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农民看不起农业,不愿留守乡村

 新用户75881VNn 2021-04-02

     眼下,是春耕之季,惊蛰这天一场大风,刮的做农业的人心里凉的很。这是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24节气告诉我们,惊蛰刮大风,要过45天冬,也即倒春寒来临。这样,对农民下田整理土地带来不便,因为倒春寒就意味着天气变化很大,说是一场春雨一场暖,但这段时间肯定阴雨天气,甚至还要下冻雨和飞雪。

      早在惊蛰没到来之前,我就在观察天气,当地有句民谚“正月二十晴,树上挂油瓶”,意思是说,正月二十这天如果天气阴或者小雨,那么暖春就不成问题,而只要正月二十晴,一般的二月二十也会是晴天,那么,麻烦又来了,“二月二十晴,树叶两道分”,预示着杨树发绿,遇到寒流要冻死一次,而育苗也有冻死的可能。那么,三月二十晴天也是不好的现象,与正常的三月相比是要偶尔降温,正值育秧时节,“谷子撒两层”是可能出现的。

     我在乡下这几年,就遇到这样的现象,纵使有着丰富经验的农民种田,也拿不准,这就跟厨师做饭掌握火候一样,稍不留心,催芽的谷子撒到田间,遇到薄霜,将秧苗冻死,秧田秃一块绿一块,谷种就要损失大半或者重新泡种,天气预报已经很准确了,但天气预报不可能预报到每个地块降雨是多少公分,还得凭经验判断正误。

      在春耕期间,我们的老祖宗是非常注意天气变化的,而且是世代相传的口诀,到了四月二十,也晴不得,如果四月二十晴“插秧冻死人”。所以,农民们说,逍遥的买卖,紧紧的庄稼,看老天眼色,靠天吃饭的农民,就是在抢种抢收中,总结了大自然的规律,在几千年的农耕中积累了丰厚的农耕文化,无师自通。正因为这样,当年,农村的懒汉口诀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跟着感觉走。所以,正月二十晴,预告了倒春寒的到来,惊蛰刮风,又一次证明了倒春寒不可避免。

     初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下泥田耕地,要挽裤腿,干累了要光膀子,稍不注意,就因风寒引起感冒,春天的感冒还很不容易好,所以,是个苦活。苦就苦在春耕春播秋收,苦就苦在掌握老天这个“火候”。虽然一年一共最紧张的两个多月时间,不少老前辈农民,就是因为这个季节干农活辛苦,患上关节炎,风湿病,甚至因感冒长期不愈,得了气管炎肺病等农民职业病,未老先衰,看乡下,许多农民都骷髅着腰,因为年轻的时候干农活留下残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长期忽视农业生产,农村很难留下年青人。一次,我与一位担任过生产大队后来的村支书的同行聊天,他总结的问题非常到位,他说,农村根本没有人才,农村只要有人才,都被挖跑了。一是考上大学,再不返乡了。二是参军入伍,受到部队教育,退伍后到城市创业了。三是精明一点的,全部进城打工挣钱。现在的农村现状是,农民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农业,糟糕透了。年青的,基本都在城里打工,买了房子,当年的中国八亿农民,变成了六亿农民,六亿农民,还是妇女老人儿童。农村的队伍素质可想而知,更是人越来越少。

      多年来,进城打工的农民,积累了一些经验,学会了一些技术,维持了一些人脉,一到春节过后,一溜烟的走人,挣了些钱,回来炫耀,让无法进城的农民或者年老者惭愧万分,只好赔着笑脸,吃饭打牌,打着鬼主意,赢他们几个小钱,这就是农村的现实。

     的确,农民看不起农民,是因为种粮不赚钱,种粮这活抢种抢收时,如同战场打仗一样。没有插秧机,育秧机,春天要泡在泥里,刚下地,瑟瑟发抖;秋天,秋老虎的阳光晒得人头就大了,人工收割,汗如雨下。没有收割机的,还要翻晒、捆、打场、扬场。晒稻子也是各顾各,争地盘。收点粮食,还要看粮贩子眼色,稻子长在田里,还要看老天的眼色,老天给你点饭吃,你就有收成,不给你饭吃,你玩完,粮价不稳定,一下调,农民就骂娘,灰心丧气了。像2018年秋,下了一个月的雨,生长期长的稻子,烂在田里。幸亏我老许抢抓机遇,稻子没挨雨淋。

     农民为什么看上去傻不溜秋?常常是滞呆的眼神?是因为他们太清苦,太寂寞,环境造就他们缺乏远见卓识。更是没有打工一天能够挣一月还吃不完的粮食的巨大差别,因此,他们无形中产生着自卑。是他们一手老茧,满脸的胡子,满身的泥土,一身臭汗,虽然辛辛苦苦种一年粮食,还不知道天气怎样,不知道价格怎样,总之,种粮食总是低人一等!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许多年龄超大,七老八十的还在种田?这是他们几千年来,心中沉淀着故土难离的中华文化情节,是他们对故乡这片土地的眷恋。他们背负着七零、八零,九零、零零后的嘲笑的目光还在坚持?是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担负起最后的责任,一旦他们离开这个人世,中国农业不知道会是什么状况,没有危言耸听,只是,当今撂荒的土地在那里呼唤着人们种下养活这个民族的种子,万户萧疏的村庄,在盼望着炊烟升起!

      最后的农民,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嫌弃他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爱护他们,包括我老许的精神也应该是可贵的,我们应该对留守在乡下还在坚持种植的老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应该把他们的农耕火炬接过来,传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