军警新运巡查队对住户或行人进行检查,令各住户打扫门前,禁止倾倒垃圾或污水于街巷间。广告贴于栏内,行人走路靠左,昂首挺胸,带正帽子并扣好扣子,两目平看及不吃东西和吸烟。公安局每日抽人在三民街、公安巷、通衢路、大湾、洪家巷、觉楼街、便河桥、中正街、梅台巷、拖船埠、巡司巷、高家巷、五权街、长江旅馆、永安趸江边及海关门前设劝导地点,要求行人注意个人及公共场所的卫生,整理个人仪表,讲究文明礼貌和社会公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元月,市区经三天的大扫除,室内及街道清洁均有明显的改观。

9月,又组织了五天的大扫除,每天有千余人按各辖区范围进行分段清除垃圾。对街巷内厕所墙壁上的积尘也予以打扫,撤走沿街盛水太久而水质变臭了的太平缸,封闭了高家巷、觉楼街等处的8座粪溢街面也无人管理的厕所。疏通了因淤塞而污秽不堪的下水道。市政管理委员会令业主清除了市体育场迁坟后遗下的白骨,饲养户清除了赶马台、青龙观街面的牛马粪。公安局对遗粪街巷间的野狗也予以捕杀。但因没有从思想上提高居民对环卫工作的认识,仍有人不讲卫生。据童子军对800户居民的清洁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清洁”约占十分之二,“尚清洁”约占十分之四,“不清洁”也占十分之四。当时因环境卫生不良,蚊蝇传播病源等而造成霍乱流行三周之久,死200余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后的5年间,日寇盘踞市区,市民求生不易,对清洁卫生更无暇顾及。初时有维持会敷衍了一年多,后由伪警察局接管,大街小巷虽有人自扫,但仍遍地脏乱不堪。当时清道夫的生活更是困苦。初由伪警察局月发日钞27元,后按月仅发大米三斤、盐两斤。老清道夫张德臣为了维持生活,白日辛劳一天,夜间还得打更。

日寇投降后,城区环境因受战乱的严重影响一时仍难以改观。接着又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死百余人。此时,湖北省第四区专员公署驻沙市,令各镇与警察局联合开展整洁运动。各警察分局均增清道夫至6人、板车4辆,放斗粮雇工52人专扫各大街小巷。各镇采取警保联合,令各保按甲抽人,轮派“清洁值日之家”,悬牌清扫所在路段,卫生警同保长负责督查。当时的垃圾多由清道夫运往近郊低地或沿江码头倾倒,便河两岸和月亮街等地污染极为严重,市警察局曾令一、二分局在便河岸旁悬木牌布告,严厉禁止在此倾倒垃圾。在1947年春季开展的清洁大扫除中,民族镇获第一名,民权镇获第二名,民生镇获第三名。市警察局事后为最清洁住户发给“清洁可风”奖状,对最不清洁者责罚劳动4小时。同时规定,正街每30户以内为一段,小街巷按条为一段,由保甲按户抽人轮流扫除,工具自备。

沙市如何转变为全国卫生城市

(1982年3月沙市便河路二小学生在街头树立红领巾文明卫生街路牌,並打扫街道卫生)

1949年沙市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着手环境的治理,紧密结合卫生防疫。1950年6月25日沙市市人民政府首次颁布环卫法规,又先后动员全市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反细菌战”、“除七害、讲卫生”。80年代又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市容卫生得以彻底改观。曾于1958年成为全国著名的“七无”卫生城市而受到国务院嘉奖。1960年9月至1983年,多次荣获湖北省六市爱国卫生检查流动红旗。

沙市如何转变为全国卫生城市

▲副市长杨万鼎同志在沙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讨论作重要讲话(年代不详)

截至1985年,城区环卫人员已从解放初20余人增至774人(包括民办),拥有机动车32辆。主次干道及小街巷186万平方米清洁区域,由专业与民办队伍常年按“五无一净”清扫标准进行划段分管。另有洒水车5辆对70万平方米干道经常进行冲洗降尘。市中心区干道之人行道,备有熊猫、青蛙和葵花形铁铸果皮箱218只,干道人字沟阴处,设有铝合金盖的长方形或菱形地痰盂229个,可惜未及年余而悉数遭窃。市干道定点放置的250个便民垃圾桶及五一路、红门路中转站的垃圾,每日有汽车10辆按时将其运往消纳场处理。现市区生活垃圾已年逾10万吨(日均287吨)。解放后36年垃圾填充低地计74万平方米,在城区水域几乎被填完的同时,正准备采用堆山造景的方法,以逐步达到垃圾无害化处理。市郊建有储粪库4座,总容量4.8万担。城区1084座厕所,基本做到了常年清洁卫生。市环卫所消毒队自街道民办发展成专业,经30多年的环境消杀,已将蚊蝇控制到历史最低密度。备有手扶消毒车6辆,控制孳生地近20万平方米,城区内蚊蝇已不足为患,市民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本文编辑 苏焕光 原载于1988年《沙市纵横》主编 李开进)

沙市如何转变为全国卫生城市
沙市如何转变为全国卫生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