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02

说明:以下内容是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重点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宗旨:

  亲近、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和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小学生只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需要注意区分二个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个人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以汉文化为主,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辅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偏重于思想和学术层面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

  二、课程性质

  (一)综合性

  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由经典文本、文化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人文性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三)实践性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经典、常识、技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

  重视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知行合一是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所以这门课程不能开设成为“纯知识传授”的知性课程。

  三、课程理念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

  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

  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

  知识逻辑: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建立起经典、常识与技艺三个模块的有机联系。

  生活逻辑:着重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逻辑: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相契合。

  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要,要在同时考虑上述三种逻辑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为了造就和发展“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这门课程的宗旨。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逻辑主线和实践要求。

  四、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框架)

  采用“1X”模式

  “1”是指独立设置的、必修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核心内容包括经典、常识和技艺三大类

  “X”是指有机渗透、融入其他学科课程及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经典、常识及技艺等内容。

  “1”的设计很重要。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为止,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形成目标有序列,内容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应该关注大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通知课程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关系问题,既要形成衔接的系统,又要注意不必要的重复。这可能需要专业的组织机构来承担这项任务。

  同时,统一的“1”的设计中,需要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校补充地方性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

  五、课程目标

  (一)形成文化记忆

  (二)增进文化理解

  (三)提升文化自信

  六、课程内容

  (一)经典

  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经典,主要包括流传广、影响大的蒙书,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等传统文化作品,以“四书”和“五经”为核心的儒家典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史部、子部、集部著作。

  (二)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广为人知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共识,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基础,是理解古人生活方式的宝贵资源。

  (三)技艺

  中华传统技艺指富于技巧性的游戏、手艺、艺术和工艺等。

  三个模块的内容是单独形成课程,还是构建起综合性的课程?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

  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以时间为主轴,以文、史、艺的经典为学习内容的主载体,把常识和技艺整合起来形成课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内容,也能够更好地实现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理念。但是怎样让这样的综合课程适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是一个问题。可能在不同的年段,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如在幼儿和小学阶段,以经典的诗词为主轴开发课程会更切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中学阶段可以以思想和学术发展为主线组织课程。

  七、教学建议

  (一)学习内容定位

  经典教学以中华原典为依托,注重人文性与思想性

  常识教学以中华文化基础知识为中心,注重生活性与知识性

  技艺教学以对中华传统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的了解与掌握为指向,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

  (二)教学原则

  注重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结合

  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注重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三)模块教学方法

  经典教学:注意经典文本的准确解读,合理进行文化诠释,适时开展价值引导。

  常识教学:注意把握常识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点面关系,突出其历史意义与生活意义,并适当延伸拓展。

  技艺教学:注意技艺的灵活选择、示范体验,并创新教学方式。

  八、评价建议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