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豆瓣8.7分冷门电影,记下自闭症人的高光时刻 | 关于自闭症,我们都理解错了

 一丁书屋311 2021-04-02
图片

今天是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

壹心理想和你聊聊“自闭症”的那些真相。

在过去的十年中,被确诊为自闭症的人数迅速增加。

2020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每54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被诊断出自闭症谱系障碍,较2018年上涨10%。

在我国,早在2016年,自闭症人数便已超1000万。这意味着,每100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还在以每年十几万的速度递增。

大学时期,我曾做过一年自闭症志愿者,期间常被人问到:

“总跟他们待在一起,不会怀疑人生吗?”

并不会

事实上,他们给了我许多力量,至今都治愈着我。

即使许多年过去,回想起来,那仍旧是我感到最温暖的一段时光。

图片

自闭历程坦普

自闭症就是吗?

提到自闭症,很多人会想到电影《自闭历程》中的女主角坦普·葛兰汀。

图片

坦普从小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在她的世界里,似乎根本不存在其他人。

她很少注视妈妈的眼睛,眼神总飘忽不定。

即使妈妈拥抱她,她也没有一丝笑意,身体十分僵硬。

直到4岁,坦普仍旧没能学会说话。

直到她被确诊为“自闭症”,这些与众不同才似乎找到了解释,可也给坦普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刻下怪胎的标签。

自闭症,在她与现实世界之间,上一堵厚厚的墙。

图片

即使成年以后,周遭也尽是她不理解的事物。

她看不懂别人的表情,难以感受到别人的情感,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被人讥笑时,她不懂只是满心恐惧,想要逃离。

别人聊天时,她不懂只是困惑,觉得自己孤零零的。

图片

基本的社交规范,她无法理解。

去姨妈家,一下飞机,她就大喊:“天哪,这鬼地方这么热,能住人吗?”

是因为不礼貌,而是她根本意识不到这句话会冒犯到别人。

图片

要是有人动了她房间的东西,她更是会情绪崩溃、大声尖叫。

假设在你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你会把她视作神经病,还是认为她只是与你不同呢?

当时的人们选择了前者。

人们在她眼前关上一扇又一扇的门,拼了命地试图将她赶回那个封闭的世界。

站在坦普角度如果突然扔到一个黑房子,谁也听不懂自己说话,也根本无法理解周围的一切,会是怎样的恐惧不安呢?

坦普也曾用最激烈的方式反击,她无法自控地攻击其他人,不断被退学。

后来,她干脆拒绝接触任何陌生人,拒绝交流,拒绝读大学。

但坦普是幸运的,高智商为她打开通往现实世界的道路,善意和爱支持着她走过坎坷。

图片

影片根据坦普的真实经历改编。

现实中,坦普.葛兰汀虽然与自闭症相伴一生,但凭借着惊人的天赋和勇气,读完博士学位,并致力于自闭症启蒙活动和家畜处理设备设计。

图片

但电影之外,其实是更为残忍的现实:

自闭症中,天才只是极少数。

统计显示,当中天才仅占2.7%,55.2%的自闭症患者智力落后于同龄儿童(IQ<70)。

至今,自闭症的病因仍未被找到,而且很难完全治愈。

从确诊的那一刻起,他们便需要接受大量训练,最终的目标,仅仅是能够生活自理。

许多人终生都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需要24小时照顾。

图片

真正自闭症世界:

“我们,是从遥远过去而来的旅行者”

自闭症患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感觉异常。

我曾见过一个孩子,胸口上都是烫伤的疤痕,那是因为他的痛觉较为迟顿,在4岁时打翻了热水,却浑然不觉。

对于这些自闭症患者来说,他们需要很强的刺激,才能做反应,即“过低唤醒”。

而另外一位患者则刚好相反:“5岁时,每次去海边度假,我都不得不捂着耳朵,尖叫一两个小时,海涛拍岸的声音,实在太刺耳了。”

对于这些自闭症患者来说,一点点刺激,就会让他们觉得非常激烈,即“过度唤醒”。

另一方面,他们的记忆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很特别

《自闭历程》中,坦普习惯用图像来记忆和思考。

比如,说到鞋子,我们想到的往往是一个概念,穿在脚上的东西。

而坦普脑中出现的是无数鞋子的照片,像在脑中放电影一般。

重度自闭症患者东田直树曾说过:

“我们对事物的记忆,就像是杂乱无章的一堆点。

多年前发生的事的事,和一分钟前发生的,混杂在一起。

因为没有时间感,所以一直活在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的恐惧中。”

另外自闭症患者真的不喜欢和人接触,喜欢独自待着吗?

