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内卷”时代,高学历人才有哪些就业途径?

 毛毛虫_Claire 2021-04-02

关于我的一切和有用的推文点图片都可以找到哦!

一不留神还有70多天就要高考了😨😨😨……

最近我后台一下子多了不少“小朋友“的留言,虽然一个个还没高考呢,就已经开始担忧以后的出路,开始钻研哪些专业以后好就业,琢磨着要不要再读博读研继续深造……

与此同时,另外一波“大朋友”的留言也多了不少,那些即将毕业的硕博士们,也要迎来他们硕/博士毕业答辩季,还有严峻的就业形势……

再加上网上充斥的关于学历贬值和学术内卷的消息铺天盖地,每每我都忍不住点开扫上一两眼,然后惊呼现在的就业形势已经这么严峻了么?

和在国内工作的朋友们交流了一下,我于是决定写一篇如何应对这个情况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帮助“大小朋友们”少走弯路,顺利“上岸”!

01

就业越来越难了么?

是的!!!

开头就给大家当头一棒,不是有意扎心,是非常想提醒广大的朋友们,尤其是和我一样“天坑专业”领域的同学们,早点做好心理准备不是坏事儿。

就业难也不是这两年的事儿,其实从我读博那个时候起,就已经感觉到了。每每和导师开会的时候,她都会语重心长地问我,以后要找什么工作呀?以后要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去呀……

当时才博二,年纪尚小的我嘴上说着会好好考虑的,但内心一直在OS:有必要这么早就开始考虑么?只要能顺利毕业,我还能找不到工作?

恩……我确实在找工作上费了不少周折……

来到2021年,我继续把导师问我的话拿出来“鞭策”大家:

不论本科硕士还是博士,请大家早点规划以后的出路问题,是继续深造还是早点就业,不是毕业季才想的问题。

觉得我“危言耸听”的童鞋们,可以去找找最几年硕博士扩招的统计。

比如1997年全国授予的博士学位才7300人;而到了2019年,高校博士光报考人数就超过10万人;

2020年的考研人数再刷新高,达到了341万人, 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投身硕博大军的人也蜂拥而至。

2020年有874万应届毕业生,再加上上面提到的341万考研的同学,这些数字背后是巨大的就业压力。

当然就业的压力也不仅仅来自于扩招,近年来国家精力放缓,也导致市场“消化”不了高学历人才。

疫情更加剧了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企业都明确缩减开支和人员招聘的计划,国外大学的日子也很难捱,不少海归回国找工作,“僧多粥少”的就业市场开始白热化……

很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焦虑万分,不仅影响了学习,还会进一步陷入职业迷茫。

下面我们就来帮大家理一理,目前高学历人才都有哪些就业渠道,又能“另辟蹊径”开发出哪些新渠道呢?

02

传统的就业渠道 VS

“另辟蹊径”的就业渠道

传统观念里,读到博士阶段就意味着在该研究领域已经有了自己专业的深度,将来在大学找教职位,一步步往教授上走,才是一条合理的求职之路。

我记得我有个朋友说,在2010年博士毕业的时候和导师稍微提了下也许将来去某公司就职,导师脸上就出现了非常震惊和难以置信的表情。

我朋友说,那个时候,如果博士毕业有人选了非学术领域(工业界),那往往会被视为“背叛了读博的初衷和研究的信仰”……

而现在,很多博士一开始的求职方向也基本上会在高校、科研院、国企、公务员、外企和国内外博后这些范围内徘徊。

传统的就业渠道

先来一组小数据:

2020年,35.4%的清华毕业生择业时选择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在清华博士毕业生中,这一比例高达51.5%。

而去业界的毕业生人也不少,共有180多名学子去了华为,还有一些去了腾讯和阿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渠道。

1. 学界工作

这仍然是很多博士毕业时的首选。

除了985,211这些重点院校外,很多位于二三线城市的大学/学院,因其气候宜人,物价适中的优点,也吸引了不少学历高的人才。

不过现在国内几年前就开始 “非升即走”的合同制,尤其是随着科研院所的迅速膨胀,各大高校也在经费和师资允许的最大范围内开始扩招博士和博士后,这就导致了不少人在最后成了炮灰,高不成低不就。

2. 业界工作

如果个人的专业太冷门或者特别符合市场需求,就有可能率先考虑的是去工业界找工作。很多博士去企业就业还能带动后面一系列师弟师妹的业界求职意愿。

比如我有个同学是工学博士,他毕业就就成为组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入职两年后就成为了所在企业的重点培养对象,也帮师门不少同学牵线搭桥,求职成功。

3. 公务员

从工作待遇和稳定性而言,公务员近年来绝对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前段时间新闻里热炒的“哈佛博士入职街道办事处”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其实这样的事情不算新鲜事,杭州余杭区政府招聘的公示里也有一水儿的清北高材生,专业还很多样化,像大家不太熟悉的地球物理学专业也在其中。

4. 业界里的学界工作

很多人毕业前只关注上述三个传统就业渠道,不太了解很多国企事业单位也有博士后站点,可以招收博士后,并且在出站时可优先选择本单位接受。

这些博士后职位的站点一般是科研工作站,基本是设立在国企,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里面,大家应该多去了解和关注下。

