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俊太极拳语录

 als的图书 2021-04-02


转载自太极大师兄

  (一)

太极拳有八大劲:掤、捋、挤、按,采、列、肘、 靠。对每个劲的路线和威力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掤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列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二)

掤劲是太极拳八门劲别之首,它是由内向上向外的劲。捋劲指双手或单手向一侧和后方运行的劲,“捋”来源于生活,可以想象好似捋树叶,手轻轻拢上,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往下往侧捋叶子,要把叶子捋净,还不能让小分枝伤了手,不让树枝弹回打了脸,实际上太极拳只有两劲:掤和捋。挤劲是双手或单手及身体其它部位向前下或前上的劲,有涌动的意思。有人把挤称为掤劲的付劲。按劲是螺旋向前下的劲为按劲,此劲若水中按瓢,它不翻、不沉、不跑方为真意。采劲是向下的劲为采劲。若茶女采茶, 似果园摘果,其意只在一瞬间。列劲是来回劲,比如你一来,他不来,不来我就回,实质上是弹抖劲。肘劲是部位劲。肘有好几面,肘尖是窄面,主打是短劲,寸劲,肘周围部分是宽面,主打长劲。靠劲是以质量速度取胜,用大部位打 击,肩、胸、腹、胯等打击,冲量大。 

(三)
 

初习拳者主要是在套路上、基本功上着手下功夫,俗语上所谓”卸力”阶段。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后再领悟太极拳圆之妙境,成就大家风范的希望亦大。初级阶段要做到沉肩乍肘、裆走下弧、虚领顶劲、以手领劲。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证肩部不上耸,随时保证两腋下虚空,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开。裆走下孤线,形象的说就是走锅底形。虚领顶劲就是下颌内收,后颈有向上领,向后膨胀之意.这对保持立身中正有着关键的作用。以手领劲就是要保证所有的动作先由手启动的条件下运行,这对于领悟太极拳圆运动之折叠、转关、开合、虚实是至关重要的。练拳就要做到形似。所谓形似就是要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快慢相间,从书法上讲这层境界叫“入贴”。

(四)

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沉肩的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两张饱满的弓。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肘永远在做着向外向下向前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做着一个拉开肩部的运动。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着一个相对的位置,不仅要始终做到“腋下空”,还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手走的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练习和对抗时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说要始终保持沉肩状态。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支援手更灵活的运动。

(五)

拳势定形,就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场地,你的动作都不走样、不变形。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要养成习惯。不过,一个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的定形,并不等于的定形。也就是说,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沉肩、坠肘、松胯、屈膝、合裆是没问题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发生变形。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于对手动作变形而取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在任何干扰下动作不变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六)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上肢(起于稍节):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下肢(起于稍节):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注意“递个”二字,一个一个地,不是一下递定,要各指梢节领劲,从启动到结束,递个进行,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七)

缠丝定义是以稍节领劲为指导原理的,但并非只是稍节在缠,其余部位不动,而是稍节领劲,中节随、跟节催,重心稳、里外均在缠,手指是最明显的缠丝运动,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配合,肌肉韧带、骨骼跟着走缠丝运动,内脏特别是腰肾上下抽缠激荡一起进行缠丝支持力点的运动,这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技术,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

(八)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而且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脏六腑,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也是太极拳的劲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有些人在走太极拳的四正劲:棚、捋、挤、按的时候会用螺旋缠丝劲,但是在走太极拳的四偶劲:采、列、肘、靠的时候,亦即进攻打击对方的时候,却不会走螺旋缠丝劲了,这样你打出劲点还是缺少了太极拳的味道。

(九)