不一定

阳阳(化名)是我陪伴最久的一个孩子,患有重度自闭症,有轻微的自残倾向。

半年的相处,她从没正眼看过我。我始终很困惑:在她心中,我是个人吗?

直到某天,阳阳反复开关活动室的灯,她的妈妈骂骂咧咧。

这时,阳阳低着头,两只手垂在身边,跌跌撞撞朝我跑来。

站在我身后的她,仍未看我一眼,可脸上分明露出了一种安心。

你看,他们一样渴望着交流,只是不得其法

所以,对待自闭症人群,我坚定地相信东田直树所说的:

我不相信任何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希望自己孤零零的。

我们可以努力应付自己的难题,但最大的折磨,就是看到自己为别人带来了这么多的痛苦。

所以,请永远不要放弃我们,仅仅在一旁看着我们,就能让我们更加坚强。”

图片

自闭症家属更需要关怀

自闭症这个关键词下,患者家属承受的压力,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我刚到康复机构时,一位妈妈骂了孩子整个中午,只因为5岁的孩子没能洗干净碗。

直到孩子午睡,这位妈妈才语带哭腔:

“碗都洗不干净,以后我不在了,她怎么办啊?”

这样的焦虑、无力、乃至绝望,是每一个自闭症家庭的“家常便饭”。

调查发现,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压力在残疾儿童的父母中是最大的

自闭症的三个特征,经常让父母们手足无措:

a. 回避眼神

一位妈妈谈到:“他从来没有看过我,对我微笑,甚至呀呀学语。在他的意识里,从来没有过我这个妈妈或者任何人。”

试想,如果你的孩子,好像从没意识到你的存在,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b. 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

我曾和一个7岁的自闭症孩子在楼下等人。

他将一个个小石头从花坛左边拿到右边,整整齐齐地排列好,每摆好一个,便要按下门铃上的数字2,如此反反复复。

两位阿姨从我身旁走过,嫌弃地说:“没教养、神经病。”

我想辩解些什么,却不知道该对何愤怒,最后只觉得无力。

面对无数的不理解,那样的愤怒、难过、无力,是他们父母的日常。

c社交障碍,隔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鸿沟

书籍《蜗牛不放弃》有一个细节,让人心疼。

妈妈问:“宝宝,你会不会永远这个样子,不跟妈妈说一句话?”

儿子笑嘻嘻地看着她,看了一会,伸手拿过妈妈手里攥着的眼镜,试图给妈妈戴上。

妈妈推开他的手,他固执地一次又一次伸过来,完全不理会妈妈的眼泪,直到因为没达到目的,烦躁地哭闹起来。

“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凉了:我的孩子根本没有正常人的感情和反应。”

每一个孩子从确诊那一刻起,整个家庭就不得不用一生和“自闭症”战斗。

情感层面的困难,自闭症患者的父母来说,也是一大困境。

在美国,照顾自闭症患者的费用,早在2015年就高达2680亿美元,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到2025年将升至4610亿美元。

