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第2041期

 高世现 2021-04-02

封面人物:许钦松

新锐人物:刘  飞

石湾陶魂:童新钰

艺星璀璨:朱建安

论  文:冯为远

文  苑

来稿选登

封面人物

许钦松

XU  QINSONG

1952年生,广东汕头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之星”荣誉称号。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故宫研究院中国画法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院长,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广东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顾问。2010年担任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2012年担任(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艺术顾问,“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总策划。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四川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原中国版画家协会、澳门艺术博物馆、美国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佩斯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版画艺术博物馆、泰国国王钦赐淡浮院、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机构收藏。

临界与超越

—— 许钦松山水画的创造特征

文/范迪安

这些年来,许钦松在山水画的探索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美术界的同行们不仅看到了他在山水画研究与创作上投入的持续热情,使自己从一位著名的版画家成功“转型”为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更在他的山水画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上看到了许多属于他的突破与创新,为当代中国画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我看来,有三个特征是许钦松作品中独有的追求,第一是黑白节奏。他的山水画以黑色为主,少有色彩渲染,或以色彩为辅,因此,他的笔墨处理首先聚集于全画大的黑白关系上,也即墨色的浓淡和用墨留白上,把握墨色效果成为他的语言中心。很显然,他的墨色特征是十分鲜明的,在整体控制上追求现代感,注重形式的平面性强于纵深性,平面的墨色跌宕是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他深厚的版画创作经验起了作用,也可以说,他站在版画和水墨的边界上将二者的艺术形式特征内在地通融起来。版画的经验在于处理画面的黑白关系,而且主要是硬边的黑白关系,但在水墨上,需要将黑白关系转换成实与虚的关系。他在这种转换中,自然地保留了如同版画黑白关系的大开大合,使山水形象在光影中显现,但同时以墨色的浓淡营造水墨氤氲的空气感,这使得他的山水丘壑如同沉浸在弥漫的气息中,生成一种既刚健挺拔又连绵起伏如缕的气象。第二是用笔的个性。许钦松深知笔墨的表达对于山水精神面貌的决定性意义,在对传统笔墨程式、技法和风格的研习中,他倾心于北宋以来北派山水的塑造方法,追求以“见笔”带动“见意”的路数。古人曾云:“笔为墨帅,墨为笔充”,如果说传统古法中的“积墨”之法是山水造型的有效途径的话,我以为,许钦松运用的是“积笔”之法。他行笔如运刀,重在落于实处,用累积的笔线与笔点一层层塑造丘壑,在线与点的交织中构成山水的骨架,使作品拥有深厚、雄浑的视觉元素,彰显出内在的刚健精神,又有紧劲连绵的抒情诗意,这种“积笔为骨”堪称许钦松在笔墨语言上的独创,丰富了当代中国画山水画的表现力。第三是干润相济。他的作品保持了营造大山大水所需要的方正结构,有视觉上“干”的力量,同时,他又极为敏感于大自然的生机气息,在“润”的气息表达上做细致的文章,这在他处理山水丘壑和流云的关系上尤其明显。他深知中国画“实”与“虚”的语言特征,精心调整出每幅作品不同意味的虚实,用干润相济的笔墨使画面充满水墨气韵。所有这些属于形式技法的探索,也都表明他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笔墨语言上的“临界”状态。临界,为他的艺术带来了超越。

甚至可以认为许钦松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也对他的艺术创造起着作用,这也是一种“临界”,或可称为“经验的临界”。许多年来,许钦松担任着多种美术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几乎始终处于繁忙的状态。在社会文化发展特别是美术发展不断趋于多样观念并存、多种风格互补的大势中,需要有宽阔的视野和不断增添的学养,才能做好美术的组织工作,更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丰富的经验面对蓬勃发展但也时常让人眼花缭乱的美术现实。在同行的眼中,许钦松是一位性格温和,包容性很强并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长期的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各种艺术现象,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征和展开的多样形态,思考当代美术文化的各种问题。工作中的观察与思考经过他的积累和酿化,充实了他的学养,丰富了他的思想内涵。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在从工作状态进入创作状态的时候能够集中起自己整体的修养和能力,有计划和有规律地去解决绘画的实际问题。他选择山水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在山水画探索中贯穿着“大画”的理想,他在已有的传统与当代山水画风格样式之外独辟蹊径,可以说都与他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有某种关联,尤其是他倾心和向往的大山水画境界,更是一种站在时代前沿的文化胸怀的体现。

综上所析,便自然地引发出许钦松山水画在当代山水画中的位置。他的作品风格是鲜明的,在视觉上让人看到了独特性和属于他的个性,但在艺术的精神上,他与“岭南画派”的地域传统又有割不断的联系,或者说这种联系不是由山水而山水的直接关联,而是他长期的生活和感受于岭南文化环境的自然体现。“岭南画派”作为一个历史的现象和历史概念,在山水领域并没有充分的存在,但“岭南画派”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美学样式,却在他的笔下自然地透溢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岭南”与“当代”又是一个临界点,他正准确地站在这个视觉形式与文化意义的临界点上,形成自我的风格,由此成为“岭南画派”精神上的当代开拓者,为当代的“岭南画派”做出了有价值的建树。

 许钦松的作品欣赏 

秋 光     136cm×68cm      中国画     2013年

苍山云岫     38cm×45cm      中国画     2014年

旷野无言    68cm×136cm      中国画     2013年

开阔视野   脚踏实地

—— 访山水画大家许钦松先生

文/梁晓文

得知要拜访原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许钦松先生的消息,莫名就有一种紧张与兴奋,出发后我脑子里想的都是采访时要提哪些问题。

到许先生家时,他正在创作一幅大尺寸的水墨山水画,画风厚重大气,仿佛一曲生命的交响,强烈奔放的淋漓笔墨,绵密的线条与重叠的点染,无不透着鲜明的感触!我之前是看过许先生的画展的,但还是被眼前这幅巨大山水画震撼了。