渐悟阶段过程相当漫长,这一阶段由于已经解决了套路问题,即“拳架定形”,开始了对劲路进行研究,希望在各种手法中找出化劲和发劲的规律。这阶段应懂“以手领劲”、“两头卷曲”、“气由内生”、“劲从外借”的道理。所谓以手领劲就是在往来折叠,进退转换中做到“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所谓“两头卷曲”,就是手脚同时运动,做到节节贯串,周身合一,达到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所谓“气由内生,劲从外借”就是气、意念从心而生,从丹田而出,劲从外借,通过螺旋运动,造就对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运动,而通过我的离心运动,将对方抛将出去。

(十)

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胯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西方对这一位置没有对应的描述)。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松胯在技击实战中可卸掉对方来力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整合周身之力,用于我所需要地方;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松胯、裆走下弧是胯部形成浑圆力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

(十一)

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沉不下来。向上耸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见的毛病。一耸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随之飘起来。当遇上对方踩、 打、摔、擒、拿等外力时,出于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起了肩。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的障碍,也是技击中的隐患。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

(十二)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才能合裆、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的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裆是不是圆润的。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要像饺子皮一样向外辗,不是外摆,外摆是飘的,向里运动时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扣。

(十三)

踝关节这个部位最难练的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的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拉长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跪的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的,弯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强。拉长这根韧带要靠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的同时又让脚腕旋转的动,让它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旋转。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的灵活性才能充分体现。

(十四)

松的本义只是“不紧”而已。首先是指意识,练拳不能紧张。其次是肩胯等关节的放松,肩、胯是人身体活动自由度最大的两处关节,我们讲的节节分家主要指此两处关节难掌握,所以此两处关节放松会圆活,但是只放松并不能成为高手,练不出太极拳独到的功夫,完全不用松字,肩关节沉即可,胯关节开是关键。关节修炼的实质是拉开拉长拉出弹性,其三,松还有层意思,是全身关节的放松,认为放松了才能使关节节节贯穿是错误的,全身关节若要分家,用四字,对、拉、拔、长,两个字对拉而已。其四:认为肌肉都放松,其实肌肉都松了, 一动不能动,肌肉收缩,关节才灵活,太极拳所练肌肉和其它的肌肉不一样而已。其五:认为太极拳先把拙劲、僵劲去掉才能产生太极劲,也不全对,古拳论解释僵劲、拙劲是人长期生活劳动养成的固有习惯没错,但练成太极劲需要按太极拳的规则刻苦训练就行,按规律就可。其六:把太极拳当气功练,我们练的是内功,我松了,我意存丹田,我五脏六腑因为松了,才得到锻炼,我内功很厉害,自己感到而沾沾自喜。但不能应用,认为是内功未到而已,一旦功夫练到,我便金刚不坏之身,那是自欺欺人。弹出去了,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快于对方。这样快慢相间,一气呵成,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就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十五)

太极拳听劲就是感测对手力的大小、方向和着力点。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点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都不是问题了。太极拳有沾、粘、 连、随的法宝,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其势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在粘走的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使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

加速度的瞬间产生,往往使太极拳的劲力表现出空、灵、活、脆的特点,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来。变速变向就是取胜的关键,不要一味快或一味慢,要根据需要瞬时变速变向。

(十六)

惊弹劲是闪惊和折叠的具体应用,它是通过一个快速的一小圈折叠的弹抖运动,达到对方惊慌失措,先闪惊再暴发,是组合劲。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错误和短时间的空白,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抖劲都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

(十七)

由于运用缠丝、惊弹,别人就会感到推手不舒服,陈氏可用手腕、肘、肩、胸、腹、胯、膝、腿、脚各个部位打击敌人。使其感到不适应的是一惊弹;二擒拿。主要是陈氏太极拳的广度太大了。如手完了就动肘,回肘又是用肩,打完肩,前一个关节过去了,回手又是肘,回肘又是肩。运用这种方法往返进行,周而复始,无限打击,平时练习要有这种意念。

(十八)

