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农民是“衣食父母”,农民应该有“造饭有理”的担当

 新用户75881VNn 2021-04-02
在中国,不少人口口声声以“民以食为天”提醒人们重视粮食生产,但“民以食为天”出在哪里?查阅显示《汉书·郦食其传》,意思是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用现在的话说,扩展为人民群众需要生产粮食等生活必须品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原句:“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这是郦食其与刘邦先生的对话。郦食其从秦二世时期,百姓生计困难,天下大乱,人们食不裹腹,生命不保,看出作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老百姓最根本的需求是满足吃饭问题,否则就难以统治天下。老百姓没有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就是把吃饭看成天大的事情,但这吃饭问题总也解决不好。我以为,这句话应该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之延续。

 
  其实,每个人活着,都要吃饭,但能不能吃到饭,则是问题的问题。中国虽然以农业大国著称,但几千年来从来就没有解决好吃饭的问题。到了秦朝,郦食其之见解,一语惊醒天下人,此后民以食为天就传颂至今。由此说明,一个社会要稳定,粮食是根本,粮食生产须臾马虎不得。而汉字造字也是很有意思的,饭字左边是食,右边是反,没有食,就要反,所以,造饭才是硬道理,造不了饭,就会造反,造饭先造食。


  但是,造饭谁来造?当然是种田人,所以后来又有人发现,农民是人们的“衣食父母”。基本生活是保障吃饭穿衣即“生活所依赖的人”。要把这些人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只有农民才能造饭,农民不造饭,那就有人造反。这个道理到元朝时又悟出来了。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即为官者,老百姓上访告状,不能看做刁民,应该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来诉冤情了。由此衣食父母这个道理开始让人们明白了。
到了明朝,汤显祖《南柯记》又指出:"着什么南庄田,北庄地,有溜二便是衣食父母。"也就是说,农民是他们的,他们盼望农民有钱就像他们盼望自己一样,只要农民富足,造饭问题便解决了。此后,农民是衣食父母逐渐传开来。


如: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那梢公道:"有话明朝来说,趁船的要去得紧。"那长汉道:"我弟兄两个正要捉这趁船的三个人。"那梢公道:"趁船的三个都是我家亲眷,衣食父母,请他归去吃碗板刀面子来。"也就是说,不管如何,吃饱了饭,不做饿死鬼。
又如清《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老爷既是我这大哥的主人,也同我们的衣食父母一样,我该当伺候。看看,有识之士,识农民为大,为食物来源之根本,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
在近代,沙汀之作《在祠堂里》:从连长的叙述和口气看来,那个倔强女人简直应该把他看成衣食父母。现在不少官员也更是走到哪里,装模做样地说,民以食为天,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云云,但依本人看,说是说,做是做,并不见得真正理解农民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也没有根本解决农民的孩子读书、医疗、养老的问题,所以今天的中国,虽然吃饭不成问题,但造饭者并非全部是中国农民,而是粮食进口的那个国家的农民罢了。


  在当今,基本都读过书,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人人都懂,信口就来。衣食父母虽是人人明白的道理。可是,作为农民,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衣食之母,知道民以食为天,可是只要眼前不饿肚子,那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依本人看,当今的中国人,对粮食的生产供应没有多少人心中有数,对以后会不会饿肚子,更是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虽然有人把基辛格的“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当成口头禅也并没有人去想象真的到了那一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大不了埋怨这个时代,那个时代,或者举家移民。

  当今,最可怕的是世代农民,多年来说农民穷农民苦,农民低一等的人,忘记造饭道理的担当。试问,作为种田人,自己不种田,去城里打工,满以为今天的粮价便宜,在城里打一天工就可以买到一个月吃不完的粮食,那么,都不去种田,谁去种粮食?难道不知道任何问题,都是此消彼长的道理?难道不知道只有自己饭碗里有粮食,日子才能过的踏实的道理?难道不知道,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以造成物价波动,就让人叫苦连天?难道不知道今天的猪肉比唐僧肉价还高,许多低收入群体吃不起,那粮食如果真的紧张起来,不吃肉可以,但不吃粮食可以不可以?去了食,你想反,有力气么?


  有人认为,农民是最底层的劳动者,根本没有任何自主权力。其实农民的自主权力比任何人都大,试想手中有粮,自给自足,分散在乡村,一旦粮食紧张,谁来一家一户抢你的?抢能抢得多少?你稍微隐蔽一点,人家找就难得找,别人弄不到粮食就走人,但一走人,你就造饭去,谁奈得了你何?再说了,总说粮食价格便宜,种粮食不赚钱,赚钱才是硬道理,但如果学习一下囤积居奇的商贩,大家对粮食价格过低,劳动成本与报酬不符,就种够自己吃,自己用,谁也不去管你。或者成立农民粮食销售协会,积极向官方提出合理诉求,官方也会认真考虑的。

  本人以为,作为农民,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同是中华民族子孙,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样的一日三餐,一样的呼吸空气,一样的生活需求,只不过在消费上档次高低不同罢了。尽管城里人有钱消费,但乡下的优势是吃最安全的粮食,最新鲜的肉蛋禽,这是城里人消费不起的。也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也。也因此,只要比较,这个心理不平衡就极其容易解决。而作为农民,应该看到这个社会离开谁都可以,但离开农民却不行,要有一种自豪感使命感,该出手时就出手。因为只有农民才能造饭。如果农民在思想深处解决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组织能力,永远只会造饭,不会造反。



  在毛泽东时代,农民是伯伯,是工人的老大哥,始终教导农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并且在短短27年里,解决了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的问题,预防了几千年来的水旱蝗汤,农民虽然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牺牲和奉献,但后来及时提出消灭城乡差别,尽管现在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仔细想想,毛主席也说过,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认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所处的历史地位,永不能放弃农耕生涯,以衣食父母傲视天下,在任何情况下,农民都会永然是那些看不起农民的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