许钦松先生热情、随和,我们落座之后亲自为我们泡茶,使我之前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先生很健谈,没等我提问就已经聊开了。

许钦松先生首先聊到了他当选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初期,广东美术已经被全国美术界边缘化,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急需要进行制度上的改革,从2006年开始,协会建立了大型展览的评委评选制度,同时建立了最好的会员入会监督机制,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内部风气焕然一新。

许钦松先生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任职期间,积极组织广东省优秀作品进京展览,使广东文艺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美术创作方面在全国确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这些要职退下来之后,许先生并没有闲下来,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水墨作品,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成立了许钦松艺术基金会,致力于培养广东美术的后备力量,关心青年美术家的命运,继续为广东省的艺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去年疫情防控状态平稳之后,许先生便带领国家画院高研班的学生们一起自驾,登上了江西的武功山、明月山、羊狮慕三座山进行写生;还带队到陕西延安参加“传承红色基因,喜迎建党百年——粤陕书画名家陕北行”采风写生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传播延安精神,除写生作品之外,还创作了三十幅丈二的大作品。

谈笑之中许先生幽默、风趣,讲起了他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展览时,人满为患、交通堵塞;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因入口通道比较小,需要进馆的观众太多,导致很多观众进不了场,许先生马上建议工作人员打开侧门,一下就缓解了正门入口拥挤的压力。

许钦松先生特别提到有一年作为团长带队去意大利举办一个中国水墨画展,当时的开幕式是在一个大礼堂里进行。开幕前,参加者陆陆续续进场,许钦松先生提前到现场察看布置,发现自己作为中方艺术家代表,坐席并没有安排在主席台上,而是被安排在嘉宾前排中间的位置,许先生立即与对接人交涉,对接人反馈这个现象给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该策展人直接把许先生的台牌往主席台一扔就走了。

客人陆陆续续到齐后,开幕式照常开始,东道主介绍在场本国来宾时十分详细,但是介绍到中方时只介绍了团长许先生,团队其他成员一概不提,面对这种两国交流不平等的待客之仪,中方文化参赞也没有意识到,安安静静地坐在第一排。轮到许先生上台代表中方艺术家讲话。许先生上台问候现场嘉宾后,以客人的身份在主席台上介绍此次出席的中国团队所有成员,随后表达了自己对意大利这个国家艺术的向往,对该国多位画家给予称赞。就在此时,许先生突然反问现场来宾有多少位曾经去过中国?能否列举几位中国的艺术家?现场气氛开始凝重。许先生先给了在场各位沉思的时间后,再对中国当今的变化和发展娓娓道来,最后欢迎在场各位到神秘而美丽的中国游玩!语毕,掌声四起!

从那次的意大利之行到率团到法国卢浮宫办展时受到的高规格礼遇,充分表现了许先生的睿智与大度。

传统的山水画多为“散点透视”,也就是“移动透视”,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画面。

许钦松先生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大多为大笔墨、大山水,给人感觉意境深远、大气磅礴!特别是他倡导的“宇宙透视”是传统山水画里没有的,我也非常好奇许钦松先生当初的“宇宙透视”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很快我便在与许钦松先生的谈话中找到了答案。

一次许钦松先生去尼泊尔,与一位直升机驾驶员成为了朋友,并上了朋友的直升机去鸟瞰神往已久的喜马拉雅山脉。直升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许钦松先生俯视白云之下的群山,眺望神秘的圣山,忽然间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圣!那是人类无法用文字来描绘的,用语言的赞美似乎都是对圣山的轻视!

在这离天最近、传说中神灵居住的地方,似乎可以感受到时间的静止、空间的转换、生命的轮回!这座承载着藏传佛教信奉者信仰的圣山,它不理会俗世、不拒绝文明,洗涤着虔诚者的心灵。

许先生告别朋友离开了尼泊尔回国,但蓝天白云之下雪域高原上群山的巍峨,大自然的神奇与圣洁却永恒地定格在他的记忆里,并将这种无法抹去的感受与对大自然的敬畏运用到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之中,便使画面有了更宽广的空间和更开阔的视野。

境界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看许钦松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就能看到心灵的净化。许先生对山水的探索,无疑把岭南画派的创造性进一步拓展,这也源于他对大自然、大时代、大美术认识的与时俱进,而投身在壮丽河山,难怪许先生能在漫长的创作过程当中,始终保持一种真正的艺术冲动!

许先生惜时如金、笔墨耕耘不止!临近告别,许先生热情地邀请我们合影留念,之后,继续投入到大山水的创作之中。

 许钦松的作品欣赏 

风月同天     248cm×62cm     中国画

2020年(抗击疫情作品)

醒山晨起     69cm×136cm      中国画     2018年

山雨欲来     69cm×136cm      中国画     2018年

峯上层云     69cm×136cm      中国画     2018年

晓云碧峰     69cm×136cm      中国画     2018年

 壁上银泉     34cm×68cm     中国画    2020年

境界已熟心手已应     68cm×136cm      中国画     2018年

作画必先立意     68cm×136cm      中国画     2018年

太行晚秋     69cm×136cm      中国画     2018年

本期样报 

新锐人物

刘  飞

LIU  FEI

四川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厦门大学漆画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

现为广东培正学院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漆艺及《漆画》一流课程主持人。

其漆画作品多次获国家级专业展览金奖,同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艺术机构收藏。主持了中国尼泊尔漆画展学术研讨会,主办了广州和台中漆画艺术交流展、广东省第七届漆画作品展。

童心  童真  童趣

—— 读刘飞的“漆画小孩”有感

文/蔡克振

明代文学家李贽有一句名言:“夫童心者, 真心也。”所谓童心者,乃是指人之初的纯心,也就是“毫无造作,绝对真诚”之心。现代社会成年人的“心”有着太多的感性或理性的牵连和羁绊,做起事来总难免带有虚假和做作的成分。而天真无邪的孩童们因为心灵纯洁,他们的行为总是流露出对世界和身边事物的好奇和兴趣,流露出人类最宝贵的情感,那就是童心、童真和童趣!