为此,美国专门在2014年建立针对残疾人(包括自闭症)的税收优惠储蓄账户,且通过了自闭症保险立法。

在中国,这一费用大多落在自闭症的父母身上,一个足以让一般家庭倾家荡产的数目。

他们要很勇敢,才可能与孩子一起面对他人的歧视。

他们要很努力,才可能将孩子从另一个世界中拉出来一点点。

图片

自闭症患者并非累赘”,

而是精神上的暖阳

但从另一方面说,很多自闭症患者,也会给人温暖和力量。

在我做自闭症志愿者的那些日子,每周二的活动室里,有的孩子会站在平衡木的一端尖叫,然后逐渐平静,在周围人的鼓励下,紧紧抓住我的手,跌跌撞撞走向另一端。

有的孩子站在单杠面前,踌躇不前,有时会败下阵来。可在无数次挑战后,他们挂在单杠上的时间,从1秒、到2秒、乃至10秒,我在一旁大声计数,为他们一次次的勇气所折服。

在康复机构,他们反复地演练过马路、电梯、地铁。

当你在地铁中看见一个尖叫的孩子,或许你不知道,他们为此付出过多少努力。

有的孩子推迟一年进入小学,但其实,他们已经将一年级的内容学过3遍、4遍,那是他们要面临的第一个巨大的难关。

在大多孩子抱怨着假期作业时,他们或许日复一日地待在教室里学习。

有时,他们并不乐意;有时,他们又为此兴奋不已。

在这个时代里,许多人都在追逐着所谓的“价值”。

读书时,要考第一名;

工作后,要赚很多钱;

生子后,望子成龙。

那是一条十分“正确”的人生轨道,若是不小心偏离轨道,便觉得自己落后于人,甚至感到一文不值。

可是这些独特的孩子,一直用他们的与众不同治愈着我。

你我不同,互为暖阳很理想自闭症患者和正常状态

做自闭症儿童志愿者的经历,至今也总是提醒着我

一个人的价值,真的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吗?

不一定

我们存在于此,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这本身就已经绚烂多彩了,不是吗?

不将与众不同的人视为异类,建立一个更为宽容的、有接纳性的社会,这何尝不是在帮助那个独特的自己呢?

图片

我们如何对待自闭症患者?

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来说,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此时的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相对更高,干预更为有效。

我们在这里附上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早期观察建议,希望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 6个月时,没有大笑或其他热情、愉快的表情;

  • 9个月时,对声音、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仍没有互动式的分享;

  • 12个月时,还没有咿呀学语;

  • 12个月时,不会做手势(例如指物、招手、索要、展示);

  • 16个月时,语言上没有掌握单词;

  • 24个月不能说2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简单句子(不包括模仿或重复的语言);

  • 在任何年龄出现言语或社交能力方面的退步;

如果孩子出现任何一项表现,建议家长尽快咨询相关专业机构。

除了医学上的诊断,让自闭症患者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还需要我们增加对他们的了解以及了解产生的平等

什么是了解?

书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一个认为自己是蘑菇的精神病人,他每天撑着一把伞蹲在墙角,如同蘑菇般不吃不喝。

有人劝他,有人骂他,有人同情他。

唯独一位心理医生也撑一把伞,蹲在他的旁边,试图了解他的世界,跟他建立连接。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试着对方的眼睛看看这个世界谈不上高高在上同情没有对方特殊位置照顾

就像《自闭历程》中,坦普为了安抚自己的情绪,在大学动手造了台“挤压机”。

人们把他当作怪胎,唯独那位盲人室友说:“我听得出来,你在挤压机里,声音都变得平和了。”

在同学们不断抵制下,挤压机即将被拖走销毁。在这之前,坦普希望大家能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也试着走进挤压机。

最终,经过多次实验,坦普用数据证明:挤压机对“正常人”同样有安抚效果。

试着从她的眼睛里观察世界以后,人们才真正理解了她,也真正理解了那句“只是与众不同,不是差人一等”。

自闭症患者东田直树曾经说过一段话:

“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自己也渴望做个正常人。

但是现在,即便有人研制出某种治疗自闭症的药物,我也可能会选择继续保持现在的样子。

因为我已经认识到,每个人类个体,无论他或她有没有缺陷,都需要努力拼搏。”

自闭症孩子不是怪胎,只是人类存在的另一种样子。

在这个自闭症日,壹心理呼吁大家一起来关爱自闭症患者和家属。

点个在看,让自闭症群体被更多人看到。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图片

作者简介:阿肖,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询师,一个有点温暖的普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