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不灭,矛盾永存——读《实践论》与《矛盾论》

 仁义和善 2021-04-02

诗曰:

翻罢雪山趟草地,夺得陕北立新家。

方同蒋府合天下,又逢倭师入北华。

十二光阴谋新日,百万红旗破旧衙。

若问安得全胜法,秦窑灯下笔生花。

少时读《毛诗》,被《毛诗》中气势磅礴的场景所震撼,便习得作诗。然而多年过去,不得其形,亦不得其髓。直至今日读《毛选》,才知其中原委。《毛诗》抒情,《毛选》推理。学情不学理,这在《实践论》中叫研究问题的片面性。所幸今日读了《实践论》与《矛盾论》,从前烦忧之问题,或似可解。

然而自知悟性不足,悟透《毛选》大概需要多时。今日便以《实践论》与《矛盾论》为本,抒发些许感悟,看毛泽东如何悟出屠龙之术。

实践不灭,矛盾永存——读《实践论》与《矛盾论》

壹 求真

开国元勋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留洋经历,朱德留学德苏,周恩来行遍英法,各大将领在洋留学者不在少数。唯独毛泽东,建国前没有离开中国国土一步。然而,中国的革命却是在这位纯土著的带领下完成的。毛泽东也曾与蔡和森等人相约共赴欧洲取经,归国再造华夏。但临行前毛泽东选择留下,他对蔡和森道:“我一直在想,将国外的经验搬到中国来,或许不全对,你们自去取经,我便留下考察民情。”

在那个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的年代,有志之士都在为破碎的山河寻求一条出路。有人主张师夷长技,有人主张海外求经,有人主张全盘西化,有人主张枪炮治国。唯有毛泽东不同,他深知中国积弊已久,思想陈旧,黄老非济,儒学不修,只有改变中国的哲学才能改变中国的思想。只要思想进步,这社会便能改天换地。

那么该如何改变中国的哲学呢?杨昌济曾对毛泽东道:“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深思,洞晓此大原则。”大原则便是世界的终极规律,研究哲学的人认为有一种规律是永存的,这种规律指导着世界发展。对于这种规律,儒家叫做理,道家称为道,佛家说是禅,而毛泽东叫它大本原。

1917年,毛泽东写信给黎锦熙:“未来将用全部功夫,向大本原处探讨,探讨既得,便可解释一切。”毛泽东的雄心之大在于,大多数人连琐碎之事都处理不好,他却要透过世界的现象,寻找维持宇宙运转的核心规律。这件事情,1000年前的朱熹做过,500年前的王阳明做过,而今日的毛泽东,也要做他一做。

实践不灭,矛盾永存——读《实践论》与《矛盾论》

贰 问道

为了探讨大本原,毛泽东读万卷书。泡尔生有一本10万字《伦理学原理》,而毛泽东读罢写了1.2万字的批注。数年来,毛泽东在古籍,史书,报纸等读物上洋洋洒洒写下了100万大字的批注。为了体验“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毛泽东亲自于暴雨中登岳麓山。蔡和森不理解毛泽东的做法,毛泽东道,这叫知行合一。

数年来,毛泽东积累了许多奇怪的知识,萌生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告诉毛泽东他到底在思考什么。直到他遇到共产党。共产党的马克思告诉他:你思考的东西叫辩证法,这才是打开世界的正确方式。当打之年的毛泽东恍然大悟。毛泽东找到了与自己完美契合的组织,而共产党也找到了一位近乎完美的领袖,天作之合。此时的毛泽东迈上了新的征程,他依然不知道如何找到大本原,但他相信,快了,只要他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此后,毛泽东行万里路。在大江南北开会,走访工矿,考察民情,他要了解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他慢慢地明白了中国社会大概可以分为六个阶级:地主和买办,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流民无产者。若要彻底改变中国,便要从这六个阶级入手。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开篇便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找到了社会的本源。又二年,国共分道扬镳,毛泽东组织了一支军队,拉上井冈山,生存还是毁灭,谁也不知道。但毛泽东明白的是,只有做了才知道问题在哪里,然后才能改正继续向前。如此往复循环,生生不息。其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让他找到了革命的本原。

然而革命便需要打仗,打仗便需要军事,那军事的本原又在哪里呢?1936年,毛泽东整理十年军事生涯,写下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十年来,毛泽东亲自指挥三次反围剿,历经400余次战斗。从军事新手,到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除了天赋,便是不停地吸取教训。形成一套理论,然后把理论应用到战斗中,失败了再找原因,如此往复。这是军事的本原。

社会,革命,军事,毛泽东在找寻本原的过程中,慢慢感觉到了他们之中共通的部分。那便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

实践不灭,矛盾永存——读《实践论》与《矛盾论》

叁 悟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有一种特别不好的风气,那便是很多人不针对中国的国情,盲目照搬苏联革命胜利的方法,并且过度依赖马克思的只言片语。毛泽东看不下去。1937年的夏天,全面抗战开始。毛泽东一边指挥战争,一边在窑洞内思考如何纠正党内的经验主义。恰是这次思考,让毛泽东二十余年的积累融会贯通,完成了一场堪比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飞跃。毛泽东不断回忆二十余年的经历,他发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探究事情的本原。但是你明白之后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做事,因为你今天明白的理论不一定适应明天,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这就是毛泽东的方法,他总结出了一套“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模式。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王夫之讲究实学。毛泽东在三秦大地的窑洞里,集古今圣贤之大成,写下了《实践论》。

够了吗?不够。这一套模式很厉害,但它只是术,不是道。毛泽东要运用术找到道。1个月后,《矛盾论》横空出世。这个世界的本原是矛盾,这便是道。就像人分男女,物有阴阳。世界上任何的东西都具有两面性,而且其中的一面不能脱离另一面单独存在。而且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你此刻是矛,下一刻便是盾。矛和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于是又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每件事情都有很多矛盾,但总有主次之分。《矛盾论》告诉我们,要学会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至此,知行合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这三大方法论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实践不灭,矛盾永存——读《实践论》与《矛盾论》

肆 运筹

毛泽东作为矛盾论的集大成者,运用起来自然不在话下。《矛盾论》第四节,毛泽东写道:“帝国主义向半殖民地侵略的时候,这时国家内部的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国家矛盾就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就是次要矛盾”。抗日民资统一战线的形成便基于此。毛泽东又写道:“当帝国主义用温和的手段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投降,共同压迫人民。当帝国主义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会分化革命阵线内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反动派。”这段话的信息量极大,前半段讲国府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妥协,后半段预测了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虽然毛泽东写《矛盾论》时,还没有发生国内战争和朝鲜战争,但他已经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核心规律,可以通过现象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便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依然是《矛盾论》第五节,毛泽东指出:“矛盾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无一例外。假如没有和他作对的一方,自己这一方也失去了存在意义。”这一理论便可应用于政府与人民。观毛泽东一生,他一直在寻求一种政府和人民权利之间的的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明显的强弱之分。

总之,矛盾便是毛泽东找到的大本原。

实践不灭,矛盾永存——读《实践论》与《矛盾论》

尾言

啰嗦至此,不再多说。最后用“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来激励大家。我们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弱者,但是无需气馁。强弱也会相互转化,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们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这一切,便是实践不灭,矛盾永存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