刘飞就是一位具有童心、童真和童趣的漆画家!

我初识刘飞是在 2008 年,他的漆画作品《追·追·追》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首届全国艺术硕士作品展”上获奖。他的导师是我的好友,厦门大学陈金华教授。刘飞读研期间从陈金华老师那里继承了为人为艺的真诚品德,对待艺术的真实、严谨、虔诚态度。由此,我特别注意着这位对“儿童世界”充满激情而在艺术上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年轻人。 

从 2009 年开始,刘飞毎年都有新作问世。诸如《我要飞翔》《放飞童心》 《快乐之网》《忆趣》《追梦》《零零后》《新视觉》《小伙伴》《永恒》系列及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少年梦》等二十余件倾力之作。这些作品在历年的漆画展中崭露头角,令人耳目一新!

刘飞从四川省大凉山走来,到现代化城市厦门求学读研,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儿时天真烂漫的情感始终萦回在刘飞的内心深处,一旦闯入了漆画艺术的语境,创作灵感就无可抑止地涌了上来!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儿歌民谣、工艺美术、装饰风格都对刘飞的艺术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从他所塑造的儿童形象可以看出,孩子们从衣着打扮到举手投足的瞬间,无不体现出今天幸福儿童的特征——天真无邪、情趣自然。 

刘飞的母亲是一位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她对孩子们的疼爱和关注超过了一般人。她深深地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熟悉儿童的情感、兴趣,儿童的天真和自然。刘飞从他母亲那里汲取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在寻觅了多年的艺术表达方式后,他找到了最佳的路径——漆画 , 从此便如痴如醉地将多年来凝聚在心中对少年儿童的激情,通过漆画的艺术魅力做了充分的释放和表达。 

刘飞的“漆画小孩”系列作品因此应运而生了! 

刘飞深深地懂得:要想更生动地去发现和表现儿童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艺术境界提升,需要自己抛弃心中既定成熟的东西,去寻找最原始的纯真的感觉。刘飞要求自己在性格上如儿童般心无旁骛,用纯真的心态,通过绘画的形式,运用髹漆工艺手段做出与众不同的表现。 

在最近几次和刘飞交谈中,我发现刘飞开始不满足于过去创作表现的手法和语言。他希望自己的画风有所转变,正如音乐作曲一样,为避免单调而采取“变奏法”。在保持好主旋律的前提下,运用音调的升降转换,然后再返回原点。他大胆地尝试着新的方法:由略带装饰性的具象写实手法转换为抽象写意的寓意表现。他还从水墨画技法中得到启示,参照泼墨技法将漆液自由地挥洒,努力追求偶发性的肌理和不可复制的漆画艺术效果。在他的新作《红韵之二》《童心缘》等作品中,人们看到刘飞在新的漆画语言上所做的探索和创新。这些作品都获得了最高奖项,深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除了在漆画艺术创作上卓有成就,刘飞还在广东培正学院担负着艺术设计系主任的重要职位。他责无旁贷地对如何扩充髹漆工艺的应用范围进行思考,即尝试髹漆艺术在器物装饰、家具、陶瓷、服饰等设计方面的应用,去寻找一种崭新的漆艺语境。我相信具有童心、童真、童趣的刘飞,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肯定能开辟一条漆艺的新径! 

在当前吵吵嚷嚷的、浮躁不安的社会中,能保持艺术家宁静的心态的人是多么难能可贵! 

我祝愿刘飞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心愿,不断实现美好的追求!在童真的世界里,继续发出青春的光彩!

 刘飞的作品欣赏 

我要飞翔      120cm×180cm     漆画

少年梦(又名祖国梦)      180cm×180cm     漆画

记忆之一      45cm×60cm      漆画

乡愁之一      60cm×60cm      漆画

本期样报 

石湾陶魂

童新钰

TONG  XINYU

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江西上饶人。生于1987年。江西景德镇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自小喜欢泥塑。2004年修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学习班,2005年在景德镇雕塑瓷厂工作,期间参加了创作文革时期陶瓷作品《井冈山会师》《秋收起义》《红军过草地》等。为了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了解多一点陶艺,2007年来到中国陶都——石湾学艺,几年来刻苦学习,努力探索,潜心钻研技艺。2009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现任职于广东柏林陶塑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长,典雅传神,造型清新简洁。代表作《逍遥游》《渔公》等深受好评。

当石湾陶塑遇上文创

—— 试从童新钰的“牛王系列”讲开去

文/高世现

陶艺家童新钰将他的《扭转乾坤》《牛气冲天》和功夫系列《功夫之王》,《踢岀未来》《江湖再见》,定义为文创产品,是石湾陶塑一个开创性的“命名”。众所周知,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产品,文创产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创意”,尤其是石湾陶塑的“生肖文化”,但文化如何融入作品之中?又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去融入呢?我想,首先不是简单复制生肖所隶属的动物,而要研究今天人们需要怎么样的信息和生活需求;其次是要挖掘作品内涵,寻找与今天社会生活的对接点,用文化影响人们生活;最后是不断拥有市场竞争力,必须要有自身的艺术特点并能逐步形成IP和品牌的文化底蕴。

童新钰的《扭转乾坤》《牛气冲天》又仅仅是为牛年生肖而打造吗?在我看来,童新钰完全找到了“审美”“功能”“内涵”它们融会贯通之后的美学密码,作为一款好的文创产品,不应该只是创造出新奇的点缀,更多是应该进入生活日常,并树立它所特有的美学元素的独立性。