含胸首先要求我们下额内收,两眼平视,百会穴虚领,胸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觉。这样才能使脊背拔长,劲顺达,使背部有弹性。虚领顶劲的时候要把颈椎领起来,颈椎是身弓的一个稍,另一个弓稍为尾椎,尾椎要向里裹,通过塌腰,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身弓。腰和胸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根行于腿,到腰部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还原于下身的分配。这样才能身不飘,脚下才能有根。

(十九)

破坏对方打击意图,可以通过自身的协调——松跨、曲膝、合裆、身体的下沉、腰弓的膨胀、手臂的螺旋弧线运动和整个身姿的放长,通过闪推、后带、上托、下按及向两侧的旋转,不给对方打击的机会,胸腰折叠,步伐转换,上体后仰,重心进一步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如加入了进、退、顾、盼、定五步法,我重心线的守护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且防守中进攻威力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裆走下弧,可以将对方的双臂挫起,乃至整个身体被迫仰起后退;后撤一步, 可将对方引动前带,使其重心线前倾摔倒;顾盼 左右即可以避开对方对我重心线的攻击,又可以牵引造势,闪惊巧取,顺势由防御转入进攻。

(二十)

稳固多方位的重心线是防守与进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转换、身法的协调、 胸腰的折叠运化乃至步伐的调整,最终达到我的重心线始终灵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对方远离我的重心线。面对对方的来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棚、捋、挤、按、引进落空,使对方的力点始终沿我肢体圆弧运动的切线方向滑动,使对方的来力落空,难以触及到我的重心线,始终拒敌之力于我的重心线之外,从而达到保护重心线的目的。灵活、悄然地变换我方的重心,使对方无从察觉,无法判断我的重心线的位置,造成对方的盲目、失势,从而迟滞.破坏对方的进攻。而我的肢体运动一定要严格遵守太极重心学说,身向左转,则重心右移;身向右转,侧重心左移。同时要作到“裆走下弧”,使这种转换沉稳有力,不可抗拒。

(二十一)

王宗岳提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其实说到底“上分轻重,下分虚实”是讲手与脚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协调。练太极拳者周身分出阴阳来的根本目的,也是着眼于周身的协调。孤立地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体对应部分的轻重、虚实的辩证关系,使之形成一个“集团军”, 这样才会有用。

(二十二)

太极拳运动中要转关或劲力同步。两手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运用的连接靠转关来实现。两手的转关需要同步、协调,你的拳架就自然、顺畅。转关的同步在攻防实战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个转关可化对方的进攻于无形、防御转成进攻,防变成了打,打变成了拿。万千变化,都要靠转关来实现。但有时会出现一只手需要转关,而另一只手不需要转关的情况,不须转关的手仍须做微小的调整,以便与转关的劲力和方位保持一致。两手的转关是否同步是衡量转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十三)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同样以手为例,这个三节就有很多个层次,小臂、肘与大臂算一个三节;手掌、手腕与小臂是又一个三节;手指、指根与手掌是一个三节;除了大拇指,其他每个手指都可以分三节。为什么要分出三节来呢?那目的就多了,有三节就有一个定位,定住位置,手才可能达到“节节分家”。而定住位置,人们常出现的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就可以避免。试想,没有肘定位,你打人就只能靠直拳冲出去,靠大臂抡过去,那力量都是有限的。而定住肘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肘定位以后,整个手就自然形成了一张弓,这是个大弓;当你顺逆缠时,手掌与小臂间自然又是一张弓;而掌心空、虎口圆的时候,大拇指与任一手指间也成了一张弓;每个指头自然还是一张弓。这是简略地分,细分起来,就这一个手臂上,你用数学的排列组合,一算就知道了,整个弓的数量一定是惊人的;这是一只手,两只手联动起来,那弓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二十四)

弓之间要互相形成一体,也就是一个弓的力量加在了另一张弓上,层层叠加,变化无穷,谁能准确地说,这些弓之间到底能组合成多大力量?它们之间的类似火箭的几级推进关系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太极拳走手,必须要保持这些弓。手的运行总有个度,伸得过远手臂拉直了,便是弓弦断了,收得过近,肘弯夹角小于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所以太极拳你看着没有大的动作,看着慢悠悠的像老太太拳似的,那是在运弓,需要发射的时候那就厉害了。