“另辟蹊径”的就业道路

1. 偏远地区人才引进

一些西部或者其他边远地区的省市会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公务员,有些地区还可以免试。

多数单位是省级单位,不通过国家级别的公务员考试,而是其他的一些内部考试和面试。

一般情况下,硕博士的工资待遇都算不错,如果是紧缺型人才,待遇还会更高些。

2. 创业

很多发达国家高学历的创业活跃度能达到20%,而中国在这项上的全球排名一直比较靠后。

这里的创业比例低,指的是应届的高学历毕业生,而其他比如很多大学里的商科,工科的老师们,有博士学位,也拥有不少公司。

高学历教育,尤其是读到博士阶段,前提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都太大了,如果未来选择路途坎坷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的话,很多人会觉得输不起。

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除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创业外,国家政策上对博士等高学历的人才也有不少创业的扶持制度和资金支持。

在这个创业过程中,也有不少人体会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科研价值。

比如我有个朋友,国内985院校毕业,放弃了上述的传统就业机会,而是选择创业,针对高学历人才的学术再教育开发相应的课程,目前已经是他创业的第五年了。

3. 跨界

提到跨界,很多人以为从学术圈去工业界就是跨界了,但我这里和大家提到跨界,侧重于开发个体本身的“隐藏技能”。

现在是社交媒体渗入日常和知识付费快速发展的时代,高学历人才也不一定需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过着“高高在上”的生活,我们还有很多个人技能和专业知识值得开发下。

举个我自己的小例子吧,我从博士期间就开始在微博上分享我的学习日常。

慢慢积累了一些粉丝后,我发现很多同学在新入硕/博士学习阶段都会有和我学习时相似的困扰,那我就想着能不能力所能及地帮大家解决一下这些具有共识性的困难。

渐渐地发展到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也写了好多干货,最后集结开发成了两门课程,从专业角度帮助更多人解决科研困惑,提升学习能力。

我很喜欢这份教育博主的工作,虽然是个副业,但我也收获了很多乐趣,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我身边甚至有博士朋友,因为做得太好而转成主业了😂。

可见个人IP时代,高学历人才是很具有竞争优势的(作为博士群体一份子,自夸下😄)。

03

学术“内卷”时代

我们如何就业“外卷”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同学还是风险保守主义者,选择一份稳扎稳打的工作和生活。

面对社会的风险和动荡,本着趋利避害的人性和传统教育的加持,多数年轻人都会选择求稳,渴望有份体面工作,尽早在社会上立足,养活自己和小家庭。

然而一项调查统计显示,中国近年来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岗位约多两万人,这就意味着有很多高学历人才就要流向上面提到的传统就业里的国企,事业单位,外企,公务员等等领域。

而且这些领域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非学术职业”与其成为我们的被动选择,不如从一开始就纳入到我们主动规划的思考中来。

1. 从继续深造的源头考虑未来

不是所有专业的博士都难就业,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需要读到博士学位。

比如目前学习人工智能和编程的博士,工作相对好找不少。

而一些偏实践操作和工作经验的专业,比如考古或者图书管理,也许读博就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有些专业在毕业后“好掉头”或者市场融合性较强,跨领域就业的成功机会高,有些则反之。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在考研读博深造之前就好好看下将来的市场发展趋势。不要再过多抱有“通过读书跃龙门”的心理,也不要从众跟着东考西考,导致最后沉没成本太高。

同时,我们还需要客观分析现在教育扩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造成的学历相对“贬值”的结构性矛盾,尽量保持平和的就业心态。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2. 发挥学历市场上“长跑队员”的精神,不当就业市场上的“傻白甜”

不论是哪种择业渠道,都有一套相似的社会职场规范。

比如团队合作意识,比如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清晰的思维逻辑,比如对待工作热情诚恳的态度,比如有效的沟通能力等等。

这就意味着我们从学校开始,就不能只把自己当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更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一些“融入社会的能力”和“职场生存的技巧”。

我之前有个师妹去一家公司实习的时候才发现,哪怕是工作上的科研课题难度不大,也有好多知识需要掌握。

比如理解商业文化和环境,了解企业更重视市场效益和实效性的特质,因此除了要培养自己的学术核心能力外,其他通用能力也需尽早下功夫去了解。

这方面大厨比较有心得,他博士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学术界工作,而是转身投入了工业界和互联网人工智能行业,并做得还不错。

他结合自己多年从业经验,开设了一门课程,把500强公司职场培训的内容优化组合,并融合理论,方法和案例等方式教授,很适合对职场感兴趣的学生系统学习,早做准备。

3. 人生不是轨道,是原野

作为宏大社会结构之中的每个人,请不要忘了我们本来的特质和主观能动性。

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高学历代表的是我们的一段段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但人生的路途上,并没有那么多路途平坦,一劳永逸的大路。

有时候是森林,有时候是沙漠,有时候是大海……

我们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也各有不同,有些人是猴子,有些人是骆驼,有些人是海豚……

所以我们先要找到能发挥自己长处的方向和领域,然后再深耕下去。

就像找到一个雪足够厚,坡儿足够高的山一样。剩下的,就是团一个雪球,推向雪最厚的那条坡,目送它越滚越远,越滚越大🌹!

朋友们记得经常来看看我呀,

可以把我设为「星标」☆~

步骤如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