童新钰高约69厘米的《扭转乾坤》,是一位“战神牛王”的造型,采访时,我特地问他是“牛魔王”吗,他笑了笑,不置可否。这么说,“战神牛王”就是一个新形象,只见“牛王”身披盔甲和斗篷,右手持铁锤,左手握拳,露出了上身结实的肌肉,双脚是牛脚的造型,左脚踩在山石上抬头望向天空,似乎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中国的战神,大家熟知的有应龙、刑天、蚩尤,还有吕尚、白起、霍去病、关羽、戚继光等,然而“牛”何以成为“战神”,在今天,网络用语“你很牛”就是“你很厉害”的意思,在今天,“拓荒牛”“老黄牛”“孺子牛”,已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已沉淀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童新钰善于在理念上古为今用、在创作中推陈出新,“牛王”正好说明了“每个人都了不起”,深情点赞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亿万人民如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一样奋斗,争当“牛王”绘就了今日神州大地只争朝夕、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历史是大写的精神,精神是历史的内化。抬望眼,民族复兴前景光明;回首看,百年历程苦难辉煌。一个世纪来,漫漫征途,哪一步不是闪耀着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哪一步不是激扬着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豪情?哪一步不是挥洒着艰苦奋斗的老黄牛汗水?“牛王”正是其中始终顽强拼搏、上下求索一个光辉的标签。所以文创产品不应该仅仅只是对于其文创的衍生,经历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在有足够的背景之下被挖掘,其主要目的是“沟通雅俗”,而不单单只是为了消费。

再回到作品本身,童新钰的《扭转乾坤》,一锤定乾坤,而我们表面上看到的二次元的表现手法、动漫形象,都只是表面,童新钰他创作的拓展不仅在于题材空间,更在于意识空间。当我从创意、角度、语法、模式、位置、意识、目的这些词,再去看童新钰的石湾陶塑,《扭转乾坤》确是获得了“原创”艺术的生命力。难怪巴芭拉·克鲁格说:只要有市场,只要艺术品的功能是作为资本的一种载体,原创的概念就不会改变。

如果说,石湾陶塑要成为真正的文创产品,我想他首先得是一个设计师,满足各种不同材质的产品形式,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另一方面要突出“全案开发”的优势,所以他还是一个策划师。童新钰的另一件《牛气冲天》是“牛王”系列作品,又自我回应了文创独有的大美术,回响了文创独有的大设计。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差异,向来是艺术界、尤其是工艺美术圈内比较避讳的话题,“牛王”系列其实是对这两者的解构。德里达当时在考虑Deconstruction(解构)这个词时,曾专门查过词典:“在永恒的东方,一种达到其完美状态的语言,会根据符合人类天性的变化之道,从内部自行发生解构和变化。”童新钰将视域放到更为广阔的解构问题上来,是在找寻这两者之间的新的“艺术差异”。

传统的石湾陶塑题材、制作手法、用料等多以传统元素为主,容易给人出品相对单一的感觉。而童新钰富含设计元素的牛王系列,还有功夫系列等等,在题材、颜色、构图等方面,设计开发了更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新品,这很值得期待。

 童新钰的作品欣赏 

牛气冲天

扭转乾坤

本期样报 

艺星璀璨

朱建安

ZHU  JIANAN

中国画画家。祖籍广东省梅州兴宁,旅居美国。

北美东方艺术家基金会艺术总监、加拿大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美时代画廊签约画家、北美大中华文化艺术中心签约画家、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广东梅州画院院聘画家。

作品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孔子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深圳大学,兴宁历史博物馆,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等政府机构、文化部门及中外人士收藏。出版有《朱建安画集》《中国画名家技法演示》VCD六集,有多家中外媒体推介画家。

执着追求  蓄势待发

—— 记国画家朱建安及其创作

文陈其伟

海内存知己,深圳若比邻。1998年秋,趁参加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刀笔生辉——罗映球版画艺术展”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的机会,我和画友李跃飞访问了阔别多年的友人朱建安。他的画室到处是他的水墨近作,山水、花鸟,大幅、小品、长卷、扇面,真是目不暇接,满室生辉,我们一边看画,一边聊天,不亦乐乎!朱建安的学术探索和勤奋进取精神,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国画家朱建安是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宁中镇丝光村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宁市涌现出来的很有灵气的少年美术苗子,曾在兴宁市业余美术培训班接受启蒙教育,我们就是那时认识的。

全国高等院校包括艺术类院校恢复招生后,朱建安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西江大学美术系。当时艺术类招生名额甚少,整个梅县地区(梅州七县市)每年仅录取一两名,可谓凤毛麟角。朱建安是幸运的,他深感能进入高等美术学府的机会来之不易,故倍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宿舍、饭堂、课室三点一线是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生的生活轨迹,学生们都非常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当然,朱建安也不例外,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在有限的几年中必须打好扎实的基本功,驱使着他以只争朝夕的不懈努力,拼命攻读。几个暑去冬来,朱建安打下了扎实的素描基础和掌握了中国画笔墨技法。1985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地处梅州市的嘉应教育学院任教。1986年又调进深圳行知职业技术学校。1992年至1994年,朱建安又报考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班,主攻山水和花鸟,颇得著名国画家林凤青教授、郝鹤君教授等名师的器重,画艺大有长进,为日后向艺术高峰的攀登蓄积了厚实的“营养”。

朱建安从梅州市闯进深圳市这方热土,在深圳市美术学校(即行知职业技术学校)任教至今,曾担任教研组长三年、学校教务处主任三年。在艺术品被染上铜锈的现代都市里,在这商业氛围远远重于艺术氛围的经济特区里,要超然物外,静下心来,坚持对国画艺术的探索,坚持业余创作,不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经受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些,给生存在这块土地上从事艺术劳动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凭着对艺术真诚而执着的追求,朱建安总算坚持下来了,一边教学,一边创作。