(二十五)

“众里寻她干百度,回首蓦然,那人却在灯火栏栅处”。用这句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一旦窗户纸捅破,无限风光滚滚而来。至此,始明太极拳圆转运动之本意所在。在练习中,能做到处处符合规矩,有时甚至是脱规矩而合规矩。“推手如无人,练拳如有人”。但在此阶段,尚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就需要一次次重复套路的练习,以解决不同角度、力度、速度的问题。

(二十六)

什么时候最快呢?他来我去最快,你来我往时最快。若两手相撞,如果对方不动靠自己的伸缩是不能快的,想办法把对方引进来,迎上去,这样最快,但需要自己水平很高。若两入对阵,想法让对方出拳,我迎上便打,我拳先中,敌出脚,我抬脚便踢,敌先倒。

(二十七)

临敌实战需要招数,需要肢体长期训练而得到灵敏反应,需要大脑及平衡机关的协调指挥,需要速度感、距离感、定位感、技巧性等等。更重要的是还要平时深厚的训练有素的功底及临战的心理状态。要有强烈的进攻意识。比如摔法就需要懂得在对方身上的力点的位置和变化,拿法就要懂得人体各部位反关节和杠杆原理。打法就要懂得相对速度和合力;反拿又要懂得人体骨骼的旋转范围和运行规律等等。

(二十八)

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边的第一道防线。 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效果。手为臂之稍节。稍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走手增强了稍节意识,有助于棚劲和螺旋劲的增长;劲运稍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稍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走手蓄劲短,连续打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

(二十九)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的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和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只有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精妙之处。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失去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三十)

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 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简单言之就是“收放”二字。

(三十一)

“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 ”。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他部位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稍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达于手,这就是爆发的力。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 收了才能放。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有间隙,实际上可能就腰一收胯一松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是收进来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的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卷曲越紧爆发力越强。

(三十二)

太极,就是阴阳两极,再往前推,就是无极,无极对应于太极的力就是棚劲,像个瓜棚一样使劲地四面八方撑住;分出两极为太极,就是棚捋两种力;再生四象,就是棚、捋、挤、按;生出八卦就是棚、捋、挤、按、採、挒、肘、靠。再往下就是任意组合出六十四卦了。所以,太极拳就是那么一伸手,或者,在实战过程中,都是由八个劲自动而本能地组成的,有棚捋劲,挤採劲,捋採劲等。为什么要有两个或多个劲的组合呢?因为它是螺旋运动的,有起落旋转,而单个的劲都是单向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好,所以要多个劲。能组合出多少劲就可以组合成多少种。

(三十三)

太极拳的这动中,上关节对下关节(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下关节是公转,下关节对上关节(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上关节是自转,这是个规律。公转的圆要大,自转的圆要小。从手到肘到肩划圆时要一节比一节划得小。因为前一节和后一节比起来,前者是公转,后者是自转。不单指手与臂相对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转和自转,如果腰比手转得还大,便是不对的。

(三十四)

在对抗中没有公转和自转,就不可能接受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转自转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协调,要讲究比例。人的手打击起来较灵活,转动半径也很大。腿与手相比灵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还要承担自身的重写书量,相对来说它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腿部的前边一截。可它公转幅度并不大。因为脚不可能像手一样划同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节主要是为了避免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浑圆力,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和丢、顶的错误。

(三十五)

节节分家就是通过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把人身所有的关节(骨骼)拉长,包括肌肉、韧带、副韧带都拉长了,弹簧劲就产生了。拉长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螺旋相对拔长过程,不是直拉,要通过练拳的原则,如:抓地、扣膝、松胯、裆走下弧、沉肩、乍肘、走手、虚领顶劲等办法,一处一处关节接劲,循序渐进,节节分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节节贯穿。

