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四十四:众志成城

 新用户8635YIC1 2021-04-02

话说东周第十二任君主周景王,名叫姬贵,在位二十五年。到了晚年,周景王连着做了两件非常不得人心的事情,自己还把性命给搭上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周景王画像)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打算用铜铸造两组巨型编钟,一组叫无射(yì),一组叫大林他想在铸成之后,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让乐师配合着演奏。但是,春秋时期的铜属于稀有金属,是用来铸造铜钱的,非常昂贵。铸造两组巨型编钟,需耗费大量的铜。怎样弄到这么多铜呢?周景王想了个办法——进行货币改革,就是废止当时流通的小钱,收缴上来铸成币值高的大钱。每铸造一个大钱,需要五个小钱。可是周景公规定,老百姓要用十个小钱换朝廷一个大钱。不久,铸造巨钟的铜筹备充足了,老百姓的财富却缩水了一半。对于周景王改革币制这件事,东周百姓咬牙切齿,非常怨恨

(周景王币制改革后的大钱)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命人铸造编钟。单国国君单穆公认为,如果铸成巨型编钟,发出的声音会过大,耳朵承受不了,这样既得不到悦耳的享受,又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就极力加以劝阻,可是周景王不听。司乐大夫伶州鸠也苦苦劝荐,他说:“大王,编钟的声律讲究和谐,若老百姓喜欢,那就算得上和谐动听;若老百姓都怨恨这声音,那就算不上和谐动听了。有句民谚说得好:'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如果老百姓齐心协力,就会如城墙一样坚固;如果老百姓一致反对,即使金属也能熔化。您不能因此失了民心啊!”但周景王一意孤行,还是不听。

(编钟“无射”)

公元前521年,工匠铸造出两个巨型编钟。结果,正如单穆公预料的那样,编钟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第二年,周景王就死于心脏病,据说,他的心脏是被这两个巨型编钟的声音震坏的。周景王铸造巨型编钟这件事,也不得人心,惹得天怒人怨。他死后,周王朝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东周内战)

这个故事记录在《国语·周语下》里。成语“众志成城”由“众心成城”演化而来,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众心成城是一个褒义词,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请注意,“众志成城”的主语,必须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或全国人民等,不能是一个人。

正是基于“众志成城”美好的比喻义,当我们的祖国遇到巨大困难、面对严峻疫情或重大灾难时,往往会运用这个成语,以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社会力量,一起面对重大困难、严峻疫情或巨大灾难,共克时艰,获得成功。“众志成城”也可以用于号召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或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完成某个重大任务或重大历史使命。

错误用法:

小明期中考试发挥失常,成绩一塌糊涂,他摩拳擦掌,众志成城,要在期末考试中打个翻身仗,取得好成绩。

辨析“众志成城” 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它的主语,必须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或全国人民,不能是一个人。

正确用法:

1.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国人民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谱写了一曲曲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生命赞歌。

2.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