中国绘画,博大精深,融东方文化、哲学、美学以至佛家儒道哲理于一身,在艺海中泛舟,没有旷日持久的磨炼是难于达到那种境界的。浏览朱建安的许多山水花鸟作品,可看出他为形成自己有个性特色的国画艺术语言所走过的鲜明而深刻的轨迹。朱建安喜爱和擅长宿墨作画。细读《祖屋》和《南屏晚钟》两幅山水画代表作,在那黑得深邃浑厚、密不透风的层峦叠翠、崇山峻岭的山水世界里,充溢着一种雄浑苍润的幽静情调,令人感觉到画家对深沉神秘、空旷沉寂的精神境界的向往和沉迷!《祖屋》中的客家围龙屋,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家园强烈的眷恋和思念之情!朱建安在国画创作上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方面默默地经营自己心中的山水风光,画自己心灵深处与大自然共通的“静境”“寂境”,把静寂之境提炼到意蕴深沉;另一方面他又总是顽强地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突破口,探索与自己的素养、潜质与基础最佳契合的笔墨技巧及绘画语言,从而形成自己国画艺术的风格。在朱建安的另一幅代表作《枫林唱晚》中,虽然火红的枫叶和赤色的远山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篇幅,仍然流露出他在笔墨技法上的艺术追求。此境无声胜有声,火红的静寂之境宛若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这幅佳作被广州美术学院收藏。

除了钟情于国画山水创作以外,朱建安又把很大部分的精力投进了他的花鸟世界之中。他笔下的《听月》《冬至》《早春》和《水墨葡萄》等花鸟画作品都很有新意,墨色丰富多变,空间感极强,用笔刚柔相济,层次鲜明,具有一种朦胧美。近几年来,朱建安的作品多次参加海外、全国及省市各级美术作品展,其中《烟雨江南》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春风春月》《逍遥游》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儒家风韵》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书画大展”,《向天歌》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国画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国画家中国水墨画小品精作展”,《高秋图》入选中国文联、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书画篆刻五百杰作品展”,获中、菲、日国际书画大赛铜奖;曾参加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广东中国画展”“首届广东水彩画展”“建国5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等。曾在广州、深圳多次参与画家联展,曾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及中国香港举办个人画展,部分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孔子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深圳大学、新加坡文化部、英国苏格兰考察团、加拿大大都会美术馆等及中外人士收藏。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艺术家朱建安画集》,另录制了《中国画名家技法演示》VCD六集三个专题,常年在百度网在线视频演示,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州画院、兴宁画院等院外画家,又还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家画廊的签约画家。朱建安的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国画技法》《素描技法》等专业丛书。鲜为人知的是朱建安在绘画之余,热衷于收藏,是一个颇为专业的收藏鉴赏家,多年来收藏了中国及海外古文玩近千件。

朱建安为了在国画创作上寻求新的发展,进一步充实提高自己,又专程去北京龙瑞工作室进修。在名师的具体辅导下,收获很大,龙瑞先生非常欣赏和看重这位弟子。朱建安说:“我从事绘画近三十载,其间的辛甜苦辣难以言表。中国人信佛,'心诚则灵’,对艺术我也是坚信这一条。苦海无边,天作岸。”以朱建安对艺术的虔诚和他所付出的耕耘,假以时日,收获肯定会更加丰厚,到达他理想中遥远的彼岸。

 朱建安的作品欣赏 

 皖南冬韵      70cm×70cm    中国画

曲水秋光      70cm×70cm    中国画

听   月      180cm×96cm    中国画

山高水长      180cm×96cm    中国画

本期样报 

论  文

冯为远

FENG  WEIYUAN

1962年生,中共党员,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正高级讲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从事职业教育,1999年4月——2013年5月任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院长,2013年5月——2020年8月,任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院长,2020年8月至今,任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国家人社部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教材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中职《思想政治》教材编委会成员、全国技工院校高技能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技工教育督导员,广东省技工院校教研会副会长,广东省职业协会副会长。

横竖传千年文化,撇捺育时代新人

—— 关于中职书法教育实践的思考

文/冯为远

【摘要】书法作为四大国粹之一,萃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育,不仅具有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还在启智、育德、健体、审美等育人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中职书法教育是以书法课程及活动为突破口,以写好字做好人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品德、艺术气质以及个性特长等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的同时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在掌握书法艺术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为将来发展蓄势储能。

【关键词】中职教育;书法;育人;传统文化

中职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培养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中职学生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最新教育改革还提出,要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指导理念,结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将书法教育渗透到学校常规教育的要求,在中职教育开展书法教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紧迫性。

一、中职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和时代性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璀璨明珠之一,五千年来一直焕发着璀璨的光辉。横平竖直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风骨,撇捺飞扬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血。书法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无限智慧、伟大创造力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书法还是时间和空间的纽带,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一脉传承至今,通过书法我们得以跨越千年,自在地和历史先贤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与交流。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切入口,对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当今教育探索的重要主题,中职教育要紧贴当下教育发展新形势,充分挖掘书法教育在启智、育德、健体和审美等育人方面的功能,通过书法教学课程、书法学习活动、书法交流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能够浸润到书法艺术学习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艺术气质以及个性特长,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兼备专业技术技能和良好人文素养的新时代发展人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精神所在,书法艺术蕴含的宝贵精神品格,是当今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源泉,也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随着全球“中文热”趋势的不断增强,学习汉语和汉字的海外修习者不断增多,书法教育在中职教育的渗透,将有助于年青一代的中职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展示给世界。

二、溯书法文化,激发文化自信

中国书法这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其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漫长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些书体的构造和演化,凝结了中国先民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感知的独特方式,传递着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品格,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要发扬和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保持对文化的情感认同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情感角度而言,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历史和文化渊源,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书法所蕴藏的精神内核和独特魅力,将书法精神内涵根植于心,在产生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和自信。从价值角度而言:一方面书法将符号文字变成充满生命底蕴的艺术形象,富含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于历史有重要的意义,于今天更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在学习书法文化时,不仅能激发对书法文化的珍赏之情,还能促进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和连结,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中国书法享誉世界,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软实力,许多西方绘画大师都从中国书法中汲取艺术素养,让学生认识到书法文化的世界价值更加有助于学生保持、提升对书法文化的高度信心。

横竖点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明。通过追溯书法文化的历史与价值,既能让学生内化于心,深化对书法文化艺术的认知,激发文化自信,还能让学生外化于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意识,以实际行动去保护和传承好书法。