(三十六)

节节贯穿是符合太极拳要求的贯穿,而不是一般等理上的贯穿.只有分家才能贯穿,这是手段与目的的反复交替训练过程,“节节贯穿”可以使你的进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御更加灵活。实质是所谓的功力就增长了,拳打起来就能充分发挥太极拳虚实开合,快慢相间的意境了。

(三十七)

手上长年练习顺逆缠与开合就达到了手的节节分家,手上所有的关节都拉长,包括大关节与小关节腔,以及相应的肌肉、韧带、副韧带,全都拉长了,所以手上一发力,弹簧劲就产生了。形象地讲,拉长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螺旋相对拔长的过程,手上如此,全身如此,最后是周身一家。

(三十八)

节节分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节节贯穿,贯穿了才可能周身一家,才会一动无有不动。所以,你看着只动了一个手指,其实全身都动了,全身的缠丝劲都可以通过手指上的一个小圈来发出。这就是那些高手只动动手指头就可把人打倒或撞飞的秘密,其实就是个功夫,真没什么神秘。

(三十九)

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节按顺序跟上。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他手指挨个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别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便是没有抓住对方,也有个“卷”的余味在对方身上。

(四十)

掤劲是靠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所产生的。一是靠缠丝劲的练习;二是靠对拉拔长的弹性运动,先节节分家,然后达到节节贯串,周身高度协调,产生弹簧劲;三、按公转自转的自然规律;四是通过虚实开合,折叠转换运动和弧线运动的原则。掤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方向是向外、向下、向前、向上的,但不是向里的。2、有内撑外抱的感觉。3、是永远螺旋滚动的,是以肘为圆心,小臂为半径的离心力。4、它属于缠丝劲的范畴。如果掤劲作为方位劲是由里向上、向前的离心力。捋是向后、向下、向侧的一种向心力,那么由掤劲和捋劲组成的劲叫太极劲。在推手实践中,很多手法都是由多种劲组成的,如掤捋、掤挤、掤采、采捋等等,没有直接向下的劲,实际是这八门劲合到一起的总和即是掤劲,如同一个充足了气的皮球,用脚踩上去,不管踩到何种方位它都会向你的脚产生一个滚动的反作用力,要根据这个原理去理解掤劲。

 (四十一)

太极拳的球体是处于运动中并且在不断地转化之中,两手的开合同步非常重要。不同的开合形式将形成不同的球体感。两手之间好像拉着一个像皮筋,即有外张力,又有吸引力。如果一个开合动作两手不能协调,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者一只手运动了,另一只手在静止,那么这时的球体感就找不到了。只有两手协调才有球体感的存在, 才可以打出如通背劲、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劲别,这些劲别也只有在具备了周身球体感的前提下才会具有高的质量,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四十二)

“相吸相系”是两手之间符合太极拳要求的一种协调关系。两手间合理的运行路线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一是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线运动,一只手远离身体,另一只手接近身体。二是两手前后的交叉运动,这种劲比较多且实用,即能打又能化、拿。三是两手的上下运动。双开双合产生对称劲,一开一合产生通臂劲。开为发、放、打;合为蓄、收、化、拿。

(四十三)

拳论云:“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太极拳中的听劲,引化、擒拿,打击等等虽然并不完全靠手,但是手无疑是灵活多变,启动最快,防御最严,最能及远的武器。所谓执行先端,一切兵器都是手的延伸。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多么复杂的目标体系只有手可以以任何方式到达。而听劲,搭手,高明的太极拳师即可用最灵敏的手指来感知对方的劲路,并控制对方的最有效部位。对方微动,我即先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手先知也,指先知也,不可不知也。

(四十四)

当对方先给劲了,我必先顺,再回过去,用我的招法回过去,然后是让对方按照我设定的路线,入我的道。所以,凝然不动也好,不露声色也罢,都在加速地或本能地周旋或判断着借、反、机、势。其实,高手更多较量的是思想,是诡道。