三、赏书法作品,提升审美情操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即审美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书法被视为落笔成画的伟大艺术创造,是一种独特的书写与视觉艺术,每一个汉字书法,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是培养学生拥有美感、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有效方式。在书法教育实践中,带领学生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操。

书法之美,美在形体,它似静幽的莲花,清丽而芬芳,指尖轻触便能暗香漾溢心间;书法又似云朵,千姿百态,如诗如画;又似大海,浩瀚无垠,容纳百川。书法是讲究笔法、章法、字形、神韵、意趣等审美的艺术,不同的书体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如篆字古风优雅古典;隶书沉雄静穆,流丽婉转多姿;楷体端庄秀美;行书潇洒飘逸;草书奔放洒脱,凤舞龙翔,各自神形兼备,意趣横生,意韵悠长。不同书法名家作品也各有各的独特风格,如颜体(颜真卿)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结字方圆,笔法肥劲;欧体(欧阳询)正书结字,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翰墨洒脱;赵体(赵孟頫)用笔圆转,清腴华润;柳体(柳公权)笔意瘦挺,体势劲媚,等等。学生欣赏不同的优秀书法作品,就是领略不同书体的形美与神韵,与不同的书法名家进行思想的对话,心灵相通而共鸣,这种欣赏的过程也是学习新知、感受美、探索美的过程。学生在欣赏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想品格、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练书法技艺,涵养高雅品格

“字以溯源,文以载道”,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外形美,更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承载着修养高雅品格,涵养精神气节,构建思维方式,提升文化智慧的时代意义。书法里的横、竖、点、撇、捺,每一笔都深谙着为人处世的道理,直线的耿直,曲线的婉转,“方”的端正,“圆”的包容,都能促使学生在练习与浸润的过程中获得高雅品格,修炼身心。书学一技,立品为上。清代书论家朱和羹在书法论著《临池心解》中有言,“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练习书法,有助于促使学生“立品”——人品、品德、品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气韵。

中国书法还讲究“书以言志”“书如其人”。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不仅寓示着一个人的性情,还表露出一个人的学识和才志。历代优秀书法家及其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仅在于其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底,更在于其纵贯历史、折服世人的“字外功夫”,即其个人的人生阅历、学识修为、品德情操、心境等修身之道。练习书法,临摹名帖,就是与古代先贤们进行精神交流,在临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浸染古人的精神气韵,塑造自己的心境。在临帖中格物、致知,通达本源,在熏陶、磨练中不断提升修养,涵养深厚的字外功夫,端正自己的人生方向,稳行致远。

朱和羹在《临池心解》还言道:“于此可以知书法之秘诀矣,亦贵学者有恒耳。”书法是艺术也是技术,“书无百日功”,“勤奋”与“持之以恒”是练习书法之道。练习书法,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磨掉急躁,磨掉慌张,磨掉杂念,让学生踏实沉稳地侵染其中,然后厚积薄发,落笔成画,妙趣横生。笔、纸、手、心在长时间的磨合过后,粗糙会被破除,焦躁和杂乱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翰墨将陶冶出精神之光,勤奋而温文尔雅的学生形象也将卓然而立。

结语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书法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职学校要以书法教育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窗口,善于从中发掘出与时代契合的闪光点,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以激发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引领他们走进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其中涵养高雅品格和提升审美情趣,以千年文化培育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吴国雄.浅论素质教育下中职书法教学策略探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20.

[2]李永强.谈书法在育人方面的作用[J].魅力中国,2017(37).

[3]林大成.让书法教育之花绽放在中职校园里[J].课外语文,2019年03期.

[4]吴田喜.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书法课程的教育价值 [J].名家名作,2018.

 冯为远的作品欣赏 

观海听涛      35cm×138cm    书法

陋室铭      69cm×138cm    书法

牡  丹      69cm×49cm    中国画

本期样报 

文  苑

蓝色是一种什么颜色(组诗)

文/麦   豆

西  瓜

剖开的西瓜

已在刀下

被分成了两半

裸露出红色的日子

就像风一样轻

一个憔悴的女人

推着三轮车

在人群中走失

一  天

跑步的他们。

早晨跑,

天还没亮,

他们就起床跑步。

他们晚上跑,

午夜,还在狂奔。

跑得比闪电还快。

我不跑步,

我只在他们跑步的路上,

从卖水果,

和蔬菜的摊位前,

匆匆经过。

洪  水

一个女人对着镜头

对着我们所有人在哭

她的年纪尚轻

离死亡还早

她哭得泣不成声

人们模糊听出

她的房子被洪水冲垮了

孩子还在房子里

蓝色是一种什么颜色

蓝色带来的不是忧郁

而是丰富。

是白或单调的言说

让我厌倦。

一排白色的铁杆

组成栅栏

已知的栅栏

我希望它不是栅栏

正确的栅栏

我希望问题从它开始。

在数学里凋零

一片叶子黄了

第二片叶子

跟着就会变黄

接着是整棵树

整棵树的叶子

按照顺序变黄

区别是

第一片叶子

在盛夏

就落了下来

而最后一片

叶子落下

已是深冬。

 一个判断

一个废弃的木箱

蜜蜂提示我

它可能是一个蜂箱

养蜂人抛弃了它

鹅卵石铺就的花纹

在画一个圆

那个无法达到

也无法超越的圆形

完整的事物

在我观察它们时

总向我呈现

它们缺失的部分

桑园围(组诗)

文/郭杰广

民乐窦

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

                                                 ——民谚

那些被排放的水,为一船蚕丝

欢快送行。逆水行舟的旧时光

到了窦闸口,停歇一会儿

喘息缓过来,再向前向前

看上去,民乐窦多像智者

流水和人,轻松地过了一道坎

这些浊水,让我想起桑园围的

今生前世,水如此的义无反顾 

从这里出发,可以走得浩浩荡荡

从窦口进去,可以灌溉一幅画卷

这时候,鱼花被流水挤来

挤去,穿过民乐窦的喉咙……

落日的步子,有些踉跄了

窦闸眼里的迷失清晰可见

我在石阶上徘徊,怀想它的圆满

流水带着余晖,走了,头也不回

缫丝引

从岁月的茧,索理绪,引出故事

就像寻找一条道路的起点和终点

煮热生活吧,再走近一些

你能听见春蚕吐出的心声

浩荡东风,泛起飞白。将混茧

解密,足可以剥离人世间的冷

八股蚕丝,从水中抽出

缫成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深夜归来,蚕泛出孩子般的光泽

通体透亮。蚕宝宝操着不同口音

我从《蚕桑谱》抽出蛛丝马迹

万家灯火已在波光灵动中走失……

顺着繁体字复摇起来的老式缫车呵

我听见时代,踏着年轮温暖的喊叫

蚕房塘

蚕房还在村边。喊口渴

方塘的月色,却已干涸

桑葚都返回泥土发酵了。一棵

树,能够养出多少条丝绸之路

蚕房,在村志里结茧

蜘蛛忙碌着,缝补暖

冬天,蚕房塘隔着镜子。一双

眼晴,孤独痴迷地凝视着寂寞

西樵松塘村

宋朝的腰身,像缺水的时间

家庙倒影,伸入月池里喘气

一群鱼,咬着半块“西樵大饼”

从珠玑巷南迁而至的开村始祖

倚岗列建,百巷朝塘

明清时期走出来的举人,进士

翰林学士,大多已归隐村史馆

宗祠前的旗杆夹,遗失多年

又重新站起来,它们沉默不语

我一眼认出了区谔良,那年

他与康有为彻夜赶制《戒缠足文》

乡愁密集。家塾、书舍、镬耳屋

古井、老树……点缀其间

在夜色里,一一展示先辈的辉煌

土墙上,老照片长出火星

淤泥中睡眠的番塔,在中秋开花

古典的民俗风情呵,让世界记住

直至,把央视逗得哈哈大笑

我拄着粤曲的拐杖,走入光荣之家

区梦觉在岭南唱腔的闺房里

绣着一声枪响……

历史把你的名字镶嵌在民国

我要给你起个小名,就叫区松塘

松塘烧番塔

瘦身的月光,在月池起舞

岭南味排开,至生猛的广府话

区氏大宗祠,对面的地塘、堤坝

站着红砖砌成的图腾,多像火炬

有人,在月下收获欢乐

把红火,写入地理杂志

我用火把还乡,路上遇见区谔良

他正赶往京城演讲留洋的威水史

火星越高,希望离我们越近。番塔

镂空,突传炸响,宛如历史的咳嗽

挂在镬耳屋顶的月亮,此时最红火

被清朝的飞鸟,啄去换九江双蒸酒

松塘古村烧番塔,是时间的药引

在鼓乐升平的牌坊上,慢慢长着

火种,在县志中锈成铁钉的字

烧红的日子,专治各种乡愁……

微诗一组

文/吴燕群

樵山烟雨

一山雨烟

婉约几处花红

低首处

鹅黄柳绿

一枚春天

坐在樵山枝头

吐雾吞云

天  湖

风拨开面纱

水舞动裙裾

微凉如尘世

古老的火山口呵

正念念有词……

月下凤尾竹

空有一身娇媚

抖落半亩月光

雨后小园

 乡愁。零落

夏雨敲窗……

清澈时光,抵御不了

半亩秋风

阵  痛(外一首)

 文/海美蓝

邻家的女孩,只怪命运和际遇

令人分辨不出面目的本真

发肤的阵痛如同豆被豆荚剥离

谁在唱着七步诗

原  罪

听任于盲目酿成了因果

抑或坚持执念并非罪过

原罪是你从没想过去死

又假死过好几回。时光太轻浅

朦胧得像那时向往的年少

顺着排序每颗豆粒从时间边缘剥离

痛彻之后,你惊觉豆荚如一所空了的房子

深幽幽的晾在空气当中

像时间走到了最后

竟然无人再去点燃一豆火光

来稿选登

赣南采茶戏

文/邱俊霖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传统戏剧,有着“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

既然叫作“采茶戏”,自然与采茶有着深厚渊源。采茶戏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赣南地区茶叶生产非常繁盛,最原始的采茶戏便是民间传唱的采茶小曲。后来,部分赣南茶商便用采茶小曲搭配简单歌舞表演的形式来招待远方茶客,这种节目在吸收了赣南其他民间艺术的精华后逐步演变为成熟的采茶戏,从而成为了中国民间小戏的一支。

由于是民间歌舞发展而成,起初的采茶戏带有即兴表演、自娱自乐的性质,其人物较少,布景和道具都十分朴素,简单到三个人便可以搭个班子唱台戏。实际上,许多早期的采茶戏团都是“三角班”,只需“生、旦、丑”三个角色便可组成一台乡土小戏。

采茶戏简单的舞台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在山区流行,加上采茶戏来自民间,戏剧内容多为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景况,曲调唱腔也多为民歌风味, 因此,采茶戏自诞生后便广受人民群众喜爱,并迅速风靡起来,邻近的闽粤湘等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当时南方的许多戏种都受其影响。

清代乾隆年间流行在赣南地区的一首《竹枝词》曾写道:“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当时采茶戏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不过,随着采茶戏的深入发展,其剧目内容也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警惕,比如其爱情题材与封建伦理相悖,部分以喜剧形式影射、讽刺封建社会现实的内容更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清代中期以后,采茶戏曾多次遭禁演。

到解放前夕,赣南地区所剩的采茶戏团已屈指可数,而且大都只能藏匿于深山中演出。新中国成立后采茶戏获得了新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赣南各地陆续新办了许多专业采茶剧团,采茶戏从此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演员素质、演出水平都得到了巨大提升。经过改编后的《补皮鞋》、《十带货》等采茶戏作品陆续进京演出,并得到了各界广泛称赞。