(四十五)

天长日久地顺逆缠,手掌的各种力量、手的灵敏度就会做出无穷的力量组合,而整个手轻软如棉,蓄曲有余。因为自然状态下变成了柔软,一使用瞬间就膨胀起来了,就变长了,整个手就是个弹簧,就是缠丝劲儿,就是螺旋力。加上太极拳只有打击的瞬间是直线,其他状态下都要求是弧线或圆形,所以,缠丝劲加上膛线,打出去的爆发力就是惊人的,其力量的穿透力更是无法抵挡。因为直着打出的力量是可以测定的,但是扭力、螺旋力、膨胀张力是没法测的。直着打谁都会的,但太极就是不讲直线,所以,长期训练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体会全身任何地方都不能出现平面、直线、凹凸、棱角、断劲。

(四十六)

太极拳中凡是令对方跌仆摔倒,皆是由于我方有效地驾驭了对方,使其沿着我为之设定的弧线运动路线,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切线方向跌倒。这时候,“指导手”便是这一幕幕精彩话剧的导演;“打击手”则是要求对手按我方规定的路线受力跌出的执行者。更精确地讲,使对方跌仆摔倒的应该是“指导手”与“打击手”配合产生的一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组合。这是由于太极拳所特有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劲力特点所决定的。

(四十七)

太极拳有一种名称叫缠法,可见缠丝劲之重要。太极拳无时无处不缠丝,从起式一动,到收式结束,一举手一投足,无论动静,缠丝皆在其中,贯穿整个过程。陈鑫公言缠丝劲为“缠丝精”毫不为过。从字面意思理解,“缠丝”二字非常简单,古人制丝从蚕中均匀抽出丝线,缠在锭子上,或前或后、或进或退做出螺旋向前的运动,非常形象。又如藤类植物,它是有生命的,本身长不高,但身边只要有其它植物,它会以它的灵活性地一直螺旋向上缠下去,树有多高,它就能缠多高。所以,俗话说只要被太极拳缠上,就再也没有机会逃跑了。

(四十八)

空劲实际上是化劲让对方的劲落空,引进落空。把对方的劲引进来让其落空,一合(发劲)即出。

(四十九)

太极拳的核心是四两拨千斤,是借力打力;太极拳搏击的最高纲领是舍己从人。只有舍己从人这个方法,才能把对方的力量借过来变成我方的力。当然舍不能白舍,从不能盲从,也就说当对方有力过来的时候,我用螺旋缠丝的方法,把对方的力和自己的力加在一块,如对方出来100斤,我用5斤接起来,变成105斤归我指挥,做到的借力打力,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

(五十)

高明的武术就是个逆向思维的东西,往往高明的技巧是在人们意料之外。而正向思维在搏击时效果是不高明的。什么是正向思维?比如拳击选手只要解决“速度、力量”这两点和一些基本招数就够了,做到了这些就是拳击高手了。这就是人的正向思维,而逆向思维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你的速度力量有多快有多大,都能瞬间战胜你。这是超出速度和力量的技巧,它的诀窍是在速度之上在力量之外,不过这种技巧绝不是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强大的力量这么简单。

(五十一)

太极拳的技击中,两只手的配合与协调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的目的,有效地控制对方,造成已顺人背的态势,进而有效地打击对方,我们的两只手应该有个分工。我们将一只手称为指导手,另一只手叫打击手指导手打击手随身体的旋转升降而交替互换,就像乐队指挥的两只手,在不断的变化中,鸣奏出一曲曲悠扬、协调、美妙的乐章。

(五十二)

“指导手”并不一定是轻手;“打击手”并不一定是重手。这里强调的是两手之间的对应与协调,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掩手肱锤”一式,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以左手领劲左肘后击与右拳形成通背劲;右手为“打击手”,右拳引领周身拧腰、松胯、扣膝、前蹬,向左前方发劲。在这里,“掩手肱锤”一式的整体效果是否刚、猛、冷、脆,不在于右拳发力的效果如何,而在于左手“指导”得如何。没有了左手的“指导”,便没有周身的“整劲”,右拳亦无威力可言。

(五十三)

“指导手”与“打击手”确定为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 手为“打击手”, “指导手”的作用是:一要化解对方的来力, 引导、改变对方来力的方向,使其“落空”;二要确定我方身体旋转的方向,促使周身的协调;三 要指导我方打击对方的力的方向和使对方跌仆摔倒的方向。“打击手”作用比较简单,定位、螺 旋、外膨胀即可,自转加上身体的公转就可以实施打击对方的意图。

(五十四)

“指导手”与“打击手”的要义是建立双手的 协调对应关系,“指导手”与“打击手”应相互协作、配合,才能完成引进落空的目打击对方的双重任务。就是双手的运行方向是对开、对合或斜向对应,为反方向的对称劲。“指导手”因“打击手”而有力;“打击力”因“指导手”而精妙。“指导手”与“打击手”不是永恒的。是互变的。它们在运动中随身体转动方向的变化而变化。正是这种瞬间产生的折迭往返的变化中,“指导手” 与“打击手”可以演泽出奇妙无穷的招法技巧,拳论言:“引进落空合即出”,是太极拳技击中的最高原则——舍己从人。

(五十五)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换形式,是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三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经过不断的开合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点达到周身的松柔。“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关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顺缠。

(五十六)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辩证哲理。就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运动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外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可能一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打击,后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 这是太极拳中开与合的更高含意,需要认真揣摸。

(五十七)

“ 舍己从人 是一种方法,它的作用是要达到蓄发相变;他的至高境界是化打合一。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要素:大小、方向和着力点。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就不是问题了。太极拳有沾、粘、连、随的法宝,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其势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不丢不顶,遇劲即化,使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在招熟和懂劲的情况下,在舍己从人 的总体原则下,太极拳高手可以做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或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动作的前一部分为 后一部分是。中间没有衔接的部分,或者说化打衔接于无形。

(五十八)

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缠丝劲的方向,也就是说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如果是浑圆的力对方就更不知你要往那里去,对方无法适应你的方向和角度,你若是直线对方就能看得很清楚。另外弧线螺旋运动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短时间的空白,或人为的使对方吸气。往往在对方吸气时给一个打击最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容易达到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的目的。

(五十九)

弹簧劲是由肌肉、韧带骨骼产生韧性和弹性,周身高度协调,螺旋发出惊如炸雷、穿透力极强、顶不上、可任意变速加速的弹簧劲力。它有几个特点:1、韧带必须相对拉长,韧性增加;2、支持力点的肌肉组织收缩有力;3、周身高度协调;4、重心坚实稳固;5、合理利用双分双合,对称,通背四组劲路中的一个或一组。弹簧劲是太极拳又一个独特的劲路,是太极拳发挥淋漓尽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太极拳习练者梦寐以求的一种高级境界。

(六十)

想要发好劲,还得有手指导。无论打手、打肘、打肩、打胯、打膝、踢脚,还是胸靠、腹靠、肩靠、头锤都离不开手的指导。在手的指导下,上述部位作为打击手就可打出完美的双分、双合、对称、通背四种完美的太极内劲

(六十一)

在太极拳的推手中有“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的说法。这里讲的就是双方平衡力与反平衡力的高下之分;讲的就是对对方重心线的准确把握和控制。我们只有在平常的实践中多研究、多揣摹, 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才能在与人的交手中,一伸手就能破坏对方的平衡,以微小的力就可以使对方站立不稳,最终有望达到太极拳“接手即扑”的至高境界。