赣南采茶戏的主要音乐成份是赣南客家民歌,同时融合了各式花鼓调和小调,唱腔则与客家话语调相吻合,同时又融入了大量衬词,比如斑鸠、蛤蟆的叫声,甚至连街巷的叫化歌也被采茶戏所吸收了,因此其缠绵委婉或激情奔放的曲调中富有浓郁的市井与田园风味,显得活泼而恢谐。

的确,作为一种源自民间的小戏,“诙谐风趣”是采茶戏最鲜明的特点。跟大剧种中丑角通常作为配角的形式不同,采茶戏中的丑角十分重要,甚至还有“小丑当家”的说法。采茶戏里的丑角不仅外表诙谐、语言幽默,而且身段灵活,小丑又有“正丑”与“反丑”之分,正丑多为善良男性,通常丑行俊扮,而反丑多为地痞无赖等,因此通常丑行丑扮。

采茶戏里的小丑一般脸抹白鼻,从外形上便能给予观众喜感,丑角的虚张声势中又带着几分滑稽,却也不一而同地有着各自的弱点,常常闹出各种笑话,观众看到丑角的行为动作,便能不由自主的被逗乐,并在欢乐中收获教育。

此外,“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是构成赣南采茶最具特色的三大表演技巧。“矮子步”是采茶戏中的基本步法,源于赣南客家人民登山曲腿、挑担负重等田间劳动,动作独特而有趣。“单袖筒”即左衣袖加长用以挥舞,与另一只手的“扇子花”相对称。踏着矮子步,一手甩袖、一手舞扇,幽默诙谐的风格让采茶戏成为中国戏曲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2006年,赣南采茶戏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不仅是赣南人民几百年田间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块瑰宝。

生吞的月光(外二首)

诗/陈  赫

在他肩上

我只看到成三人的对影

一个在游荡,一个在踟蹰

一个在冥想

万物回归于团圆的日头

理所当然,他开始拥有这个城市的空旷

在天桥,在街角,在地铁

他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享受过分的照耀

可是此刻

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想吃掉月亮

不加汗水为佐料,不以眼泪为搅拌

试图以满城的黯淡

裹着黑暗,来慰藉内心的悲凉

年关将至

是一年的结束

也是来年的开始

母亲又开始做起了新衣服

父亲又开始置办起了年货

漂泊在外的游子

把与日俱增的思念

打包装进了背囊

火车站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人们在互相告别里

一年的册页被翻过去

到处是人

到处是行李

到处是回家的渴望

钢筋工的素描像

痛饮,常常伴随着豪情,潇洒,酒

然而有一种水也是这种喝法

弓着腰身,操着布满老茧的手

拿起至少2000毫升的水瓶

咕咚,咕咚

半个江河,半个生活,如此下肚

一定要有声

这是继续走下去的音乐,不能没有

这是音乐发出的呜咽

前进,前进,不能停

油渍盖住了短袖图案上的星星

他也曾经有梦

关于故乡,关于黎明

只是再也没问过自己

多久没有看过星星

不是没有

是再也顾不上抬头

春水 小鱼

诗/袁传宝

杨柳轻拂,抚摸春风的脸庞

脸庞,润泽明朗

羞赧,惊起绯红一片

化作桃树的夭夭盛装

风中,隐约着春梅的清香

轻嗅,那些黄的白的花儿

是一尾尾落英缤纷的小鱼

游进,我的心海

那尾尾小鱼,必定从濠水的桥下

游来,阳光下,春风里

它轻吐的水泡,悠闲自得

串起昔日庄子的快乐

雨水河边雁

文/周铁钧

北方的雨水节气,虽还寒冷,不时扬起雪花,但风向却渐渐转南,透出丝丝温馨,雪落到地上很快溶化,只有野外的冰河,还封冻绵延,镜子似的,明晃晃地滑。身临河边,近前查看,会见冰凌已渐失锐芒,沿岸溶出一道细细的湿渍,静耳倾听,能觉冰下有水流哗哗,不时传来“咔、咔”的冰裂声。

此时,最早南归的雁群飞来了,在空中盘旋一阵,落在丛枯蒿黄的河边,脖子左扭扭、右扭扭,观望远近,只有冰光烁烁,不见水波,只好战战兢兢地翘着脚,趔斜地走上冰面,稍不留神,便滑个两掌朝天,翻滚起来抖抖尾巴、扇扇翅膀,不料脚下“噗嗤”一声漏了下去。原来,严冬时的河冰是横碴,纵踩得“咔咔”脆响,绽纹四延,却不会开裂,但季临雨水,暖阳把冰“捂”得酥成了竖碴,看着厚实,却不承重,很容易踩塌。

这只雁发现了玄机,便“唧唧嘎嘎”地告知同伴,大家舞动翅膀连蹦带跳,不一会儿,就“踹”得冰凌四浮,粼粼闪闪地亮出一片水面,憋了一冬的河面开始透气,水流哗哗奔淌,大鱼、小鱼也迎着新鲜的阳光游来,冷寂的冰河一派生机。

远处的冰面突然冒出一只水獭,它听到河面嘈杂,急得用脑袋撞出个冰窟窿,但未及探头,久发现一条鱼姗姗游来,便迎头扑了上去,潜底了一冬的鱼身子很僵,还没意识到大祸临头就被水獭叼住,“唰”地甩上冰面,水獭也跟着蹿出来,它摇身晃脑,猫戏老鼠般把鱼抛来抡去……雁群望到远处的鱼影鳞光,呼啦啦地飞过来,水獭见了急忙叼起鱼,连溜带滑地窜到冰窟窿前,“扑通”扎进水里,回家去吃了。

河岸阳坡上,桃树、杏树枝杈已拱出零星的芽孢,惹来几只甲虫盘桓,不愿离去。此番景象恰如《月令七十二候》所言:雨水分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

雨水时节,雁临河边,扬形喧声地向寒冬做诗意的告别,而后就是风拂暖阳,地气蒸腾,铺排耕耘的希望,播撒收获的祝福。

本期样报 

联系我们
电话:020-87561646
微信:dameishu440071
地址:广州天河水荫四横路34号一栋北602
邮编:51007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