(六十二)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即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是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转动轨迹。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本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棚劲。太极拳的棚劲是运动中的棚劲,滚动中的棚劲,弧线中的棚劲,螺旋中的棚劲,缠绕中的棚劲。因此,人体的各个部位无时无刻不在做相互协调的运动,这正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

(六十三)

自转,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公转,指相对处于稍节部位的旋转。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之腰部的旋转就可以称作公转。公转加自转是一种自身的协调,公转与自转相结合能保证你周身球体感的稳定性。这个公转.可以增加你稍节螺旋运动的长度。亦即增大你内撑外抱的长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有自转没有公转.周身的球体感可能就要丢失了,总之,要保持周身的球体感,公转加自转是必不可少的。

(六十四)

太极拳的劲力有六个方向,这六个方向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方向的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劲就是不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不管用的。

(六十五)

混元力,顾名思义就是浑然一体的圆方向的劲力。混元力的基本标准是有六个方向——前后上下左右。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也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六十六)

太极拳是方圆相生的,如只有圆就无刚了,出了圆就是方,就是刚。圆是柔是化,刚是方是发。方了以后再变圆需用折叠的方法,把断了的劲重新接起来,才会符合规律。走圆的时候要想到方,走方时要想到圆。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綿绵不断,一气呵成。

(六十七)

在研究和继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这个领域里,我们要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用人体科学、运动力学、心理学、自然美学等理论来解释看似玄妙的太极拳原理。用杠杆、切线、螺 旋等科学的名词来诠注“四两拔千斤”之妙。这就完全摆脱了“玄”的迷障,同时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闪烁出现代科学的光芒。要坚持不懈地探讨教与学的规律,对传统的理论要去伪存真,去曲取直,删繁归约。

(六十八)

练拳必须肘定位。肘永远在做一个拉长的运动,但它基本上要定在一个位置上,做着向外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和身体各部位保持一个相同对的定位。肘的根在肩,练习时、对抗时都要有根,不能飘浮。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力量,支持手更灵活的运动;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什么时候肘变位了,那就一定是形变了。太极拳运动中人体有五张弓…….双臂弓、腰弓、双腿弓。弓背撑起的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状态,弓背一直被弓弦拉着,从未松懈过,一旦弓背飘了,丢了就一定是棚劲断了。在臂弓上弦断就是意断,弓断就是棚劲断了。

(六十九)

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这就是个十六字诀,这么多部位的一元化领导就是“合”。“合”就是打击。具体练拳时要做到“稍节领劲,两头卷曲”,就是“两稍节领劲 (手脚);两中节定位(肘膝);两根节放松(肩胯)”以及“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

(七十)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当为太极拳最高境界之写照。反过来所谓最高境界也有“一层深一层, 层层意不同”之用功。所谓高,高在稍节的运动越来越小,达到无圆的境地。在化劲上能“吞而代之 ”,使敌进不敢进,退不敢退。“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发劲如雷庭滔滔不绝,亦有轻描淡写一拍,人立惊跳,一走无不如意,以后则是道德功夫。

(七十一)

气沉“丹田”可以有以下几个好处:1、可以降低重心,使下盘稳固;2、可以按摩内脏,增强人体器官稳固;3、可以集中意念,专著练拳,使大脑得以休息;4、可以进行“丹田呼吸”,亦即腹式呼吸,使胸隔肌下降,增大胸腔位置,加大肺活量。

(七十二)

稍节领劲入妙境,两头卷曲定乾坤。

(七十三)

逢力必棚,逢棚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七十四)

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

(七十五)


一动脚先领,脚领膝要棚,膝棚跨要松,外包内有撑。
                              (七十六)

公转运若轴,自转方圆生,相随勿枉动,三节自分清。

              (七十七)

一顺一逆走螺旋,开合之处在转关,收放吞吐太极劲,折叠往复生妙玄。

(七十八)

大圆连小圆缠丝相连,连接用弧线折叠转关,双手讲轻重脚讲虚实,处处有开合棚劲浑圆.

(七十九)

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